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自欺欺人

五月初,长安城。

叛军在河北日行六十里之际,长安城依旧一片繁华的模样,只是阴雨连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城门外的道路被踩得泥泞。

从太原被调回来任京兆尹的李岘刚从城外视查归来,身披蓑衣,策马而行,让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大唐宗室、朝廷高官。

在雨中望去,只见城门处正拥堵着,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农夫正在哭喊什么,有金吾卫从城门中出来,将他们驱散。

“吁。”李岘勒住马匹,吩咐道:“去看看如何回事。”

独孤子午领命去了,过了许久方才回来,李岘则牵马在柳树下耐心等着。

“是鄠县的农户,庄稼被雨水泡坏了,不知怎地跑到长安来哭闹。”

“农户岂有这等主见?怕是鄠县官员知交不了今年的租庸调。”

“这般做岂非官途不保?”

“若有别的办法,县官岂敢如此?可见杨国忠逼税之狠。”

说话间,那些哭闹的农户俱已被金吾卫驱走了,无助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中。

李岘其实已多次上书,奏禀雨灾浸坏庄稼,恳请朝廷减免税赋、开仓赈灾,只是杨国忠与圣人说“雨水虽多,但不害稼”,此事始终没有下文。

风雨渐大,即使穿着蓑衣,内里的衣裳也全都被浸湿了。李岘抬头看着上方纤细的柳枝,喃喃道:“柳树岂能遮雨啊。”

“那阿郎怎还站在这避雨?”

“掩耳盗铃。”李岘自嘲道,“自欺欺人嘛。”

进了城,还未到京兆府,早有人候在门前,迎道:“京尹,右相请你过府一叙。”

李岘正有许多话想与杨国忠谈,衣裳都顾不得换就立即前往宣阳坊杨国忠宅。到了之后,仆役见他模样,连忙让肥婢侍候他擦拭更衣,方才将他引入舒服的厅堂。

杨国忠非常热情,不停称他是“自己人”,李岘并不反驳,很快便提及雨灾之事。

“若是雨灾如此严重,御史何以不言?天下事,不是你我二人说的算的,得有章程。”

杨国忠笑着以一句话敷衍过去,反过来提起他找李岘的目的。

“你我是自己人,那我就直说了。你在太原定了杨光翙一些罪名,这不要紧,可我听说杨光翙似乎未死,而是被你私下扣留了?”

“右相为何会这般认为?”李岘故作讶然。

“有驿卒看到你带了人犯回来,却未移交大理寺,不是杨光翙是何人?”

“不过是个叛军俘虏,已病死了。”

杨国忠不信,挑眉道:“你私下藏着杨光翙,莫不是想收集我的罪证、谋相位?”

“绝无此事。”李岘神色一肃,赌咒起誓没有要取代杨国忠的意思。

杨国忠自己就是个不敬神明并且言而无信之人,根本就不相信这些话,暗忖李岘果然不老实,此事只能用一些别的手段了。

但眼下还不是与李岘撕破脸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安禄山。

“好,我也只是姑且一问。”杨国忠笑容满面,之后道:“石岭关一战的详情我已禀奏圣人,奈何圣人并不信我,更信杂胡。”

说着,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须知就连雨灾这种事圣人都能够听信他,偏在这方面唯独输给了安禄山,如何不忌惮?

wWW▪тTk ān▪¢ ○

李岘回想着,揣测道:“想必圣人是想过安禄山造反的可能,但没能下决心相信?”

“许是我们的证据不足?”

“是吗?”

李岘对这句话抱着怀疑的态度,他隐隐觉得此事不在于证据,而在于圣人的心力、以及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

“得搜。”杨国忠加重语气,终于抛出了这场谈话的目的,缓缓道:“莫忘了,杂胡在长安城还有一座东平郡王府。”

“依右相之意?”

