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3装甲师缩编为第3装甲旅之后,坦克数量减少到不足以前的一半,主要是99A,最次的是96式坦克,至于那些59式、**都被留在国内。所有坦克在入朝前被运到沈阳的后勤修理厂,换装新式装甲,除内层换装中国自己的贫铀装甲外,还要加挂一层30毫米厚的复合装甲板,外面再加一层反应装甲。同时,配发了中国自己研制的贫铀穿甲弹和炮射导弹,这两种弹药都能保证摧毁M1A2坦克的需要,不过由于炮射导弹成本太高,及训练不足,仅有配发给少数坦克。换装完装甲,这些坦克再次被装上火车,直接运过了鸭绿江。

诸葛子龙刚刚升任坦克团副团长,正准备受命到军校受训,可一听说要参战,马上自愿降职为营长,回到坦克营准备参战。当时自愿降职以换取参战机会在军官中非常流行。

诸葛子龙指挥的99A式坦克营因担心敌机的空袭,越过中朝边境不久即从火车上卸下,开始履带行军。

由于该营行动速度快,距离美军右翼快速突击群最近,因此解决美军右翼快速突击群的任务就交给该营。

当该营经过急行军赶到战场时,发现师侦察连先他们一步赶来。“这次我们要与师侦察连的人配合行动了!”刚到侦察连了解完情况的诸葛子龙回来之后,把车长们召集到一起开会,“敌人的情况如何?”有人问道。

“美军就在前面的村子里,有不少坦克,好象是M1A2,还有装甲车。看样子他们正在休息,没有行动的迹象,也不知道我们来了。”这是师侦察连刚刚侦察到的情况,侦察可是侦察连的本职工作之一。

“还犹豫什么?下命令吧!太阳马上就要出来了!”“好吧!我打算只带刘晓光的车从正面接近,1连跟着我们,其他人从侧面进攻,师侦察连将配合我们行动。”诸葛子龙担任该营营长时,刘晓光是营参谋,其实诸葛子龙离开该营仅几天时间。刘晓光也是一名优势的99A坦克车长,而且两人长期共事过,配合起来不成问题。

“不行!你们就两辆,太危险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听我说,”刘晓光解释道:“敌人正在休息,是实施偷袭的好机会。如果我们去的坦克太多了,可能引起敌人的注意。好了!就这样定了。”

对于这样的决定,刘晓光不会反对的,于是大家各自准备出发。师侦察连则在北朝鲜村民的引导下,沿着田间小路,绕到村子侧面埋伏下去,准备在坦克冲入村子时,发动进攻。

对坦克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刘晓光的6号车与诸葛子龙的8号车,沿着公路,一前一后全速冲向村子,其它坦克也随后跟着冲了出去。

此时美军并没有感到危险的存在,昨天晚上,他们刚刚到达这个村子时,发现村农全逃走民,剩下一个空村。M1A2坦克是有名的“油老虎”,一天需要加3次油,出发前带来的油料快用完了,一路上又没有遇到过象样的抵抗,所以指挥官决定在这里休息,等后勤车队运来油料之后,再继续前进。

借助路边的树木和农田中长得很高的玉米的掩护,99A坦克接近了村子。同时99A坦克打开了发动机的消声器,使坦克发出的声音可以变得很小。也许是由于一个晚上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也许是太轻敌、太大意了,守在村口的两辆M1A2上的乘员离开坦克正与几个哨兵围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享受着初升的太阳光照射。当他们听到坦克发动机的声音,意识到危险时,已经晚了。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或者太意外了,哨兵立即开火射击,可惜他们用的是M16,而不是反坦克导弹,更要命的是,他们没有在村口部署任何障碍物,更没有构筑工事。M1A2的乘员跑向自己的坦克,可没跑多远,就与那几个哨兵一样被99A坦克上的机枪“放倒”。

“前方150米,目标:M1A2,穿甲弹,开火!”诸葛子龙大声命令道,接着“砰”的一声,瞄准镜内的目标被摧毁了。几乎是同时,另一辆M1A2也被摧毁了。

“干得好!刘晓光!我们别闲着,冲进去!”他大声命令道,实际上,根本不用他说,他们的坦克已经冲进村子。

由于这几天连继作战太累,同时为了躲避蚊虫的叮咬,大部分美军人员都住在朝鲜人留下的屋子里,坦克关闭发动机之后停放在外面,仅有少数人在外面担任警戒。当战斗开始时,当人们才从睡梦中被惊醒,冲出屋子准备战斗。刘晓光与诸葛子龙在车内操纵着车顶的机枪,疯狂的扫射,大开杀戒,许多人没等拿起武器就被击毙。无需车长指示目标,炮长自行决定目标,自动装填机的装填速度比人工的速度快,可炮手还是感觉太慢了。村里四处停放着美军的各种车辆,可供射击的目标太多了。驾驶员也没有闲着,驾着坦克横冲直撞,见人就撞,再车就压。

