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万分惶恐

太阳已经隐没到了地平线下,西边的彩霞通红艳丽,火一般的红。

正是倦鸟归巢的黄昏时分,临街的店铺已经开始打烊,店里的伙计们正在挂起隔窗板,辛劳了一天的人们迈着疲惫的步伐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一个穿着灰衣的妇人低着头,沿着街边急匆匆的走过,来到一处不大不的院落之旁,心翼翼的推开虚掩的大门,进去之后顺手就把院门关闭,然后就传来一声上门闩的声音。

就好像在外面经历了狂风暴雨的鸟雀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巢穴,妇人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之后,将刚刚买回来的一袋子粮米放下来,熟练的操持起了炉灶,开始生火做饭,顺势把一张当票扔进火炉子里……

“额娘,”一个身材修长面色白皙的年轻人从里间走出来,声说道:“何洪森他们又来过了……”

听了这话,那妇人顿时神色一紧,赶紧说道:“他来做甚?”

“送了些粮米过来,还有些银钱……”

妇人赶紧说道:“以后不要见他了,千万不要……他总是往这里跑,迟早惹出祸事来……”

这个妇人,就是大清国的皇太后孝庄,而那个年轻人则是大清天子顺治。当然,大清国早已是昨日黄花,所谓的太后和皇帝也早就没有了,现在他们母子的身份是平民。

真的是平民。

按照以前的惯例,前朝灭亡之后,投降的皇室成员应该会有一个封号,比如说恭顺侯之类的。在复隆年间,确实给顺治皇帝准备了一个这样的封号,当却被李吴山给挡回去了。

李吴山的理由十分充分:虽然大清国曾经事实存在,可以算是前朝,但大明朝却在政治上否认这一点,不承认自己曾经灭亡曾经被大清国取代过,而仅仅只是他们视为叛乱者,打了很多年的明清战争并不存在,那只不过是大明朝的平叛之战。

既然是平叛,顺治皇帝就是个叛乱头子而已,根本就不能享受前朝皇帝的待遇,而是以大明子民的身份留在了京城。

当初旗人大规模移民西迁的时候,大清国的宗室和伪清官员大多被迁徙到了西北,按说这一对母子完全可以跟着过去,但孝庄却不敢真的那么做,而是很谨慎的选择留在京城。

作为前朝的“皇太后”和“万岁爷”,就应该老老实实的留在李吴山的视野范围之内,随时随地接受他的见识。还想着回到自己的族人身边,远离李吴山李大帅的监视,李大帅能放心吗?

若是李大帅不放心的话,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所以,这一对母子根本就没有敢于离开,而是“主动请求”留在京城,其实就是为了表示出一个“接受监督”“绝无二心”的态度而已。

但是他们在京城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整日里提心吊胆,唯恐惹了大旗军的不高兴,说不准哪天李吴山就会找他们一个错处,或者是一壶毒酒或者是丈二白绫……亡国之君可不就是这样的下场么?

好在李吴山并没有和他们为难,似乎已经把这一对母子给彻底遗忘,这让孝庄(这个称呼仅仅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而已)很高兴,至少不象前几年那样担惊受怕了。

现在的孝庄,早已什么都不想了,唯一的念头就是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看着自己的儿子顺顺利利的长大成人,最好全世界都把他们忘记才好,忘的越彻底越好。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这个世界似乎还没有忘记这一对母子。

尤其是那个何洪森,总是有事没事的就往这里跑,这让孝庄愈发的担心起来:何洪森是伪清的官员,而且是个效忠清廷的“忠臣”,在平定鳌拜的叛乱的过程中出过大力气的,他总是担心这一对母子的生活,隔三差五就过来探望一下。

“前朝大臣”私会“前朝废帝”,素来就是极大的忌讳,若是被大旗军的人知道了,必然会引起泼天大祸。所以,孝庄总是刻意的避而不见。

好在何洪森似乎早就知道大清国已经凉透了,并没有说过那些“恢复前朝”“东山再起”的疯话,最多也就是过来送些钱粮而已。

但这依旧让孝庄很担心,非常非常的担心。

这一对母子不农不工,又不会做生意,除了高高在上的当皇帝和太后之外,什么样的谋生手段都没有,日子过的非常清苦。唯一值得安慰之处就在于,毕竟曾经是大清皇帝,身边总是有几件像样的东西,随随便便就是宫里头的金贵物件儿,偷偷摸摸的拿到当铺里去,总是能够换些银钱维持生计,倒也不至于真的到了忍饥挨饿的地步。

