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无派

“雄丽在长安,同一些女官来往很密切吗?”

执掌龙衣卫情治机关的首脑飞龙使严薪,拜伏在李来亨的面前,向监国呈递上了一份关于郭君镇的奏疏。

严薪低下头,小声说道:“据陕西镇抚司主事回报,郭九江已经将秦逆所遗印信图籍,全部送到开封和太原了……只是郭九江为人狂放,同一些甄选女官来往甚密,似乎也并非要紧的大事。”

李来亨“嗯”了一声,颔首取来奏疏,略微读过几行以后便将奏疏撕成碎片。

他凝视着飞龙使严薪问道:“你以为大顺已到了兔死狗烹的时候吗?”

“臣不敢。”

“哈。”李来亨笑道,“给孤呈上来这样的文书,尚有何不敢?严使有胆量在暗中调查权帅重臣,在孤的面前进谗言,是要孤为你杀郭君镇?还是想借掀起大案的机会,好趁乱扩大龙衣卫的职权?”

严薪闻言还是不动声色,只是在地上叩头数遍后,重复道:“臣不敢。”

“哼。”

李来亨将那团碎纸随意丢到地上,他抬起手示意严薪起身,又说道:

“你太糊涂了……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但孤还不是君,孤还不是皇帝,岂会有飞鸟尽良弓藏的想法?

龙衣卫今后不要去侦察群臣的私事,郭雄丽是本王潜藩私人,绝不会有任何异动,孤对他同样是完全放心,因此才将西北军政大权悉数委托于帅府。”

严薪顿首:“臣明白了……此事确是臣糊涂,今后龙衣卫绝不会再有逾越职权的事情发生。”

“这样吧……”李来亨沉吟道,“虽然孙可望是我朝大敌,但让郭君镇在西北便宜行事,专权军政,一人掌握十万大军,的确可能让一些野心家心生他想。”

李来亨命太原行宫里的内廷女官为他草拟文书后,便向左右的卫士吩咐道:

“去唤宋企郊入宫吧,孤看还是需要分一分郭君镇的大权,让吏政府调整一下关中人事。否则万一有坏人从中作梗,使君臣之间不复从前融洽,就很不好了。

也让顾君恩入宫,兵政府和参军院方面都准备一下。既然孙可望已经退回四川,大顺也有必要对西北驻军重新做一些部署上的调整。

今后平蜀,也倒不必专意汉中一路。湖北、湖南、广西,皆可向云贵川进兵,将来平蜀用兵,自当兵分多路,由孤亲自负统筹重务,雄丽只要专心汉中一路就好……”

严薪抬头问道:“殿下不请方太师入宫吗?”

李来亨瞧了严薪一眼,坦然笑道:“哈哈,怎么?你现在是乐山手下的人,不和顾君恩是一派的啦?我怎么记得以前你和顾好直走得更近一些呀!”

“这……臣只是殿下的人。”

李来亨端起宫女递来的茶水,轻饮一口道:

“晋王府珍藏的茶叶,孤实在品不出半点好味道来。还是咱们随州的碎茶好喝些,喏,交给严使一桩差事,为孤准备些碎茶来,这御用贡茶,华而不实,今后废掉吧,免得于无用处浪费金帛。”

严薪见李来亨没有继续追究他和朝中其他大臣的关系,这才松了一口气,赶忙退出宫去。他才出宫不久,就撞到了方府上派来打探消息的小厮。

严薪怒道:“太师如今怎么这样托大?办事真不小心!我自有渠道把消息送到太师府上,何必兴师动众,派出府中家人?真觉得殿下乃宽和仁厚之人吗?”

小厮即答道:“老爷说殿下自信,绝不会因朝臣结党而有所怪罪,叫使君务要多虑。”

严薪拂袖向前走去,甩下一句:“方乐山自己要参郭帅,便直接在朝上去参一本,何必让我来做这个坏人?唯独此一次,下回我决计不会再为太师出面了。”

小厮笑道:“殿下既自信又多疑,我家老爷或顾总裁,若亲自出面参郭帅一本,反要惹出更大事端。唯独使君本来掌握龙衣卫,本来就很容易侦察到朝臣的私事,由使君出面说话,殿下才不会惊怒。”

“太师究竟想做什么?真是忧虑郭帅兵权太强吗?”