“你是京兆尹,带人去搜杂胡的府邸。”

这显然是把李岘当枪使,若真是自己人,杨国忠就不会让他去了。

但李岘没有拒绝,他也想激化矛盾,揭开那块“君臣相得”的布,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

十王宅,太子别院。

铜镜里映出一张触目惊心的脸,几道长长的疤痕从额头直接贯到嘴唇边。

李琮嫌恶地拿开铜镜,转身,到屏风外坐定。

他把时间掐得正好,李倓也是刚刚到,执礼唤道:“大伯。”

“三郎来了,莫要多礼,坐吧。”

有一件事很巧,这些皇孙们并没在堂兄弟间排行,只在亲兄弟间排,否则只怕要有“李一百一十八郎”之类的称呼,李琮收养了李瑛的儿子中正缺一个“三郎”,李倓正好也是行三,平时称呼着,倒显得两人像是父子一般。

他们这阵子确实是走得很近,因为他们确实是互相需要。这种关系是微妙的,不宜与旁人言说的。倘若李琮继位后把李倓立为储君显然非常不合适,他们眼下的来往更可能导致往后出现社稷动荡,但另一方面,圣人却是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琮初时不明白圣人是怎么想的,后来渐渐意识到了,这是一种制衡。李倓是一个既能帮助、又能限制东宫的最好人选。

由此,朝臣们也尽可能地不去沾惹东宫,太子在朝堂上实在没什么存在感。

“今日长安出了一件大事。”

李倓一落座就开口说了起来,他之所以常来拜访李琮,就是知道李琮并没有太多的消息来源,他能帮东宫积蓄实力,也算是稳固国本,同时也是提高他自己的声望。

“哦?何事?”

“京兆尹搜查了东平郡王府。”李倓道:“并且真的找到了安禄山勾结朝臣谋反的证据。”

李琮问道:“什么证据?”

“朝中有安岱、李方来等等一批重臣向安禄山透露机密消息,妄称图谶。”

只听到“妄称图谶”四字,李琮当即有一瞬间的恐惧,下意识就怕后面跟着“交构东宫”,他很快恢复精神,问道:“然后呢?”

“眼下李岘已递了折子,且亲自去捉拿安岱了。”李倓道:“这是大事,何况还牵扯到安庆宗与荣义郡主,东宫得要出面。”

“出面如何做?”

“支持京兆尹。”

在李倓看来,安禄山必定是要谋反的了,那么,荣义郡主与安庆宗的联姻已经起不到安抚的作用了。李琮也根本不必再想着拉拢安禄山,这种时候争取李岘的支持,既能赢得声望,又能得到宗室、朝臣们的好感与支持。

他作为侄子,也只能尽到提醒之责,把道理说过,他就站起身来告辞。

李琮是个听劝的,等李倓一走,他便派人去宫中请求觐见。

没过多久,安庆宗却是来了。

李琮明知此时不该见安庆宗,但对于养女荣义郡主还是十分疼惜,终于是不够坚决,应允了见面。

“求丈人救我。”

安庆宗一入内就拜倒在地,哭诉不已。

若说这长安城除了圣人还有谁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那就是安庆宗。

在他想来,他在长安当人质,安禄山若敢举兵,首先死的就是自己,阿爷怎么可能舍得抛掉长子的性命。

“阿爷一辈子最向往的就是回长安颐养天年,他一定不会造反,是杨国忠让人造的伪证啊……”

仅靠这样的恳求不够,安庆宗于是又许诺,会劝安禄山支持李琮。

李琮不由犹豫了起来。

~~

与此同时,李岘已赶到了兵部,捉拿驾部员外郎安岱。

然而旨意尚且未到,他并无权直接处置六品官员,于是焦急地等待着。

忽然,独孤子午匆匆奔来,禀道:“安岱逃了。”

李岘当即就领着人马出了长安,发现安岱已与李方来汇合,带着一队人刚刚出了城,必然是打算投奔安禄山。

“追!”

“京尹,我们没有权力调动金吾卫。”

出言提醒的是长安县的捉不良帅魏昶,从当年颜真卿、薛白任长安县尉之时魏昶就是捉不良帅了,这么多年,官员们像流水一般来来去去,他却还钉在这位置上。

这种人最是八面玲珑,绝不可能为了李岘担责。

“驾!”

