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

第二,日后枪械发展,其会造成大面积的恐慌。最典型的就是白头鹰家里经常出现的美丽的风景。

这两个问题,张昭有自己的看法。第一点,燧发枪是必须要排枪击毙战术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而排枪击毙战术的核心是什么?纪律!

它要求士兵无视战场各种伤害,保持整齐的队列走到敌方阵型二三十米出开枪,齐射后,打崩溃敌军,上刺刀解决战斗。

不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和实战根本达不到这种战术水平。所以,野心家造反是不用怕的。新军卫和边军足可以保证明王朝的安危。

至于说,几百年后明军战斗力衰退,最终被起义军打败。这属于历史演变的范畴,不是一个燧发枪所能决定的。

第二点,要知道,在天朝初期,民兵连可是有枪有子弹的。也没见出什么事。后来禁掉。所以,白头鹰家里的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到中华大地来。

大不了,等日后大威力的燧发枪出现后张昭也执行禁枪。

当然,燧发枪放开后,达官贵人们的安保措施肯定要跟上来。刑侦的水平要提高。

那么,开放燧发枪给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就是张昭说的,十万百姓十万兵。经过预备役的数月训练后,一个民兵拿着一把造价低廉的燧发枪就足以在二三十米的距离杀死精锐的鞑靼战士。

这将让西北的百姓在鞑靼入寇的时候,多出一些自保能力,对其造成更大的伤亡。

要知道,纯粹的冷兵器作战,如果是披甲的精锐战士,对普通百姓那真是碾压般的存在,如同凶兽。

但是,再牛逼的甲,能防御得了燧发枪吗?答案是,不能!打死你个苟日的骚鞑子。

第二,张昭所设想的大明版图:东起东瀛诸岛,南至南洋、大洋洲诸岛,南亚大陆,西至亚欧交界线的乌拉尔山脉,囊括整个中亚,西伯利亚,北至北冰洋。

面对如此辽阔的地理面积的“探索”,仅仅依靠明朝官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那只能是一个个的点,最多以铁路连成线。这时,就需要英国和白头鹰的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探索模式:个人开拓的土地,归其个人所有,受国家保护。

而这势必要给百姓配枪的。

其实,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国的人口一直都很多。但这其实是一个“假象”。在没有高产的农作物:土豆、玉米、红薯之前,明朝人口不足两亿。

明朝人口的巅峰期在晚明,不同的历史学家给出的人口估算不同。最少的认为明末时只有六千万,最高的认为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有1.6亿人口。

这点人口在同期的大国里面算顶峰。但是,对于那辽阔的版图够干什么呢?

寻找那三种高产的农作物,也是张昭关心的问题。

张昭脑海里的念头一闪而过,此时史琳已经做出决断,道:“这没有问题。”

张昭笑一笑,心里略微放松。和王六小姐谈的赈济百姓的话题,此时总算是妥善处理。算是对得起小娘子昨晚给他的称赞。

张昭喝口茶,说道:“老大人,去年时我曾在御前力陈在九边建立预备役之事。李阁老因地制宜,允许边境的缙绅、大族的子弟担任预备役里的军官。

然而,我自四月份离京,沿着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固原镇这一路走来,并未感受到预备役起到作用。基本是名存实亡啊。我打算上书朝廷,陈述此制度的弊端。”

预备役,最大的作用叫做“战争动员”。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然而,仿照卫所建立的预备役制度,在经过李东阳的修改之后,就张昭目前看来,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当鞑靼骑兵打来时,大明缙绅们并不愿意将族中的子弟征召成军。

这个动员能力算是废掉。这主要还是明朝对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弱。地方上的缙绅,掌握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自耕农正在不断的减少。

他现在不希望于预备役能起什么作用,而是想要百姓之中多一点老兵。像韦州城下这近万名百姓,在遭遇到鞑靼骑兵抢掠时,能作出抵抗。

张昭等史琳消化他的话后,再道:“对九边地区执行的预备役需要作出调整。钱粮和官位不再给地方上的缙绅、大族的子弟,而是给到军镇中。

让军镇里的军官们为他们培训。

这需要有一个配套的制度,即让边关的士卒们每年进行轮休,且设定最长的服役年限。并允许士卒们退役。而不是当兵后,就是终身在边关里不得归。

不知道老大人有没有兴趣先上一本,我随后声援。”

师爷赵子龙的眼睛顿时一亮,张昭办事讲究啊。东翁刚同意“合作”,他就给出一颗甜枣。别管这提议最终能否成行,只要东翁首倡,张昭跟着上奏章附和,以张昭此时的声望,这就是一种资本啊!

