第465节 温尚书

薛海元出发去京城那天,是4月2号。

消灭完阿敏部的第二天,薛海元就带着一支10人马队,打扮成明军模样从永平城出发,和大部队分道扬镳,一路去了京城。

从永平到京城是400多华里的路程,10人小队一路上快马加鞭风餐露宿,终于在4月4日清晨,赶上了京城开门的时间。

手持传递紧急军情的腰牌,马队毫无阻碍地就从京城东边的朝阳门直接进了内城。

就在薛海元进城的同一时刻,远在300多华里外的三屯营,城门已经缓缓打开,孙承宗和马世龙两位大佬也在联袂进城。

这就是穿越众非要在三屯营拖延一个晚上再见面的原因:给远在京城的薛海元争取更多的活动时间。

进了北京城之后,由于打头的军士就是本地人,所以队伍在城中没有问路,直接来到了东城黄华坊一处宅院门前。

宅院门楣簇新,漆光闪亮,看气派就不是穷人家,头顶的匾额写着两个大字“罗府”。

下马递上一张名帖后,门政很快入内通报。没多久,罗府主人,工部营缮司郎中罗礼士便亲自迎出了门。

罗礼士是嘉定人,此人在嘉定主持家业的族弟叫做罗十之。罗家在嘉定有一座“罗园”,当初熊老爷初到嘉定时,罗十之还用罗园还招待过老熊一段时日。

罗家是上海站熊道熊老爷手下的经销商,在京城范围内,承销着熊老爷手中包括水泥玻璃木料在内的各种建材,。

在前天收到一封密信后,身为穿越众建立的商务体系下的重要节点,员外郎罗老爷便在衙门请了病假,这两天哪里都没去,安心在家“养病”。

然后今天一早,终于被他等到了预定中的名帖,于是罗老爷便匆匆迎出了府门。

看到一位带着小厮管家身穿家居细布软袍的中年人迎出门后,薛海元急忙上前行了个明人军士常用的拱手礼。罗老爷见到这位排众而出的小校,瞬间也懂了,双方简单寒暄两句互报姓氏,10个军士就被引进了罗宅。

由于朱元璋当年给官员定下的基本工资太低,于是就有穷京官这个梗一直维持到了明末。

京城里官员多如狗,然而除了那些在好位置上能捞到大笔好处的,大部分人过得还是普通日子。除了基本工资外,就只能靠外地官员的“冰敬”“碳敬”等等这类变相补贴来维持一下官员起码的体面和应酬开销。

事实上清朝也一样,穷京官是真事,不是说说的。曾国藩当年在京城时,都做到副省级了,结果还欠着1000多两外债,连回一趟老家都回不起,可见一斑。

今天薛海元进的这家罗宅,虽说面积不算太大,但是里面装修精美,器具华丽,明显不是普通的穷鬼京官那副德行。

不过话说回来了,凡是和穿越众打交道的明人,就没有不发家致富的。罗家既然是京城的代理商之一,肯定属于日进斗金的那一类人。

一行人被安排到偏院后,罗老爷先是一叠声地吩咐下人拿来各种吃食和洗漱用具供客人休整,然后便和薛海元单独密谈了一会。

这之后,薛海元简单吃了点东西,匆匆洗个澡,然后倒头就睡——他现在迫切需要恢复体力和精神。

罗老爷这边在安顿好客人之后,换上了正规拜客的黑色直缀,带着一票跟班,坐着轿子,出门去了咸宜坊。

咸宜坊在皇城西边,宣武门以北。此地和西城的其他坊市一样,属于最靠近皇城的区域,所以是达官贵人扎堆的地盘。

罗老爷进坊后,轿子七拐八折,最后停在了一处青石巷内的府门前。这间府邸门架开阔,属于明代顶级制式,门匾上书“温府”二字,主人则是当朝礼部尚书温体仁。

下轿命亲随递上帖子后,温府门政急忙将罗老爷请到了客堂看茶。

别看罗老爷只是个五品工部员外郎,但是官场可不是只看级别的地方。罗礼士老爷不但有钱,而且交游广阔,手中还掌管着天下公廨的营造之权,哪怕再是大佬,也要给之一点薄面的。

更何况这位老爷不久前还亲来温府,指派着匠人为后宅几院房换上了大幅面的琉璃窗,还和自家老爷谈笑风生,属于不能慢待的客人之一。

于是罗老爷就在温府安心喝起了茶水,排在了今天求见温大人的第一位置。至于说温体仁本人?不好意思,老温这会还在礼部上班呢。

就这样一直枯坐喝茶。罗老爷由于心中发急,也就没有和陆续上门排队的客人交谈——礼部虽说没有吏部和户部那么炙手可热,但是毕竟是名义上的第一大部,所以每天还是有访客来拜会温大人的。

直到上午11点,罗老爷才等到下班的温体仁温尚书坐轿回府。

这之后又是半个小时,待到温大人洗漱换衣,用了些小点心垫肚子后,罗老爷才被家仆引去了温大人平日里用来见客的大书房。

走在半路,罗礼士不由得暗呼侥幸:今天的拜访行动说起来也是很突兀的,他能“及时”见到温体仁,中间没有出现什么岔子,这就已经相当幸运了。

不过他也没办法。由于穿越众之前给他的信息很模糊,直到前天才有信使带来明确的要求,所以他一直以来也没办法安排布局,导致现在的局面有点被动。

胡思乱想的过程中,仆人拉开了门帘,罗礼士伸脚迈过书房门槛。在被玻璃光线投射过的明亮房间里,一个身穿靛蓝棉布软袍,相貌清瘦,精神矍铄,半躺在藤椅上的老头,正笑眯眯地转头看过来:“本松别来无恙?”