李岘眼看犯官要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逃走,竟是亲自策马追赶上去。

旁人没想到堂堂京兆尹能奔出这种冲锋陷阵的架势,皆是震惊不已……

~~

李琮赶到兴庆宫时已经很晚了,勤政务本楼的大殿外站了几个重臣,正以比蚊子还细的声音低声交谈着。

他如今消息渠道还少,尚不知发生了什么,唯独能感受到气氛颇为严肃。

相比于李亨当太子之时,如今效忠于李琮的官员还很少,李琮也不敢去结交,害怕惹怒了天子。他只是默默进了殿,在上首的位置站定。

等圣人到了,果然是招李岘询问搜查东平郡王府一事。

但李隆基开口第一句话,却是让李琮十分惊讶。

“胡儿的宅院是朕赏赐的,没有朕的允诺,谁让伱去搜的?”

杨国忠闻言吓了一跳,迅速瞥向李岘。

李岘并没有出卖他,而是道:“臣身为京兆尹,有保长安平安之责,乃是……”

“够了!”李隆基今日莫名地没有耐心,叱道:“谁让你杀了安岱、李方来两个朝廷命官?!”

杨国忠更是惊吓,但这件事还真不是他授意李岘的,他也没想到李岘这么果断狠辣。

李岘道:“臣已在安禄山府中搜得证据,他身为节度使,刺探京畿兵力分布。安岱、李方来透露机密,协同造反,臣前去追捕,他们犹敢拒捕抵抗,巨不得已,勒死了他们。”

李琮听了,吃惊不小,没想到李岘居然敢在天子脚下杀官,若仔细追究起来,这几乎形同于造反了,难怪圣人发怒。 他又听了一会儿,才知李岘竟是只带着几个私仆,冲进那有着颇多护卫的队列中,硬生生勒死了安岱、李方来。

李唐宗室之中从来不缺这种猛人,李岘的生父就曾横扫突厥。但,诸皇子当中,确实是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勇力。李琮有些自惭形秽,心中一瞬间有点担心李岘会抢了皇位。

当然,还没轮到他操这种心。

“陛下!”

李岘忽然提高了音量,执礼道:“臣所言句句属实,请圣人容臣呈上证据,一看便知……”

“不必了。”李隆基却显得分外冷淡,“朕不听纸上的证据,只信朕亲眼所看到的。”

李岘一愣,有些不可置信圣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什么叫亲眼看到的?他李岘确实是勒杀了安岱、李方来,但就此认定他是杀官造反吗?若非忧心于社稷,他何必做此大不违之事?看清这些,只需要最基础的判断力。

圣人是老得连这点明断的能力都没有了吗?

“陛下!”李岘语重心长道:“臣自知有罪,唯请陛下看一眼臣搜到的证据,看看关中到底有多虚。安禄山久镇范阳,控弦十余万,到时……”

“闭嘴!”李隆基大喝一声,骂道:“李岘,你到底是何居心?!”

殿中官员皆感到错愕。

他们没有听错,圣人方才就是失态了。堂堂天子,公然在众人面前臆测一个有功于社稷的宗室,这是极不体面、极不明智的行为,他们还从未见过圣人如此。

“臣不敢。”

李岘连忙拜倒在地,不敢再继续劝了。

他看向了杨国忠,毕竟此事最初是杨国忠的授意。他希望杨国忠能说几句,然而,杨国忠竟是回避过了他的目光。

李岘于是看向了李琮,希望李琮能够有一个储君应有的担当,这么做会惹怒圣人,但收获也不会小。

接触到他的目光,李琮站了出来,执礼道:“父皇息怒,李岘也是尽忠职守,儿臣敢替他担保,他绝无私心。”

一句话,李岘欣慰了许多,认为太子还是明智的,接下来该揭发安禄山之罪证,哪怕不能使圣人相信,也可以表明东宫的立场。

然而,李琮只继续替李岘求情,绝口不提安禄山。

“传旨。”李隆基不耐烦地一挥手,道:“让李岘出京冷静冷静。”

“臣遵旨。”杨国忠连忙执礼应下。

李岘知道这是要贬谪自己了,对于官位他并不在意,但瞥向圣人那紧锁的眉头,他愈发确信了一件事。

圣人不是信任安禄山,而是圣人已经别无他法而只能信任安禄山了。

“自欺欺人罢了……”

~~

杨国忠原是想借李岘这把刀来砍一砍安禄山,没想到才一挥刀,刀便已经折断了。

他有些懊恼,但出了兴庆宫之后,转念一想,认为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李岘早晚也要成为他的政敌,先除掉也是一样的。

这便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于是,他第一时间招过金吾卫将领,吩咐道:“你们去搜查李岘府,把杨光翙给我找出来。”

“喏。”

整件事由此显得有些荒唐。

李岘不久前才得了杨国忠的授意搜了安禄山宅,转眼间杨国忠又搜了他的宅院。

“找到了!”