史琳考虑的自然比赵师爷要深远一些,他明白张昭说的核心意思所在:即让军镇帮忙训练缙绅、大族的青壮,钱粮算朝廷的。条件是这批青壮为各军镇服役数月不等。

现在要扩散燧发枪,需要职业军人教授技能。那这帮缙绅们有什么理由不出人呢?

这一环扣着一环的。现在火铳打的好的基本都在军中。这需要射击量。

当然,等那帮缙绅的麾下掌握射击技巧后,有没有这么踊跃,那就是另外的事。不过,那至少是数年以后。

他这个三边总制下辖数百万人口。青壮不下数万人,一个个的轮候到军镇中,就得这么久的时间。

史琳笑着道:“子尚这是善政,边镇的士卒们若是能轮休,士气必定高涨。本官自当上书朝廷提及此事。”

事情谈的非常顺利,双方各取所需。史琳谈完后,和张昭闲话几句,立即启程回固原城。两天后总督府就行文各府县、军镇:第一,开放燧发枪的购买;第二,准备召集民夫,以工代赈,在韦州城、小盐池、花马池一带修筑大量的水泥堡垒。

消息传出,西北各地震动。如果有股市这东西的话,估计能看到瑞昌号的股票会是连续涨停!

因为,燧发枪、水泥只有他们家有。

而此时,京中弘治皇帝的旨意沿着官道迅速的抵达红城堡。

第五百一十章 朝鲜国的对策第七百二十二章 安排妥当第七百一十三章 枢密会议第一百六十章 甫一出场第三百七十八章 三步走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四百八十八章 军队调动第六十四章 生员(四)-第二阶段第四百四十二章 各地知晓第两百二十八章 赞歌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终章(下一)第一百二十章 妾名方晶第两百五十三章 问君三语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美丽的冬季(中)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难题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第两百五十三章 问君三语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论盐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第七百三十八章 结束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获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炼(一)第六百八十一章 敌人是谁第五章 酒楼(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两百八十二章 重临小安镇第一百三十章 军中夜议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接下来的三件事第两百四十二章 张昭的建议(上)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献第三百八十一章 嚣张第两百六十八章 尾声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论盐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击开始第三百零八章 废除卫所开始第三百九十九章 战争债券第六百五十五章 军方第一人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闲生活(下)第两百二十三章 与子同袍(下)-决战第四十六章 未来的路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三百三十八张 扯虎皮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第六百九十章 故事第四百二十三章 朵颜卫的对策第三百七十三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一百零二章 李幽的分析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帅岭汇聚第六百七十六章 如何解决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第三百九十五章 危机忽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要帮忙吗?第六十七章 生员(七)-反转开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楼(完)第一百零九章 暗潮涌动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宫第一百零一章 心事第两百八十一章 说服岳父第七百零七章 宫中(下)第一百五十章 进宫(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心眼和宽容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第五百六十四章 胜却(中)第四百三十九章 心里都被打崩溃了。第六百二十二章 恐吓第两百四十章 月夜浅谈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刀杀人第两百二十五章 与子同袍(七)-危急时刻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台上第七百零四章 一夜激荡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师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两百零三章 采购清单第三百四十一章 张皇后的决定第五十六章 成长(下)第六百五十七章 处罚第七十五章 安慰第两百零二章 鞑靼撤离第六百一十七章 多方关注第三百二十六章 月影第三章 配方和质疑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论盐商、盐法第两百三十一章 新军卫恐怖如斯。第二十八章 纵论战争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为公马文升第五百七十五章 终章(下)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个邀请、战报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报第四百零五章 卫举人来求情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里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