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

李来亨高卧宫中,静静听着李远的汇报,对宫中、京中、天下的一切要事,都了然于心,掌握于手。

李远刚刚从江南调回来不久,他也带回了不少关于江南方面的情报:

主要都是关于抗税、抗租的搢绅与庄户之间的斗争。

这些斗争自从太仓案以来,愈演愈烈,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的样子。只不过搢绅们再不敢像太仓案刚刚爆发时那样,直接举兵造反了,而是采取了更为怀柔和中性的手腕,抗拒大顺政策。

而大顺的地方官员,即继续秉持着拉一派斗一派的精神,对庄户、自耕农、民兵,继续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司法上的保护,支持他们在乡村一级斗垮豪强乡贤们的地方霸权。

一时间江南的乡野地带,可谓是血雨腥风。各种各样的小规模械斗,便是一天发生上几十起,也不算让人感到意外。

这样激烈的斗争环境下,嗅觉敏锐的乡贤们,早就卖掉在乡下的田产庐舍,搬到城里居住了。另外一些更聪明的人,则早早看出了大顺抑制兼并的决心,已经开始将自己的本钱都用来购买商铺和工场了。

毕竟在这个方面,大顺不仅是不抑制大豪商的兼并发展,反而对于豪商的经营,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和保护。

孰轻孰重,聪明人绝对是能拎得清楚的。

只有一些既缺乏能量搬到城里,又缺乏资本和才干经营工商业的人,他们的富贵靠的基本上都是乡村的宗族霸权。

如此便只能不管好赖地留在乡下,跟那些被武装起来的刁民死斗了。

不过李来亨对此倒并不在意。

他听李远汇报说,今年以来,江南各省,因械斗已经造成一百多人死亡后,反而颔首说:

“这很好嘛!比去年死的人,是少了好多倍了,看来江南消停下来,也就是这数月间的事情啦。

你做得很好,镇抚司方面是该这样办事的。”

李来亨靠在床榻上,从他的脸色来看,偶感风寒应该不是虚假之事。但是同样的,李来亨的病情,也绝对不至于恶化到了不能上朝,甚至不能接见重要大臣的地步。

他无非又是在玩弄一些引蛇出洞的权谋把戏。

李远低着头,心下暗自吐槽着。

天子自己倒也看得清楚,李来亨检视过所有文书以后,反而是感慨:

“赵王府背后没有什么人,不过一些科道官而已,不成气候,连个兵都无,居然还想着定策之功?可笑啊。”

顺朝是一个帝制国家,它依旧是一个存在封建性质的宗法国家,而非人民主权的国家。

李来亨是非常清楚这点的,但他照旧还是需要压制顺朝的皇族。毕竟之前已有明朝做了一个很不好的参考例子,只不过李自敬是太祖的亲弟,没有好的理由,李来亨也不便处置。

现在赵王府方面,这么容易就自己跳了出来,倒是让李来亨有些意外。

他本来还担心,赵王是得到了谁的支持和唆使?居然这样大胆。

最后龙衣卫一查,居然不过是些谏议大夫之流科道言官而已,这能成何气候?端的是可笑啊。

方以仁的那些布置,也都被李来亨看在眼中。天子有些欣慰,朝中大臣毕竟多数还是持重之人,天下事无可忧虑处。

赵王自己跳出来找死也好,天子倒无杀人的想法,只是正好将这一支皇族派系打发去天保府守陵墓,免得谁乱生想法。

他又想了想,命在屋门外守候着的秉笔女官近来,抄录诏令文书:

“朕要册玄烨为楚王,玄煜也要一同晋为亲王……嗯玄煜便册为齐王。”

赵王李自敬的这件事情,让李来亨对于自己身后继承人的事情,多了一分考虑。但他仔细审视以后,依旧还是没有直接册嫡长子玄烨为太子,而是封为楚王。

大顺历史上本有过秦王的王爵和晋王的王爵,不便再使用一次了。

楚国、齐国都是古之大国,便先授予两个儿子。

玄烨和玄煜,都还在襁褓之中,这时便已经封王。

这倒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李来亨既要压制李自敬一家,那自然大顺的皇族人丁就特别单薄稀少,将来万一自己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皇权岂不是虚弱到了极点?