一间地窖上方的石板被推开,显出了通往黑暗处的台阶,一个憔悴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榻前啃着胡饼,显得极为可怜。

“是他,杨光翙……”

杨光翙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了重见天日的一天,他被关了太久,整个人都像是退化了一般,不知道怎么说话,连走路都不太会。

但等他被带到杨国忠面前,他非常迅速地恢复了以前的灵敏。

“右相!下官以为再也见不到右相了!”

杨光翙激动地扑上前,想抱着杨国忠的腿痛哭,却被杨国忠一脚踹开。

“废物,你出卖我了没有?给了李岘多少我的罪证。”

“没有,根本没有。”杨光翙在地上翻过身,又爬上前,道:“李岘从来就没向下官打听过右相的事。”

“哈?”杨国忠冷笑,根本不相信这句话,道:“他不打听我,暗中保留着你这条贱命做什么?”

杨光翙语气神秘了起来,小声道:“右相,下官打听到一桩秘事啊。”

“说。”

事实上,李岘虽然留着杨光翙,却没有完全相信其所言,暗中也在查三庶人案后皇孙李倩之事,渐渐认为杨光翙的口供没那么重要。

此时杨光翙眼珠转动了两下,却认为自己不能含糊其词,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价值才可以。

“右相,下官在石岭关发现……薛白就是废太子之子,皇孙李倩。”

“说什么?”杨国忠感到太过离谱,整张脸都皱了起来。

杨光翙遂添油加醋地把故事说了。

“这些年薛白之所以做什么都顺遂,正是因为他背后有废太子瑛的势力一直在暗中助他。不仅是王忠嗣,李岘也是他们的人……”

杨国忠原本是不相信的,但杨光翙说得有鼻子有眼,再加上其确实是被李岘扣下了,终究还是产生了疑惑。

“他真是皇孙不成?”

“右相,薛白所作所为,所图不小啊。”杨光翙继续扇风点火。

杨国忠难得显得有些迟滞,问道:“你说他图什么?”

“以前下官还当他是要扶持庆王为储,如今看来,他只怕是……”

“这般上进?!”

杨国忠轻呼了一声,再回想与薛白相识以来,每每见他流露出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眼神,恍然大悟。

那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该怎么办?

此时便揭穿薛白吗?不,原本大家是联手对付安禄山的,那般一来便少了个朋友,多了个敌人,还是与贵妃先商议为好。

……

由此,杨光翙便被暂留在右相府中。

而李岘则被贬为零陵太守。

~~

数日后,连绵的雨水浸坏庄稼的消息愈发没有官员敢在朝堂上提。

因为接连就此事上奏的京兆尹李岘已经被圣人贬官了。

但杨国忠堵得住朝堂上的悠悠众口,却堵不住民间的消息。商贾们是耳目最灵通的,确定关中明年必然缺粮,于是开始大屯粮食。如此一来,长安粮价顿时飞涨。

东、西市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满脸苦意地拿出血汗钱来买粮,还有更多人买不到粮,很快开始怀念起李岘来。这位京兆尹上任时日虽短,却多有惠民之举措,更兼敢于仗义执言。

“想使米粟贱,莫过追李岘。”

长安城到处都能听到这样的歌谣。杨国忠走马往兴庆宫时听了,十分不悦,暗骂不已,自己为国事辛苦操劳,这些百姓却不领情。

他当然不可能把这些事告诉圣人,以免扫了圣人的兴。

这已是五月中旬,杨贵妃的生日快要到了,今次杨国忠就是为了宴会的准备而来的。

宫中正在排练歌舞,李隆基特地重编了《霓裳舞衣曲》,让一百名舞伎表演。

杨国忠到时,李隆基正在台上,他正好先见了杨玉环。

“贵妃,生辰宴的流程已安排妥了,请贵妃过目。”

“不看,又老了一岁,有甚意思?”杨玉环懒洋洋的,“若非圣人兴致高,我才懒得又设宴席。”

单独说话的机会并不多,杨国忠直接开口道:“我近来得到一个消息,是关于薛白的。”

“哦?”