埋伏到村子东面的侦察连这时也投入了战斗,他们在村子边上架起了几挺机枪,对子村子猛烈扫射,接着冲入村子,这可真是火上加油。

几辆M1A2终于开出了村子,不过马上就遇到麻烦,原来这几辆坦克是从村子西面冲出去的,而村子西面是水稻田,重达70多吨的M1A2坦克在水稻田中走,可不是容易的事。正因为村子西面是水稻田,不利于隐蔽,志愿军才决定从长满了玉米的北面和东面发动进攻。还没等这些坦克开出水稻田,就被突然飞来的炮弹击中。原来,负责跟进的其它99A坦克赶来了。

整个战斗呈现一边倒的局面,美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以为遇到了敌人的大部队,可实际上对手的数量比他们少得多,美军很快就溃退而去。志愿军没有追击,上级禁止他们追击。战斗一结束,志愿军坦克营带着战利品撤出村子。在距村子不远处的一片树林中,他们亲眼看赶来报复的美国飞机将村子炸成平地的,这时人们才明白诸葛子龙为什么会要求部队尽快撤出村子。后来因为发生这场战斗的村子的名子叫“北平川”,所以这场战斗被称为:北平川村突袭战。此战美军第2师先头部队损失惨重,志愿军方面仅有师侦察连有几个人受轻伤,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包括2辆完整的M1A2坦克。

威斯特接到两个快速突击群都受到中国军队突然袭击的报告之后,非常震惊,然而中国军队如同“暴风雨”,来的突然,打的猛烈,可去的也快,突然间脱离战斗,去向不明。

一时间他陷入迷惑之中,不明白中国的真正意图,就在这时,刚刚获得的情报帮他解决了问题。来自华盛顿的一份通报说中国人正借刚刚取得的小胜之机,一边大肆宣扬中国的强大,另一边向美国政府提意:双方立即停战,韩美联军停止前进,双方展开和平谈判。接着情报部门送来分析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军队主力短期内无法入朝,并随报告附带一大堆证据,如:中国的第39、40集团军的大部分人员和装备依然留在原驻地内等,来证明其结论的正确性。

基于多方面的情况,威斯特得出结论:中国人想利用他的疏忽,制造几个“小胜利”,虚张声势以阻止美军前进,为其主力入朝争取时间。得出这一结论之后,他迫不及待地下令:“各部队加快前进!”

美军部队接到命令之后,立即采取行动,但行动显得有点犹豫,必竟中国人刚刚重创他们,不过很快发现情况并非想象的那么遭,中国人好象突然间消失了。于是美韩联军各部队加快行军速度,其中尤以第十山地师为最快。该师在师长菲舍尔的率领部队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一下子被对手消灭一个整营,可是该师历史从来没有过的,2000多人的增援部队竟让对手跑掉,更让第十山地师的全体官兵脸上无光,急于寻找一个机会去洗雪这个耻辱。

接获各部队没有发现志愿军主力的报告之后,威斯特就愈加相信自己的推断,不继催促部队加快前进。

这时俞登开心的笑了,因为他的制造了各种假像,正成功引诱对手进一步深入。他成功的掩盖其入朝真正兵力数量,让美国人相信排着长队过江的车队只不过是中国人制造的“吓人”假像。

突袭美军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试探一下,双方部队的真正战斗力,必竟双方陆军已经几十年没有交过手了,各自的部队的战斗力到底如何还不清楚。

最重要的一点是为解救数万名人民军士兵的生命争取时间。如果美第十山地师与第2师形成合围,那么将有至少3万的人民军被包围,当务之急就是将这一情况通知人民军突围到安全的地区。这一工作很自然的就落在蓝语烟等人身上。

狄青龙率队出发后,蓝语烟与卢顿开始安排撤退方案,至于向那里突围的问题,他们认为向西撤退困难太大,敌军主力正从他们西面经过向北推进。向北撤退也不行,他们已经损失了大部分运输工具,也缺少足够的燃料,也就无法摆脱机动性很强的敌人,只有向东突围,东面的敌人力量较弱。