罗礼士赶紧上前躬身行礼,口中直呼:“礼士参见宗伯大人。”

“快免礼,座。”依旧笑眯眯的温体仁用手中的一柄玉如意指了指身旁的空椅子:“可是又有什么营造的新物事到京了?”

罗礼士闻言脸色一肃,往前又凑了两步,低声说道:“大人,是有物事要进京,不过是鞑子人头!”

“嗯?”

“总数4000,其中有阿敏和硕托的!”

“你这猢狲,莫非是失心疯了?”

“大人,此事千真万确。”

“那你到我这里来作甚?”

“送人头啊!”

在罗礼士见到温体仁半小时后,温府管家突然来到了门房,通知今天等待接见的人:老爷突感不适,今日就不见客了。

与此同时,罗礼士留在温府轿厅里的下人,其中有一个得到传话后,当即上马回府,将还在呼呼大睡的薛海元叫了起来。

睡了一上午的薛海元起床后精神好了许多。洗漱换衣后,草草吃了点,就跟着罗府下人一路到了温府后门。然后一身青衣毡帽,做长随打扮的薛海元,就被管家从温府后门引了进去。

..........................................

曹总兵这次上京,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给穿越势力拉拢一位内阁盟友。

一个合适的盟友能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看看熊文灿就知道了,穿越众招安后在福建几乎是为所欲为,短短时间内,两地都得到了巨大发展,真正做到了双赢。

那么这一次借着上京的机会,手握战功的曹总兵顺势拉拢一位内阁盟友,为今后在更广阔层面上布局,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现在问题来了:该拉拢谁呢?

毫无疑问,第一人选就是时任礼部尚书的温体仁同志。

温体仁,字长卿,湖州南浔辑里村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崇祯初年累任升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务。

在这件事上,穿越众有一个很简单的筛选方案:谁在台上久,就拉拢谁。

由于崇祯朝内阁人士更换频繁,仅仅在崇祯上台后的前十年,就有五十多名阁臣被调动,所以穿越众首要考虑的,只能是合作者的在位时间。

而温体仁,历史上会在两个月后正式入阁。这位老兄入阁后,创下了一个记录:崇祯年间任职最久的辅臣。

算上从次辅到首辅,温体仁总共做了七年时间的阁臣。

这个时间跨度对于穿越众来说已经足够。七年后,穿越势力鬼知道发展成什么样了,说不定大炮都已经对准了崇文门,那时候有没有盟友也无所谓了。

至于说温体仁的政治倾向,施政能力等等条件,在穿越众这里其实并不重要。

首先,在穿越众眼里,明末不论是东林还是阉党,乃至齐楚浙党等等势力,统统都是一丘之貉。这些人看似对抗,其实都是士大夫之间的内斗,并没有哪一伙人能救国救民力挽狂澜的。

所以穿越众不在乎温体仁的政治倾向。

另外,现在其实等于是一个巨汉在一群矮子里挑选盟友。有了穿越众的支持,被挑中的矮子无论之前是什么风格,过后都会得到巨量资源的支持,从而在朝堂上顺风顺水,显露出“过硬”的施政能力。

所以穿越众也不在乎此人的施政能力。

再说了,就崇祯朝那个烂摊子,历史上换来换去直到亡国,也没见有哪一任首辅能留下点能让后人赞赏的事迹。

所以既然都一样,那就是他了:温体仁。

第239节 火烧连营第364节 意向协议第288节 龙岩战记(十)第271节 下午茶第629节 讨逆(七)第699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八)第714节 收线(六)第165节 粪土当年第193节 蚊子叮大象第240节 困兽第5节 高科技第378节 肥羊第324节 营养过剩第529节 吴掌柜的日常(八)第365节 自驾游第640节 立锥第120节 大员的归属第616节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上)第270节 表兄弟第41节 动力为王第191节 海防游击第449节 大贝勒第271节 下午茶第59节 杨二入彀第502节 台北(一)第566节 本地人物的接待第212节 杀王(九)第338节 开港(四)第653节 贺喜的背后第655节 救反贼(一)第704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一十三)第200节 展销会第33节 年夜惊变(二)第258节 前路第30节 杭州第704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一十三)第434节 乱战第347节 开港(十三)第37节 后庭对第617节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下)第205节 杀王(二)第34节 绑票(一)第104节 新型贸易第365节 自驾游第44节 丐帮第648节 赴任之路(二)第202节 授业第597节 抚远号条约(一)第708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一十七)第266节 股东第106节 齐备第132节 动真格第290节 龙岩战记(十二)第90节 初次接触第514节 兜截第81节 船期和新城第437节 休假第557节 明葡战争(九)第239节 火烧连营第713节 收线(五)第74节 忙碌第134节 砸响窑第354节 开港(二十)第488节 狮子洋上第425节 飞虎营第57节 李逵李鬼(二)第123节 珠光宝气的协约第338节 开港(四)第610节 克劳利的奇幻之旅(十一)第310节 建制(八)第214节 杀王(十一)第29节 告辞第647节 赴任第383节 上硬菜第563节 接收(六)第54节 海军建设第557节 明葡战争(九)第454节 降将第492节 祠堂第133节 兵临村口第36节 夏先泽第209章 杀王(六)第206节 杀王(三)第274节 圣光照耀第499节 山精第155节 希高堂第502节 台北(一)第336节 开港(二)第109节 战略相持第101章 参政议政第273节 城堡价格第538节 谈话(一)第551节 明葡战争(三)第72节 油画第110节 杨二和摩云观第329节 刘香的焦虑第19节 来龙去脉第57节 李逵李鬼(二)第220节 两手准备第568节 落脚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