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初见太子(上)

他当时无欲无求,又不想和太监们牵扯,表现的不卑不亢。同时,拒绝了刘瑾的“招揽”。刘瑾招揽他,实际上是为菜谱。他识趣的把菜谱给刘公公,这招揽自然作废。

第二次见面是在青龙镇的客满楼酒楼中。他认出太子朱厚照的身份,但佯装不知道。当时,刘瑾还深深的看他一眼。

现在,在这皇宫内的宫门处,这是第三次。

张昭的历史水平再怎么网文级别,对刘瑾刘公公还是熟悉的!此刻,这位正德朝的头号大反派笑呵呵的来这么一句,张昭内心里却是警惕起来。

很简单的道理,以刘公公的地位,需要对他一副老友见面的样子吗?

张昭拱手见礼,客气的笑着道:“在下见过刘公公。当日在蒋家庄不知是刘公公当面,还望恕罪。”

张昭话说的很客气。毕竟,他在东宫中当差,勋卫散骑舍人是武官系统,无定员,俸秩视八品。但是,认真算起来,刘瑾一样可以指挥得动他。

刘瑾却只是看他一眼,再呵呵笑几声,颇有几分皮笑肉不笑的感觉,尖着嗓子道:“张书生本事大着呢,咱家哪敢怪罪你?走吧,小爷等着的。”

张昭跟在刘瑾等人身后,往殿宇中走去。心中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MMP。

他来东宫的目的很明确:获取朱厚照的信任,为将来做准备。但是,他不能将别人当傻子。

李东阳、谢迁等大佬都明白,举例子都是拿明朝的宠臣们来举例。显然,就算他还有科举之心,大佬们都觉得他会走这条路线。

而刘公公不愧是将来能“执政”的大佬,虽然他是反派,但水平还是很高,在他进宫的第一天就表现出“敌意”。

他倒是想苟着发展,偷偷积蓄力量,但现在看来,工作环境很糟糕啊!他根本不用问,就知道刘瑾此时恐怕已经在东宫的太监们中取得主导权。

因为,弘治十三年距离弘治皇帝归西也就剩四年多的时间而已。

太子朱厚照住在坤宁宫东边的承乾宫中。以乾清宫为界线,后面的殿宇都是外臣绝迹的地方。张昭虽然是宫中禁卫,但肯定不能去承乾宫中见朱厚照。

见面的地点在奉先殿前的一处小殿中。

朱厚照此时年龄十岁出头,脸有些长,白白净净的小正太模样,穿着太子的常服蟒袍。正在殿中来回踱步,脸上带着一些沉吟之色。显然,他正在思考等会张昭来了他要问什么。

谷大用等太监们随侍在一旁,另有跟着的皇宫禁卫在小殿门口把守着。

“小爷,张昭带到。”听到刘瑾的声音,朱厚照侧过身,就见一个身材修长的青年被带来,正是当日在青龙镇中见到书生张昭,见张昭要跪拜行礼,抬手道:“张舍人,免礼。”

他跟在弘治皇帝身边,耳濡目染。弘治皇帝和大学士议事时以先生相称,极为尊重辅臣。他这会自然是照着学。对有本事,且对他胃口的人,他当然很尊重。

张昭刚学了半个月的礼仪,当然知道臣子见太子要跪拜,十岁的小孩他照样是太子。但心里很膈应。见朱厚照免掉跪拜的礼仪,说道:“谢殿下。”

朱厚照神情兴奋,走前几步方便和张昭说话,径直的问道:“张舍人,不久前蒙古小王子诸部再次入寇大同。我在宫中听到消息,都快要气死,你有办法灭掉他吗?”

说完,目光热切的看着张昭,等着他给出答案。说话间,因为兴奋都没有自称本宫。

刘瑾、马永成、谷大用等人都是侍立在旁边,安静且神情各异的看着张昭和太子对答。

张昭在东宫里可是大名鼎鼎啊!毕竟,太子是亲口“邀请”他来东宫参赞军务。而刘公公的分析:张昭是来抢位置的,他们都认可。

张永三十五岁,在八虎中擅长军务,对军事一向比较感兴趣。他对张昭的本事还是佩服的,不然也不会专门在太子面前说张昭的观点。但张昭要来抢他们的饭碗,这当然是不行的!

