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剑走偏锋

对于前来拜访的年轻候爷,徐廷德根本无须猜,京师侯爵虽然不少,但整个京师,敢于硬闯他定国公府的年轻候爷,除了武定侯郭勋,再无他人有如此胆量,郭勋乃是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孙,于正德三年承袭武定侯爵位,此人不仅生的儒雅,能诗会文,写的一手好字,而且熟读史书,善能审时度势。

大礼仪之争,他是众勋臣中第一个大力支持张璁的,也因此而为嘉靖青睐赏识,总领五军营,主持四郊兴造,并经常代表嘉靖帝行祭祀天地、祖宗之事,是嘉靖跟前的大红人,前不久才被授予太子太保之衔。

不过片刻,管家便匆匆进来禀报道:“禀国公爷,武定侯郭候爷在外求见。”

徐廷德微微点了点头,起身踱到书房门口,便见郭勋一副文士装扮快步而来,到的跟前,他一拱手,微笑着道:“小候今日冒昧登府,还望国公海涵。”

徐廷德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道:“武定侯乃是大忙人,今日如何有暇?”

听的这话颇为冷淡,郭勋也不以为意,微微一笑,道:“文官已然磨刀霍霍,国公尚能处之泰然。”

见他开口就直奔主题,徐廷德忙一伸手,道:“进房再说罢。”

二人进房落座,待的下人奉上茶水,徐廷德才开口道:“京师勋臣以英国公张仑,成国公朱凤,还有世侄三人为首,老夫不过一闲人,文武之争,虽是有心。奈何无力。”

见他开口就想把话头堵死,郭勋不由一笑,道:“徐公在晚辈面前何须如此谦逊,满京师谁不知徐公德高望重,此番文武之争,咱们勋臣已是毫无退路。为大明社稷计,为勋臣利益计,徐公皆应登高一呼,况且,此事因魏国公而起,于公于私,徐公皆应当仁不让。”

一众勋臣想推他出头,这一点早在徐廷德的意料之中,毕竟事由徐鹏举而起。不管他愿不愿意,徐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不过,郭勋说的如此直接,而且隐隐有要挟的意味,这让他有些不快,但想到郭勋素来持宠而骄,他亦懒的计较。这事情出头是要出的,否则说不过去。但的讲究个方法,互相攻讦,一众勋臣是敌不过文官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再则,他也想摸摸底。

微微沉吟。他才沉声问道:“本公嘉靖八年才袭爵位,如何敢当德高望重之语,既是事关勋臣切身利益,本公自是不敢袖手旁观,不过此事不能莽撞。再输,咱们就没退路了。”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英国公张仑,成国公朱凤,安仁伯王桓,彭城伯张钦,会昌侯孙杲,恭顺侯吴世兴,这几位在京的勋贵可都有联络?”

这几个公伯候都是嘉靖颇为器重的,听他如此问,郭勋不由一喜,忙回道:“徐公放心,在京勋臣皆已表态,齐心一博。”

齐心一博?徐廷德微微一哂,道:“土木堡之役,形势如此险恶,亦未见众人上下齐心,更何况如今?”

土木堡之役是所有勋臣心中永远的痛,是役,英国公张辅以及十余位都督阵亡,勋臣精锐子弟亦在此役伤亡殆尽,对武勋集团而言,实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此役之后,武勋就此一蹶不振,连五府掌印的人选都只能从各府纨绔子弟中挑选。

这些个不成器的子弟与从军队中成长起来的父祖兄弟不可同日而语,对行军做战,统御士卒,各地驻军、边疆形势等等都是茫然无知,亦因此而无心整理军政,打点文书,任由下属通同作弊,以至五府渐成空名,军政大权为文官所篡。

郭勋熟读史书,对武勋荣衰转折点的土木堡之役可谓是知之甚详,他清楚徐廷德所言的不齐心,当是指大军远征缺粮,退守土木堡之时,不仅援兵迟迟不至,一众勋臣亦是相互掣肘,这也是后来总结战败的原因之一。

听的徐廷德如此一说,郭勋登时就说不出话来,生死存亡之时,尚且不能齐心,何况如此只是为了捍卫利益,其实他也清楚,要所有勋臣齐心,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少勋臣皆是养尊处优惯了,闲散惯了,根本就无心国事。

就在郭勋有些尴尬之时,却听的门外有人轻声道:“国公爷,有急件。”

徐廷德微蹙了下眉头,沉声道:“没见正在会客?成何体统?”

听的语气不善,门外的管家稍稍犹豫了下,仍是乍着胆子道:“回国公爷,来人交代,必须马上呈送,一刻不得耽搁。”

听的这话,徐廷德马上就意识到定然是南京来的信,对郭勋微微点了点头,便起身走到门口,接过信函,一看署名,果然是魏国公徐鹏举,稍稍看了下火漆,便拆开阅览,粗粗一看之下,不由大喜。

又细细看了一遍,稍为沉吟,他才踱回座位,含笑道:“武定侯熟知本朝典章,对土木堡之变想来亦颇为熟悉,不知对此役兵败,是何看法?”

听他突然提起这茬,郭勋不由疑惑的看了一眼他手中的信,却是猜不透他是何用意,微微沉吟,他才道:“土木堡兵败,原因众多,指挥不当,内部不和,缺粮,救援不力,情报错误,轻信,总的来说,以二十万之众败于数万之敌,根本的原因还是缺粮,关于此战,窃以为疑点众多,不过如今时过境迁,各方又绝口不提,无从窥探究竟。”

“说的好,此役确实是疑点重重。”徐廷德轻笑着道。

郭勋满头雾水的看了他一眼,这才试探着道:“徐公何以对此役如此上心?”

