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论史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张昭在暗中奔走、签约时,最先感受到局势变化的便是京中落魄的勋贵们。

那一张张签订好的契约被张昭拿出来,其震撼力不是假的!看看名单:英国公,长宁伯,永康驸马,司礼监掌印陈…

这些大佬都乖乖的给朝廷,给试行改革卫所司交钱。他们还怎么硬撑?一个个不同的分期付款合同被签订。

这些小勋贵府中财力有限,张昭做了适当的调整。有的府中首付款低至一千两。原则只有一个,就是要他们交钱,但不会逼迫他们狗急跳墙。

定国公府稍后就在安远侯府的通报下得知消息。徐光祚晚上就立即去见孟先生商议对策。

月影稀疏,炙热的酷暑笼罩着京师的夜晚。

徐光祚安静的坐在灯火通明的小轩中,等着孟先生决断。

孟先生三十多岁的年纪,穿着细密的丝绸青衫,中等身量,眉骨有点高,这让他在平常状态下都显得颇有些严肃。

“安远侯府就给了这么些消息?论道报那边呢?可有什么异常?宣扬将赎买卫所土地归五军都督府的文章还剩多少?”孟先生紧锁着眉头。

徐光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道:“暂时只有这么多。论道报那边,我现在安排人去问下。”说着,利索的起身离开。

如今京中的两大报纸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在清晨时发售。所以,报纸版面基本都是在头一天晚上就会确定下来。要预留时间给印刷。徐光祚派人到位于城东的论道报社中找主编张名尹询问情况。

稍后消息传回到城南正西坊的定国公府中。徐光祚带着消息重新回到孟先生的住处。一边喘着气,一边喝着茶,汇报道:“先生,论道报收到稿件中,鼓吹由五军都督府接管赎买土地的文章这两天减少了很多。”

论道报上的论调不减,抨击张昭的火力依旧很猛。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一份报纸八个版面,想要刊登骂人的文章总能够找出稿件来的。但是这方面文章总的稿件减少,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孟先生端坐在小轩中的桌几前,轻轻的叹口气,看向徐光祚,认真的道:“世孙,大势已去!”

什么叫做聪明人、智者?那需要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的眼光。他结合当前的形势,已经判断出,定国公府绝无可能再整合京中的勋贵们和张昭对抗。

勋贵们的联合阵营已经被瓦解。所以,他给定国公府谋划的崛起路线,也被张昭堵死,就此夭折。

徐光祚有点不甘心,急切的道:“孟先生,这…”定国公府上下念念不忘的崛起计划就失败了?这都什么跟什么?他不管思维和情绪都没调整过来。

张昭反扑一下,仅仅是一些勋贵们签订土地赎买契约,定国公府的雄心壮志就完蛋了?这未免太玄幻了吧!

孟先生右手下压,做个稍安勿躁的手势,叹道:“世孙,你应该还记得我给你说,为定国公府崛起而制定的计划。

第一步,借助于和张昭为敌,取得声望,让成国公、寿龄侯等张昭的敌人支持你捞取利益。银子或者土地。壮大定国公府。

第二步,代表勋贵集团,迫使张昭放弃令京中勋贵、太监们赎买卫所土地的计划。

第三步,因张昭手握重兵,只要天子稍稍猜忌于他。定国公府便可进入五军都督府平衡其在军中的影响力。

现在世孙告诉我,这份计划可以做到那一步?”

徐光祚心中异常的苦涩,吞口唾沫,艰难的道:“第二步应该是难以实现。听闻张昭是得到天子的支持,至少是默许的态度,其圣眷之浓可见一般。

以当前的局势,要做到第一步都难。英国公两头下注,他靠不住。此次失败,成国公会减少对我的支持。寿龄侯为人贪婪,只可以借势,不能当盟友。

但是…,先生,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说到最后,徐光祚目光炯炯有神的看着孟先生,期待他给出一个绝处逢生的路来。

孟先生先听徐光祚分析的正确,点点头。徐光祚毕竟不是一个草包啊。但徐光祚的最后一问,他还是摇摇头,感慨的道:“世孙,你能看到人心变化,这已经很不错。其实,我们这次失败,关键还是在天子身上!”