虽然当铺的老板敲骨吸髓,把孝庄的那件旧袍说成是“不值一文的破烂儿”,但那终究是皇太后曾经用的东西,还是能值几个钱的。换做粮米,又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了。

毕竟是前朝的太后,破船还有三千钉呢,就算是再怎么落魄,平民的生活水准还可以维持下去,最要紧的就是“低调”二字。

千万别惹出什么事端,夹起尾巴低调做人,老老实实的过日子,或许还能换个安稳。尤其是现在这种状况,就是最理想中的状态,最好整个世界已经彻底遗忘了他们,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存在。

整日里深居简出,除非是有了绝对的必要,否则根本不会走出这个的院落,更不会主动与街坊四邻有任何联系,免得横生事端……

几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一切的一切似乎还算安稳,大旗军似乎并没有进一步清算的意思,这让孝庄越来越放心了。

一直以来,福林都表现的非常乖巧,对于母亲事事顺从,从不出去惹是生非,最多也就是在家里读书写字什么的而已:“额娘,孩儿今天做了两首诗……”

福林这个人,师承范文程,虽然谈不上才华横溢,文字上的功夫还是很不错的,穷极无聊之时有事没事就随手写几篇诗文,派遣寂寥罢了。

母亲看都没有看一眼,直接就把儿子的诗文扔进在灶膛之中,很是不高兴的说道:“对你说过多少次了,这样的诗文千万做不得,就算是做出来了也要马上烧掉……”

前朝废帝做的诗文,那是非常敏感的东西,若是被有心人看到了,总是能够从鸡蛋里头挑出些骨头来,到时候随随便便的曲解一下,那就是反诗。就算不是反诗,也能想方设法的从中找到一些对大明朝不满的解释。

李后主的怎么死的?不就是因为一篇诗文才丢掉的性命的么?纵观史书,多少前朝废帝就是因为这个事情给了当权者下手的借口?无数个血淋淋的前车之鉴面前,孝庄表现的异常谨慎,总是把儿子做的诗词文章扔进灶膛之中烧到,免得横生枝节终为祸患。

孝庄始终觉得,正是自己始终心翼翼的保持着低调的作风,时时刻刻都谨慎微,才终于维持住了眼下还算安稳的日子。

当饭菜摆上桌的时候,外面却响起了一阵阵的敲门声。

敲门声不疾不徐,有着固定的节奏,本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听在孝庄的耳中,却如同惊雷一般,自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惊悚。

这母子二人素来深居简出,几乎没有什么外客,都已经这么晚了,还有什么人来呢?

莫不是因为今日何洪森的到来让别人看见了?引起了大旗军的怀疑?

难道说连这安稳的日子都要到头了吗?

一瞬间,孝庄的额头上就浮现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冷汗。

敲门声还在不紧不慢的响着,孝庄站起身来,虽然极力保持着镇定从容的神态,其实双脚已经在打颤了:“我儿你到里间去,不许出来。”

“额娘……”

“快去。”

福林赶紧躲到了里屋。

“哪个?”

“是我。”

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很不情愿的打开院门,孝庄一眼就看到了金雀儿。

这个时候的孝庄,顿时感觉天旋地转,好像被抛上岸的鱼儿一样大张着嘴巴,身上的虚汗出了一层又一层,瞬间就已打湿了贴身的衣物。

她认得金雀儿,知道这个女子就是李吴山的贴身丫鬟。

原以为李吴山已经把她忘记了,想不到还是找上门来。

这个女人上门,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

孝庄的话语之中已经带上了明显的颤音:“你……我……我们母子从未为非作歹,也从来没有……”

金雀儿明显已经看出了隐藏在故作镇定表情之下的极度惶恐,面带微笑的说道:“你完全不必害怕,就我一个人!”