“使君自当晓得。”小厮回答说,“老爷与郭帅都是殿下潜邸之交,此番行事正是为了保住郭帅,方才出此下策。”

“保住?”严薪略微一想,便明白了过来,“太师以为自己看殿下为人,看得如此之准?妄自猜度圣意,迟早要出事!”

严薪大略一想,就明白了过来,郭君镇在西北独掌大权,又有便宜行事的假节特权,虽然绝无僭越之心,但从龙衣卫的侦察情况来看,郭君镇在不少小节上做的确实不太干净。

即便严薪没有向监国上奏郭君镇同长安女官往来密切的事情,李来亨肯定也会通过其他渠道掌握这些消息。

如果这些对郭君镇不利的消息,一直没有人捅出来,长期积累下来,终将酿成大患。方以仁托严薪出面参郭君镇,反而使得李来亨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限制龙衣卫权力的方面。

果然,今天会面一事结束不久,严薪就收到了政事堂下发的命令,以明文限制了龙衣卫侦察朝臣私事的权力。

不过严薪并因此怨恨方以仁,毕竟龙衣卫如果权力太大,恐怕未来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只有维持权力的平衡,自己才能坐稳飞龙使的位置。

毕竟监国天人也,还这样年轻,今后少说要坐上几十年的天下。任何一个臣子都应该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实力,绝不能过于冒头,惹起殿下不快。

现在按一按郭君镇,对他反而是件好事了。

不过想到监国召宋企郊和顾君恩入宫,看来此一派势力又要上升……毕竟方以仁是大顺唯一的宰辅大臣,唯一的独相,权势过大,太冒头同样不是一件好事。

如今的大顺勋贵文武,按照时间,主要可分为先帝旧臣和潜藩嫡系两派人,但总的趋势来看,先帝的旧臣肯定是要慢慢被殿下的潜藩嫡系完全取代。

所以更主要的派系分野,还是籍贯。

籍贯主要就是秦、豫、楚三党,大顺元从多秦人,闯军初期的大发展则是在河南,李来亨的基本盘则是建立于湖广,因此朝臣多以此三省籍贯为主。

除了籍贯之外,文官中又有较早参加闯营的中下层举人、秀才为主的一派,和后来才归附大顺军、但是社会地位更高的进士出身降官士绅一派,也就是所谓的举人党和进士党了。

至于进士党中,又根据不同年中举的时间,分为数派,就不必细论了。

===

本书估计快彻底完结了,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后续情节吗?我尽量交代清楚……

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烂第十六章 五军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第六十四章 山中岂桃源(三)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疯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后一战(一)第八十九章 白沟河第六十章 刀马旦(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爱新觉罗杀无赦第五十五章 复兴陕西第一百零二章 潼关防线坚如磐石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营第十六章 五军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三十章 三楚虎贲,北上第二十九章 洛阳春光好(六)第三十七章 杨嗣昌的终局(一)第五十三章 顾君恩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十一章 制式银币第八十四章 李来亨用兵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五十一章 收辽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战第十六章 巩尚书的好文章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八十九章 搢绅降为编户,衿佩等于仆隶第九十章 保卫山东第八十九章 搢绅降为编户,衿佩等于仆隶第十六章 赤蛇蜕皮第十四章 老营改革(中)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三章 李天下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战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二十九章 洛阳春光好(六)第八十三章 历史开始了第八十章 呆迷儿帝国崛起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镇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帅刘芳亮第一百零二章 解围太原城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关宁军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安血夜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第三十八章 除夕灯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骑兵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门受战第二十九章 自取灭亡第一百三十四章 结束于砀山单章说明 整合45~53章为5章节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三十六章 约翰王孙可望第九十八章 联军末路(三)第七十五章 崇祯的四字宗旨第六十一章 行军司马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师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四十八章 中夜决堤使南灌第八十九章 任继荣和任光荣兄弟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五十一章 收辽第五章 先帝遗诏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九十七章 联军末路(二)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一百一十八章 灭顶之灾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赏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烨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骁卫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二十八章 血战无名山(下)第八十八章 顾君恩来了够不够第七十章 放弃关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栋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二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一)第一章 后来的事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三十章 三楚虎贲,北上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焕第八十八章 吨吨吨第八章 世祖回乡第三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十一)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三十八章 东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