由于时间紧迫,蓝语烟与钟无影马上研究作战计划,有关作战的事,卢顿全交给了志愿军。蓝语烟虽是俞登的学生,可惜经验有限,不过有钟无影的帮助问题不大,按狄青龙的话法:“让他当助手决对不会有问题,工作经验丰富,分析能力强,细致入微,就是犹豫不绝,缺乏主见,当不了主官。”

与此同时,为寻找人民军主力,卢顿与志愿军联络小组继续南下,对接下来的行军,卢顿在回忆录中写道:“大地就像被犁了一样,四处都有空袭过的景象。被遗弃的各种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散落处路边,还不时可以看到已经或将要死去的人。不断有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他们是刚刚从前方退下来的。我们不继受敌机空袭,不时有人员伤亡。”

卢顿很快找到几支部队的人民军指挥官,当时人民军陷入无上级指挥的境地之后,指挥官们意识到恢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当时他们准备开会讨论部队重新编组的问题。卢顿等人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卢顿向他们介绍了情况后大家一致同意突围,然后迅速指挥部队。

蓝语烟使用手中有限的兵力布置了阻击阵地,以掩护部队突围的道路。当时她手中只有1000多名人民军士兵和几十名志愿军,装备基本上都是步兵武器。由于不继有撤下来的人民军加入,人员才增加了一点,又增加了一个拥有8门122毫米加农炮的炮兵连,那是一个炮兵团的余部。以这点兵力要想阻击美军太困难,不过美国给了他们许多准备时间。第十山地师第87步兵团第3营的全军覆没后,美军因一时间情况不明,没有马上进攻,甚至进行了一次战术后退,等情况弄清,蓝语烟已部署完毕,人民军已开始向东部山区转移。

人民军突围行动无法瞒天过海,可惜美军封锁突破口的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确切一点是各方不能齐心协力所至。由于被志愿军空军纠缠着,无论韩国空军,还是美国空军都不想为这个“非绝对重要的战斗”提供过多的空中支援。错误的情报也使美军以为西面有志愿军主力,不愿将过多的兵力投入这个方向,没有调其它部队支援。

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人民军顺利突围,此战虽不是什么大胜,损失也不小,可这个一直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民军来说,无异于兴奋剂。

人民军突围到朝鲜中部的山区之后,暂时摆脱了敌人,开始进行休整。为方便协同,志愿军总部决定将该地区的中朝军队统一编组为朝鲜西部集群,使这一地区的中朝两国军队得以实现统一指挥,并纳入志愿军总部的指挥范围之内。

卢顿中校指挥的3000多人民军与狄青龙指挥的志愿军步兵营合编为中朝混编旅。这个旅基本上都是步兵,只有一个拥有8门122毫米加农炮的炮兵连。名义上卢顿担任旅长,但他将实际指挥权交给狄青龙,不过狄青龙并不愿担任这一工作,而是将指挥权交给蓝语烟。蓝语烟成功指挥突围战斗的表现让人们对她的军事才能充满信心,不再心存疑虑,卢顿也不反对将指挥权交给她。

人民军向东突围之后,美韩联军北上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由于急忙挥军北上,根本没有派兵追击突围的人民军的意思。确切一点说是没有足够的兵力实施这场追击,韩美联军也不重视他们,正如柴狼所说:“同胞相残没有任何好处,还是把他们封锁在东部山区吧!很快他们就会投降的!我们还是集中兵力解放平壤和北进与中国人决战吧!”也确实如此,突围之后的人民军建制已乱,急需休整与补充,暂时无力再战,不过对于韩美联军来说,他们虽为残兵败将,但始终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朝鲜西部集群虽被封锁于有限的空间内,但还没有被消灭。尤其是当敌人主力北上,对他们的进攻放松之后,有了休整的机会。此时朝鲜西部集群不仅不急于发动进攻,还摆出一副弱小的样子,因为要等待正面的大规模进攻的开始。这些情况并没有引起韩国人或美国人的注意,实际上这几天不断有情报证实这些部队还拥有很强的实力,可惜有关情报内容存在着许多矛盾之处,非常混乱,战时的情报工作非常容易出现错误的。情报的收集很容易,问题在于对情报进行的处理。虽然人类社会进步了许多,办公室内多出了许多现代化的办公用品,可情报分析工作最终还是需要人工完成的,因为情报资料不是简单的数据,不能进行加减乘除式的计算。每天收集到的情报资料数以万计,不要说每份都仔细的阅览,就是简单的翻一翻都不可能。情报分析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时间的工作,尤其是在情况正不断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要在短时间内上交报告,除了偷工减料之外,绝对不可能。