直到这个时候,孝庄才注意到仅仅只有金雀儿一人而已,并没有带着大队的士兵或者是官差,这让她稍微放心了一些。

“怎?不让我进去坐坐吗?”金雀儿笑着说道。

“不敢,不敢,请,大人……姑娘……贵人请进。”片刻之间,孝庄就换了几个称呼,明显已经语无伦次了。

“贵人请上座,我……我这就去给贵人沏茶……”

“不用了,”金雀儿笑道:“不必忙着张罗了,就几句话,说完就走。”

“罪人洗耳恭听。”

金雀儿摸出一个两个中元宝,随手放在桌子上。

幽暗的灯光之下,元宝闪耀着幽幽的金光。

那是两个二十五的中元宝,相当于好几百两银子了。

“这……贵人这是何意?”

“这些钱是大贝勒给的,托我军转给你。我知道你们母子谨慎微,若是派遣士兵前来,恐怕惊了你们,所以就专程送过来了……”

科尔沁大贝勒吴克善,那是孝庄的嫡亲兄长,福林的亲舅舅。自从大清国灭亡之后,虽然吴克善从来没有见过这一对母子,单纯凭借消息也可以知道他们母子的生活一定非常窘迫,适当的接济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接济自己的妹子和外甥,这根本就不是细碎的家庭琐事,而是一件很大事情,必须心翼翼,因为这一对母子的身份实在太特殊太敏感了。

兄妹之间,原本可以直接派人送钱过来,但那却是绝对不可能的。

作为科尔沁的大贝勒,私自给京城中的前朝太后和皇帝接触,那算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歧途?只有先对大旗军说清楚了状况,通过大旗军进行周转才比较妥当。

虽然吴克善的实权的蒙古王公,但却不可能接济的太多:仅仅只是一对母子罢了,若是给他们太多的钱财,一个弄不好就是“别有用心”。所以,吴克善根本就不敢给太多,只是给了两个金元宝。

在这个时候上,大贝勒吴克善表现的非常谨慎。

即便是如此谨慎的做法,依旧让孝庄又出了一身冷汗,早已吓的面无人色,赶紧为自己辩解:“我……我从来没有和外人私下交通,也从来没有派人去过科尔沁……”

作为前朝太后,身份极端敏感,就应该老老实实的留在大旗军的视野范围之内,要是私下里和娘家人联系,那就是犯了很大的忌讳。

不过呢,金雀儿似乎一点都不在乎这些:“这事儿我们需是知道的,你不用如此畏惧,完全不必如此。”

时时事事都提防着一个前朝的太后,李吴山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更没有那么肚鸡肠,事实上他从来就没有孝庄当一回事,就算是大清国的鼎盛时期,都没有把这个女人当成是自己的对手,从来都没有。

要不是吴克善记挂着妹妹的生活,李吴山真的已经把这对母子给忘的差不多了。

再者说了,就算是这位前朝太后真的有点什么动作,以大旗军现在的实力,那就纯粹是在找死,反掌之间就可以灭掉,根本就掀不起什么浪花来。

“我来的时候,大帅已经说过了,你们母子若是想回去走走亲戚什么的,只管去就好了,没有人会拦着你们……”

“不敢,不敢……”孝庄赶紧说道:“我们母子承蒙李帅照看,衣食丰足的很,既无远虑又无近忧,甚么地方都不想去,只是想在这里过安安稳稳的日子……”

这番话说的……完全就是“乐不思蜀”的翻版。

虽然李吴山答应他们母子,可以回到科尔沁草原上去走走亲戚串串门子什么的,但李吴山答应了他们就真的敢去吗?

万万不敢的。

若是去了,必然会引起李吴山的怀疑,那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孝庄故意做出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口口声声的说着“我们母子过的很好”“李大帅对我们很好”“我哪里都不想去”这样的话语,其实就是在效仿当年的后主刘婵,图的就是一个平安罢了。

当年的司马昭曾经问过刘禅同样的问题,问他是不是想回到川蜀故地,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说的恰到好处,把自己胸无大志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清清楚楚的表明了自己甘心为虏不想复国的状态,最终才落得一个寿终正寝的好下场。

孝庄甚至古今典故,为了保住母子的性命,也就只能做一做当代的刘阿斗了。

直到这个时候,孝庄才猛然想起自己的儿子,赶紧把福林从里屋喊了出来。

故意让金雀儿亲眼看到福林,其实就是为了表明心志:我们母子一直都在这里,从来都没有外出过,更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亡国之君的惶恐神态和诸般自保的无奈之举,金雀儿已经看的清清楚楚,她很清楚现在的孝庄是什么样的想法。