“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孟先生喝口茶,徐徐的道:“当今天子登基十五年,执政思路、手法都已经展露。他并非锐意进取的改革之君,只是个裱糊匠而已。”

这话说的非常大胆。

徐光祚都给吓一跳。当今天子公认的是圣君。自上任以来,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大开言路,勤于政事。宽厚仁慈,躬行节俭。此时的大明,是自仁宣以来的第二个盛世!

然而,孟先生竟然对当今天子评价不高。这…

孟先生仿佛没看到徐光祚的表情,继续道:“大明到底是底子厚,把成化朝的歪风邪气刹下去,不瞎折腾,人口自然滋生。便有如今的中兴盛世。

但是,大明的根本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当今天子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只是把这盛世裱糊起来,将那些问题遮掩住。

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卫所、盐务、宝钞、海贸、边事、勋贵、藩王,这哪一条不是大问题?现在还能遮掩的住。过几十年,这些问题都会爆发出来。

你算一算两汉,唐宋的国祚,是不是就在两百年左右?”

徐光祚听的悚然而惊,感觉背上都有点冷汗。大明开国至今一百多年。若以两汉、北宋、南宋而论,国祚基本都在两百年左右。大明距离这个数字确实只有几十年。

不得不说,孟举人还是很有点水平的。若非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为明朝续命五十年。享国276年的大明朝,或许真的只有两百年出头的国祚。

封建王朝的治乱循环,有很多本质上的东西是相通的。这包括“大乱”的时间。

孟先生再道:“天子和满朝诸公如此。倒是,新秦伯张昭有几分前宋王文公的改革之心。我原本以为在《论道报》上把反对赎买土地的力量展露出来后,天子会退一步。没想到,判断错误。”

第三十六章 董朗的决定第一百零八章 初入军营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六百二十四章 硬顶第六百零八章 出乎意料(完)第六百五十章 抓捕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锋芒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论史第两百九十八章 梁储此人第六十九章 生员(九)-红契第六百一十二章 后悔迟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燧发枪试射第七百零二章 雄文(上)第两百八十七章 推动工业之心第两百七十一章 封爵,实至名归!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美丽的冬季(中)第四十二章 刘瑾的建议第五百九十一章 奴家愿意第一百八十八章 进入战区第六百章 强买第三百九十五章 危机忽至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后日常第七十八章 小安镇日常第两百七十一章 封爵,实至名归!第五百三十五章 将要结束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鸣惊人(一)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缕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闲生活(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第四百六十章 视察第十六章 青龙镇之行(下)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诈第两百八十二章 重临小安镇第五百一十二章 灭哈达部第三十六章 董朗的决定第五百一十章 朝鲜国的对策第四百五十一章 回开平中屯卫第三百五十六章 庆贺第四百六十四章 调研(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帅岭汇聚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台上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顺第四百二十章 愤恨、初战第两百一十一章 军议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不可辱第五百五十九章 沈阳城中(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涛的思路第两百三十六章 武英殿中议封爵第六百一十八章 发酵第两百九十六章 京师半日(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六百二十章 冲突(中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脸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第六百零八章 出乎意料(完)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么谈第五章 酒楼(下)第六百六十章 双管齐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视察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脸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第两百五十九章 书笺、女孩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选择第三百二十四章 视察第十七章 不再有兴趣第六百八十九章 竹嫣第两百九十二章 税务使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中收入和支出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大军先锋第四十五章 争抢(上)第两百三十六章 武英殿中议封爵第七百二十二章 安排妥当第六百九十三章 只能打明牌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里的晚餐第五十八章 考场中第六百五十四章 余波第八十六章 世界地图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难题第两百一十九章 与子同袍(上)第六百三十八章 达成一致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明君第六百五十八章 饮酒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第五百零七章 划地盘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六百五十四章 余波第七百三十六章 决意出兵第九十四章 被御史弹劾第两百一十一章 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