明朝,皇帝身边宠臣的“坑位”,不仅仅是太监独占。还会有道士,武将等人。这都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见太子上来就问这样的大题目,张永看看张昭,心里就嗤笑一声,“看你怎么回答?回答有,又兜售你那几条平北虏策,小爷会有兴趣听?回答没有,那就扫了小爷的兴。”

张昭平视着朱厚照。他的身高比朱厚照还高,这样的平视还是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

根据他脑海中的历史印象,正德皇帝是最讨厌规矩的主儿,什么东西都要反着来。异常的叛逆。所以,他没必要在这里装什么“循规蹈矩”。

张昭早上进皇宫,刚听王公公说完把他压着学礼仪的幕后主使者,接着又是“收获”刘瑾的“敌意”,再接着,给朱厚照出个难题。这真正意义上的履新的第一天,正是磨难重重!

但,趟过去就是。

张昭从容的道:“有。”

朱厚照顿时兴奋的道:“哦?那你快说。我也想了几个办法,看看能否跟上你的思路。”

张昭无视周围看来的各种目光,侃侃而谈,“这要看殿下要什么样的办法。是要立即有效果,还是要徐徐图之。是要一劳永逸,还是要反复蹂-躏。”

“这都怎么说?”朱厚照胃口被张昭吊起来,一边思考,一边问道。

张昭解答道:“臣之前有些观点在京中流传,想必殿下是听过。和蒙古诸部的战争无可避免。而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比拼的是国力。

以我朝的国力,想要灭掉蒙古诸部,这是必然能成功的事!关键在于我们想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若是打完蒙古,百业凋零,中原各处烽烟四起。这便不行。

所以,对蒙古诸部的战争有轻重急缓不同的策略。”

张昭先灌朱厚照一碗“鸡汤”。

明朝初年的两位皇帝,那真是各种吊打蒙古不解释。名将蓝玉捕鱼儿海,一战尽墨蒙古王公!而明成祖朱棣六征漠北,蒙古人望风而逃。但是,土木堡之变是明人心中的痛啊!

朱棣死后几十年,鞑靼人都打到京城来,且把他重孙给捉住。不知道他知道了会不会气的棺材板都压不住。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全面处在下风。成化朝出了几个名将,但说实话没有打的蒙古伤筋动骨。真正将蒙古人打疼,打的数年不敢南望的,是眼前的这位。

明武宗朱厚照。

别看应州之战,各种史料都是抹黑。但单看这个庙号,估计明朝的文人们心里还是有数的。想想看,“武”这个庙号,都是给哪些皇帝的?

弘治朝对蒙古部落的战争,那真是苦逼的很。现在很多人面上说煌煌上国,心里估计都在打鼓。

张昭先给点信心。

第五百四十一章 倒刘之心第五百八十二章 天下皆敌第两百零六章 准备报捷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报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炼(一)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再打一棍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第一百二十四章 开个小号第两百九十五章 京师半日(上)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钱宁的安排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第四百八十七章 张泰平的选择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五百九十二章 长兄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帅岭汇聚第五百七十四章 终章(中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忙碌的婚礼(下)第一百三十章 军中夜议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谓名士第七百二十六章 凤凰台见圣人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两百三十四章 集体婚礼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锋(一)第两百四十四章 我不想当反派啊第六百一十二章 后悔迟了第六百六十章 双管齐下第六百四十二章 应对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军纵横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来处理第一百六十章 甫一出场第七百三十二章 激战正酣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获成功第五章 酒楼(下)第两百七十九章 拜访路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进宫(上)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轰动第一百零二章 李幽的分析第二十二章 恶客上门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了解情况第六百二十九章 张泰平的苦闷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让第六百八十八章 标准套餐第六百六十二章 好消息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让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第四百一十八章 庆祝、道别第五百一十六章 会说话的库门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两百六十六章 不待见(上)第七百三十章 点燃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个团第五百八十七章 准备杀鸡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两百八十二章 重临小安镇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一章 难题第四十六章 未来的路第两百一十八章 林同的情报第两百一十四章 我们的淬炼第两百一十三章 交战(一)第八十八章 丫鬟、诡计第五百七十二章 终章(上)第两百六十一章 没法折腾第六百三十九章 我知道,为什么?第三百一十二章 阁老之语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两百九十二章 税务使第三百六十四章 鞑靼之地第一百六十四章 赏赐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凤第一百六十九章 道旁遇圣人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三百九十四章 还未通过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夺第五百零八章 海西女真四部的打算第三百二十五章 定国公府出手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脸第五百零七章 划地盘第两百七十七章 休闲数日第三百六十三章 教太子(上)第五百三十章 新情况第五百八十六章 消息传开第三百九十四章 蓟州镇的密谋第一百九十八章 报捷(上)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第七百零八章 李梦阳读报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第两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欢而散第两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第两百六十三章 别人眼中的张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