这一对母子,确实非常低调,时时刻刻都记着自己的敏感身份,没有丝毫僭越之心。其实,李吴山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莫说是一对丢了江山的孤儿寡母,以他现在的实力,就算是全盛时期的大清国也早就不放在眼里了。

金雀儿从来就不是多嘴多舌的那种人,既然事情已经办完,她本可以抽身而走。当她看到孝庄那万分惶恐的神态之时,或许是动了些恻隐之心,才终于多说了几句:“我家老爷不是那种肚鸡肠的人,只要你们老老实实的过日子,我家老爷根本不屑于为难你们母子,王朝更替不过是寻常的事儿,你们也不必如此的谨慎微。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其实大可不必,你的举动完全就是杞人忧天,无论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好了,我在这里你们总是会感到不自在,我知道自己不是个受欢迎的客人,就不打搅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金雀儿就头也不会的出门而去。

原以为金雀儿是来“算总账”的,想不到却是这样的一番言语。

孝庄抹了抹脸上的汗水,遥望着金雀儿远去的背影,悬到了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了回去。

这个女人,说起来是大清国的太后,其实她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执掌过大局,充其量也就是玩弄一下权术平衡而已,在各方势力之间走钢丝罢了。她的格局和心胸,远不能金雀儿相提并论,就更别提和李吴山相比了。

直到现在,她都不知道“世界已经变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她也不想知道,她只是想安安稳稳的活下去,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过普通人的生活,仅此而已。

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买人心第二百二十五章 驰援远方第一百六十二章 吴楚帝王气第三百四十三章 惊雷第一百零五章 李帅的破绽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间第四百四十一章 个人之小第四十六章 勤王之士第二百八十三章 高徒第五百二十七章 陈茂当官第二百一十一章 操控舆论第八十三章 小城固州第一百零三章 穴攻凤阳第四百一十六章 交情第五百零三章 世界通用语第二百三十二章 觉醒第三百五十九章 四海皆兄弟第四百四十八章 点石成金第三百七十七章 摄政王第五百二十五章 严厉批评第四百二十七章 手法粗糙第四百六十六章 巍巍雄关第五百四十八章 极端激进第四百五十一章 离家出走第一百九十九章 寒酸的铁牌儿第四百零九章 使命第二百四十二章 抢功第五百七十九章 青出于蓝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买人心第二百二十八章 自行其是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断义绝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现行第四百章 罪不可恕第二百零七章 满门忠烈第五百八十章 鬓满霜第三百七十八章 千钧重托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四百九十七章 沦落至此第四百三十八章 如获新生第三百五十四章 千古恨百年身第四百二十三章 最终处置第三百七十三章 宁死不降第一百二十六章 胆大包天第一百三十三章 会师第四百七十一章 海州模式第十四章 一语成谶第二百六十九章 急行军第五百七十一章 浪漫男儿第四百一十八章 钻空子第一百零六章 你要干嘛第三十七章 江湖骗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战后事宜第一百七十二章 一起发疯第二百五十一章 高僧大德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二百四十五章 物尽其用第一百七十章 断刀第三百零四章 二子第二百七十一章 书法家第三百八十二章 私心杂念第五百二十九章 人老珠黄第二百一十九章 隐喻第二十章 各有心思第三百六十七章 讨价还价第四百九十二章 争相送礼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想多了第二百一十五章 军校学生第四十七章 最后的安排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连连第二百三十九章 私纵第三百一十四章 拒绝参加第五百七十九章 青出于蓝第二百六十一章 商业援助第六十章 最后撤离第五百九十五章 谢幕时刻第三百三十五章 获救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钉钉第六十六章 前朝新朝第一百零六章 你要干嘛第四百一十六章 交情第三十五章 太子师第五百五十八章 九天揽月第四十四章 最后的筹谋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三百七十一章 集体力量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三百二十三章 灰飞烟灭第三百六十四章 全面失控第一百章 金风玉露一相逢第六十六章 前朝新朝第三十章 谎报军功第九十八章 结党第四百六十三章 戴罪立功?第四百七十五章 探路者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大第三百二十四章 扛把子第十八章青泥首战第六十四章 大智如妖第四百九十八章 神说要有光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