只好尽快早些为玄烨他们铺路了。

至于今后这些孩子,要当多少年的接班人,那就要看以后李来亨能活多久了。

他本有接着赵王府异动一事兴起大案、大开杀戒的打算,但方以仁的那些种种布置与行动,终归让李来亨放心下来了。

“自古得天下之艰,未有如大顺者……太祖太宗都是筚路蓝缕,并不凭借前朝威福,完全白手创业,百战而有天下之一隅。

到了朕的手上,合三代人之力,这才统一天下——而且两代先帝,或牺牲在战场上,或因战伤驾崩,如此惨烈的开国景象,也是从古至今所未有的了。”

大顺的开国战争,已经把各种各样的旧势力扫荡一空,与前朝的决裂,同样是古所未有。

太祖太宗两代的重臣大将,更是牺牲无数,甚至可以说到现在为止,顺朝内部不要说韩信式的人物,便是连一蓝玉式的人物都没有了。

最有权威地位的重臣,可能挑战到李来亨权力格局的人,如刘宗敏、田见秀、张鼐、牛金星……等人,皆以纷纷退场。

严肃来讲,如今最有这个地位的人,或许还要数高一功了。

毕竟高一功至少算是外戚,而且也是公爵和权帅。

但高一功为人特别低调,李来亨对他的性情了如指掌,知道高一功简直可说是闯营元从里最没有野心的人物之一。

这种人物,就是手提数万大军可以威逼凌驾永历朝廷的时候,高一功做出的选择,还是将所有顺军残部都交给南明永历朝廷,帮小朝廷去对付各路争权夺利的军阀诸侯。

无私心到如此地步,高一功的为人,李来亨岂能不放心。

“赵王府的事情,便轻轻揭过吧……”李来亨笑道,“朕的病情已经痊愈,唉!赵王背后无人,可惜可惜,此事轻轻揭过,朝廷还是好好关心北伐的战事吧!”

李远在下面听得有些心惊胆战,他走出房门的时候,才感到自己背上的衣物已经完全被汗水湿透。

可惜可惜?

天子口中的两个可惜,意味着什么?

李远不得不庆幸赵王李自敬的背后真的没有人支持,也庆幸方以仁做出的布置和措施都很让天子满意,不然这两个可惜,恐怕就要化为一场腥风血雨,将不知道有多少人葬身其中了。

开国无大案。

对顺朝来说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李远不敢确信,但他想到天子的年纪和李世民那样年轻,或许皇上可以靠年龄的优势,慢慢使开国功臣们自然地淡出历史舞台吧……

第七十二章 横扫察北第九十一章 大顺骑士第六章 易名李来亨第二十九章 洛阳春光好(六)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鲜第二十五章 大战将至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三十六章 群鸦嘶鸣于深州第十五章 宇文免费补偿上一章过多的玩梗第十七章 张皮绠归来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六十九章 北来之烟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十三章 谁来当皇帝第九十一章 弹道学第五十六章 皇太极孤注于一掷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编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杀李来亨第四十一章 血溅第八十七章 讨贼联军来了第一百零四章 大顺古长安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三十六章 大顺的水利第二十九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完)第二十三章 授节钺于晋王第一章 李公子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一百零四章 大顺古长安第一百一十六章 飞云桥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锋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归见陛下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辖区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防线第八章 着佃交粮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一百一十一章 历史转动起来了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十一章 随营学堂第一百零九章 拜谢李过第二十章 明末顺初第十七章 无派第三十八章 除夕灯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镇第九章 牛相第五十五章 杨嗣昌第一百章 东方既白,大顺中兴第九十七章 联军末路(二)第五十九章 刀马旦(中)第五十三章 大顺龙衣卫第一百零二章 九条龙谷可成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三十七章 长伯,好做好做第一百二十一章 飞云桥南岸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于大明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这?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烂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疯了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六章 裕州人第一百三十章 毁灭满洲人第九十四章 天下与我何加焉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第一百三十二章 当立盖世功名第十章 竹溪突围(中)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谁守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二十九章 官军崩溃第三十九章 李定国案第十二章 李来亨没有离婚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编第一百五十章 总动员第五十二章 谢明弦第二章 这里不是魏博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十六章 赤蛇蜕皮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远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儿第十二章 遇顺则止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维第一百零一章 陈永福增援上来第三十六章 大顺的水利第一百三十九章 怀来宴第十四章 军台线第七十七章 扑夷陵(三)第十八章 强攻屏风寨(四)【求收藏和推荐!】第六十八章 南水门第二十九章 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