如何正确分析和判断,这些内容相互矛盾的情报是一名优秀的将军所必须据备的条件,可惜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威斯特(美国是超级大国,联合国总司令一职当然要由美国人来担任了)被不断取得的胜利冲了晕了头脑,犯了轻敌的毛病,这可是将军们最爱犯的病之一,把侧翼的强敌当成了“乌合之众”,仅派兵封锁,等着他们投降。虽有人对此有不同意见,可惜持相同意见的人太少了,没有能影响他的决定。

让威斯特头痛的事还真不少,由于推进的太快,补给线越来越长,补给困难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了。由于人民军撤退时对铁路进行了破坏,并在港口内布放了水雷,所以上述设施一时间都无法使用。补给的运输完全依赖于公路,但北朝鲜境内公路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战争中又受到破坏,所以通过能力不高。可作战部队对物资的需要特别大,无论是美军部队还是韩军部队,都装备有大量机动车辆,这些车辆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油料,弹药的消耗也不少。西方人重视自己的生命,打仗死的人越少越好,当然这是对己方而言,只要少死人,消耗多少弹药都可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作战部队只知道拼命消耗除已方人员生命之外的一切东西,结果各种物资的消耗都特别快。他还要受到来自国内的反战压力,自开战以来,每天都有美国士兵阵亡与受伤,而且一天一天在增加,这对于重视自己生命的美国人是受不了的。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美国国内的反战力量不断增强。尽早结束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国宣布出兵之后,失败的阴影又一次出现在美国人的心中。经过海湾、科索活、阿富汗等战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已经由沈阳转移到中朝边境城市丹东市郊外的一处军营内,附近都是山,所以环境相当不错,俞登每天起床之后都要到附近的山上散步,活动一下身体。虽然每次都不超过15分钟,但这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因为前方战事紧张,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多,再没固定的时间表,饿了随便找口东西吃,困了找个地方眯一会,不存在按时吃饭,按时上下班的概念。每天报纸依然会按时放在办公桌上,可惜已经没人有空翻一下,都堆放在那里了。大家还象以前经常喝茶,只不过以前是一口口慢慢的细品,现在是一杯杯往嘴里倒,一是解渴,二是提神醒脑,放下茶杯就要接着工作。

昨天晚上,俞登忙了一夜,天亮前才睡下,等他起来时已经是上午10点了,睡了大约5个小时,本来他还可以再睡一会,然而他没有心情再睡下去了,不过他没有放弃散步的习惯,于是约了几个人就出发了。每次出去散步,他都会让一些人同行,希望借这个机会让大家出来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一会,可惜这个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大家总是一边散步,一边讨论问题,散步实际上成为早间碰头会。

“李参谋,介绍一下情况吧!”李参谋是负责情报方面工作的,每次出来散步,俞登都让他先介绍一下情况,然后大家再讨论,今天也为不例外。

“是,敌人正在加紧北上,正按你的计划行事。还有接到通知,朝鲜方面已经同意将人民军全部纳入你的指挥之下,正式的通知已经下来了。”

“很好,这样就可以统一指挥了!突围部队的情况如何?”

“一个小时前,接到蓝语烟的电报,她说一共有4万人成功突围,敌人已经停止追击,部队急需休整,请求指示。”

“好的,通知她,部队要抓紧时间休整,下一阶段的行动我还需要他们。”俞登接着又补充道:“反正他们已经被封锁在敌后,撤不回来了,正好在敌后安一枚钉子,”想了一下又补充道:“再想办法给他们送点补给。”

还没等李参谋回答,旁边的王参谋就说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们处于山区,无法海运,只能空运,可是困难很大。”王参谋是空军的人,因为这次出兵朝鲜是三军联合作战,所以志愿军总部中有许多来自海空军的人,以便于各军种协同作战。

“海军是不是活动一下?海军不正准备有所行动吗?”上次朝鲜战争海军直到战争快结束了才派出一支由鱼雷艇组成的部队,没有参加了一次战斗。人们一谈起当年的抗美援朝只提陆军与空军,根本不提海军,因此海军方面的态度是:“就是打败仗,这回我们也要露个面!”