杨玉环来了兴趣,偏过头,一双明眸转动,示意杨国忠继续说下去。

在杨光翙被带出来之时,那秘密就注定要流传开来了,杨国忠无非是早些让杨玉环知晓罢了。

“薛白其实就是……”

“咚!”

宫城墙那边传来了鼓声,打断了杨国忠的低语。

杨玉环转头看去,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她入宫这么久以来,还从未在白天听到宫城城头上击鼓,登闻鼓也敲不到这里来啊。

“咚!”

鼓声又急又响,打断了台上正在排的舞。

“出了何事?!”

伴着这浑厚而带着些不悦的声音,李隆基从容下了台,看向匆匆向这边奔来的宦官。

“陛下!陛下……”

那宦官已跑得满头大汗,声音惊恐,结合着鼓响,给人一种心慌的感觉。好不容易,他趴到李隆基面前,直接跪倒,浑身都在颤抖。

“陛下!反了,反了……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传檄天下,奉命清君侧……已杀到孟津渡,兵逼东都!”

宫鼓已经停了,舞台上下却是一片寂静。

无比信任安禄山的李隆基并没有显得很惊讶,他就是站在夕阳里,努力想要挺直身板,但还是无可奈何地佝偻下去。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303.第297章 天上李太白222.第219章 赐浴26.第26章 铁案第4章 良娣99.第99章 得宝歌340.第332章 鱼目混珠第348章 渡河324.第316章 太池宴179.第176章 挑唆者63.第63章 佳节第489章 将晴291.第285章 人才30.第30章 势力网第431章 明堂39.第39章 借刀第361章 去留310.第304章 右相府第455章 速去速回253.第251章 进入角色158.第155章 事不关己261.第259章 地主之谊291.第285章 人才44.第44章 信任第423章 怂恿144.第141章 书坊153.第150章 灭火341.第333章 蚂蚱332.第324章 今时宠87.第87章 饮中八仙歌第343章 谱写315.十一月总结196.第193章 初奏297.第291章 消失的奏章73.第73章 相看287.第282章 华锦之下112.第112章 师门303.第297章 天上李太白131.第128章 皆大欢喜第465章 大局342.第334章 食子69.第69章 案发253.第251章 进入角色第464章 回驾第406章 北都重镇第432章 选择第500章 富贵险中求第415章 常山郡59.第59章 选婿第457章 思长安301.第295章 担责199.第196章 赐婚42.第42章 纨绔第393章 下一步第376章 报仇的决心107.第107章 怪圈199.第196章 赐婚第4章 良娣254.第252章 善缘(2合1)252.第250章 一口一口吃第437章 相惜318.第310章 婚礼326.第318章 清白103.第103章 名单51.第51章 勿论真假54.第54章 白膏油179.第176章 挑唆者99.第99章 得宝歌279.第275章 长安尉14.第14章 偃月堂254.第252章 善缘(2合1)340.第332章 鱼目混珠63.第63章 佳节45.第45章 祝大家端午安康270.第266章 发苗149.第146章 诈289.第283章 不问苍生问神鬼290.第284章 招摇撞骗第488章 明朗62.第62章 上架感言第426章 晋阳宫35.第35章 狠角294.第288章 冬至90.第90章 考验第12章 引见第449章 喜与狂第343章 谱写第469章 贵庶236.第233章 设局52.第52章 赠礼第464章 回驾231.第228章 遗泽第408章 非战之罪91.第91章 野无遗贤287.第282章 华锦之下211.第208章 空穴来风259.第257章 假道伐虢第428章 盟主80.第80章 小礼物第381章 谁更执拗188.第185章 衣冠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