徐廷德微微一笑,这才从容说道:“文官势大,独霸朝局数十年,一众勋臣又不齐心,互相攻讦,胜算着实太小,因此,必须另辟蹊径。”

听到这里,郭勋隐隐有些明白过来,当即便道:“徐公这是想拿土木堡之变做文章?”

“这是魏国公的主意。”徐廷德含笑道:“正如武定侯所言,土木堡一役,疑点重重,二十万大军败的不明不白,而此役之后,最受益者,非是也先,而是于谦,是文官集团,武定侯难道不觉的有些古怪?”

听的这话,郭勋顿觉浑身燥热,急促的问道:“徐公是说,大军缺粮,是于谦刻意为之?”

“不排除有这个可能。”徐廷德沉声道:“当年英宗借助武勋、宦官势力打压文官,若是御驾亲征,大胜还朝,必然威望日隆,文官狗急跳墙,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只是推测,而且是毫无证据的推测,能济得了什么事情?郭勋不由微觉失望,微微沉吟,他才道:“此役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早已物是人非,只怕难以彻查。”

“无妨。”徐廷德微微一笑,道:“物是人非更好,此役疑点重重,到如今谁也说不清楚,但文官在此役之后独大却是明摆着的事情,就将此役定为于谦的一大阴谋,文官想要证实于谦的清白,同样难度不小。

更重要的是,咱们以此攻讦文官,首先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事情一捅开,皇上会如何看待文官?有此一点,就足够了。”

“妙!”郭勋不由抚掌轻笑道:“魏国公这一招还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土木堡之变,咱们武勋势力差点被连根拔起,这笔账也是该跟他们算算了。”徐廷德沉声说道:“你们将土木堡一役的疑点都一一列出来,行军路线,沿途粮仓,兵力部署以及双方的兵力对比,还有与此役相关的官员事后的升降,都列举清楚。”

微微沉吟,他才接着道:“不仅是勋臣,宫中宦官亦要知会一声,一直以来,土木堡之役的罪责都是宦官王振背着,借此机会给他翻翻案。”

这是要顺带拉拢宦官了,郭勋点了点头,道:“这事易办,连夜就能通报他们。”

“英国公张仑,成国公朱凤座镇京营,谙熟兵事,对于土木堡一役,想来是颇有研究,武定侯不妨与他二人商议一下。”徐廷德微微沉吟着道:“皇上虽然对互劾一事不置一词,估摸着也拖不久,明后日就会有旨意,咱们得赶在皇上有反应之前上疏,同时要将土木堡之役是于谦的阴谋这一消息散布出去。”

“事不宜迟,小候这就告辞。”郭勋说着便起身一揖,满脸兴奋的说道。

待的郭勋辞出,徐廷德这才看了看手中的信,对于魏国公徐鹏举,他是颇为清楚的,这主意绝对不是他能想出来的,看来是有高人在帮他,这倒是让他安心不少。

次日,嘉靖仍以龙体不适为由,既不上朝,亦不见人,宫中也无丁点消息传出,这种情形,看在京师百官眼中,无疑就是一种默许,文武官员纷纷紧锣密鼓的部署,为即将爆发的文武之争做准备。

午后,京师内外城各大酒肆茶楼会馆突然传出,土木堡之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是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策划的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消息一传开,京师上下立时一片哗然!(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250章 投石问路第469章 偷天换日(三十)第250章 投石问路第290章 夏言获赏第150章收买人心第178章时局第356章 嘉靖失落第28章 张璁回阁第399章 佳人来第177章安排第254章 物色第140章 二爷第143章火器大家第35章 建言第225章 剑走偏锋第394章 争权第379章 说服嘉靖第367章 迁大本营第118章矛盾第167章试探第90章 一把火第29章 亲随第198章 张璁自救第246章 机会第463 偷天换日(二十四)第191章府尹之位第94章 雏形第249章 翟銮撂挑子第406章 坚守第421章 赢家第453章 偷天换日(十四)第432章 相遇第331章 大同兵变第47章 南京(三)第54章 南京(十)第384章 出征第424章 剃发第486章 受益第306章 硬骨头第352章 不安第256章 走亲戚第245章 报应不爽第198章 张璁自救第103章 南北郊议第443章 偷天换日(四)第121章开海之争第480章 益王野心第277章 牛刀小试第176章指婚第100章 杀威棒第188章刁难第275章 望远镜第79章 船队第334章 凄惨北条第405章 兵临广州第143章火器大家第370章 淘金潮第427章 形势第481章 禅位第107章 索贿第160章入伙东兴港第475章 兵困大同第343章 火烧大阪湾(三)第464章 偷天换日(二十五)第23章 侍妾第215章 扯皮第361章 特区第77章 邸报第八章 试探第118章矛盾第293章 被坑第352章 不安第15章 风波起第177章安排第292章 嘉靖的处置第309章 坚守待援第331章 大同兵变第449章 偷天换日(十)第289章 五百里加急第261章 远客求见第41章 徐州第141章婚事第38章 收礼第279章 杭州第432章 相遇第147章开战第294章 世故第303章 投其所好第330章 招安第188章刁难第85章 刁难第185章天降祥瑞第483章 登基第30章 靠身文书第343章 火烧大阪湾(三)第9章 女儿节第433章 找死第306章 硬骨头第172章严力的心思第462章 偷天换日(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