19日下午,一支由导弹艇组成的“101”编队集结于鸭绿江口附近,待夜幕一降临,立即沿朝鲜海岸南下,正在寻机出战。

“101”的编队出发不久,就与一支由旅顺基地出发,代号为“102”的舰艇编队会合,“102”编队是由“拉萨”号驱逐舰与2艘“江卫”Ⅲ型护卫舰,4艘导弹艇组成。其中“拉萨”号驱逐舰是中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排水量近万吨,装有1座130毫米舰炮,128个单元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4座7管30毫米近防炮,2座3联反潜鱼雷发射装置等。“江卫”Ⅲ型护卫舰是“江卫”级的最新型号,主要是加装了导弹垂直发射装置。4艘导弹艇都属于以“红星”级,其反舰导弹已由C-801改为C-802B,是C-802的抗干扰能力加强型。“101”编队由4艘导弹艇组成,全部是最新式的水翼艇,排水量不足60吨,每艘装有4枚C-701导弹。

不久“101”编队转向东南,沿着朝鲜的海岸线南下,“102”编队则继续南下。

“102”编队的南下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力,引来了许多美韩军舰与之对峙。自开战以来,双方的军舰就在朝鲜外海上展开对峙,但谁也不想首先开火,因为都不想扩大事态,否则就不会形成什么“君子协定”,划定什么作战区域,并保证遵守了。可在朝鲜沿海地区则不同了,这里属于作战区域之内,所以此时“101”编队是相当危险的,好在“102”编队吸引住了敌人的注意力,再加上此时的天气不太好,一时间没有人注意这支小部队。虽然一路上有惊无险,但“101”编队还是非常小心,必竟已进入敌舰艇出没的地区。

“报告,发现不明目标!”导弹艇上的雷达兵报告道,“准备战斗!”指挥官大声命令道,“来的真不是时候!”导弹艇编队发现接近敌人,于是志愿军海军的第一场战斗开始了。

遭遇到的是一支韩国海军的快艇编队,大大小小有11艘之多。因为他们侦察到这个地区有人民军海军舰艇,准备借当夜风浪较大的机会,对停泊于海峡内避风的人民军舰艇实施偷袭。韩国海军并没有发现正在秘密靠近的4艘护卫艇,原来天还没有亮,无法用肉眼观察,只能用雷达。这个型号的护卫艇在设计时就注重隐身概念,当时又处于低速情况下,不仅反射的雷达信号不强,而且显得很“乱”,恶劣的天气条件和附近海岸、海岛的反射波也干扰了雷达。再说韩国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附近的一处小海湾,人民军海军的舰艇常出没于这里。正当韩军舰艇准备冲入海湾,发起突袭时,隐蔽于暗处的4艘护卫艇突然发射了C-701导弹,每艘各发射2枚。韩国人虽马上发现了来袭的导弹,可惜太晚了,还没等实施有效的拦截与干扰,导弹就命中目标,击中7艘韩国快艇。被击中的快艇立即燃起大火,火光随即将整个编队暴露出来。紧接着,4艘导弹艇冲过去,开始用艇上的舰炮实施近距离攻击,这时再用导弹无疑是浪费,25毫米口径舰炮射速是非常可怕的,虽的威力是小了点,不过对付快艇之类的目标足够了。当他们退出战斗返航之时,11艘韩国快艇不是沉没就是被击成重伤。随后闻讯赶来人民军的3艘快艇将落水的韩军救起,随便还俘获了2艘没有沉下去的韩国快艇。

这次战斗的胜利让志愿军海军有了信心,于是快艇编队借着夜色掩护,不断出击,打起了“海上游击战”,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当然损失也不算小。可惜战斗的规模太小了,不足以影响整个战局。各型运输船连续突破封锁,将各种物资运到朝鲜西部集群手中,只是数量太少了,因为韩美联军依然掌握着制海权。对于“海上游击战”美国人有点无可奈何,夜幕为对手提供了最好的掩护,星罗棋布的沿海岛屿,众多的小海湾是快艇最好的隐蔽所,明明知道对手的后方基地在那里,而且就是不能攻击,因为那是中国的辽东半岛。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手之后,美国人发现对付这些神出鬼没的快艇,大型军舰显得笨手笨脚,最好是以快艇对快艇;最好的方法是占领岛屿,使对手失去隐蔽所和出击阵地;空中打击也是不错的方法。可惜这些发现并没有让情况有多少改观,因为陆地正打的热闹,没有精力,也没有多余地兵力到海上去对付这些四处“捣乱”的敌人,反正这是一个不影响大局的战斗。

更’多‘小’说,‘尽’在‘星’月‘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