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灭许定国满门

“红旗军”放弃了做无用功,开始了圈地运动稳定一方,为马上开始的春耕做装备。

谷如山、顾准等等心里安定,因为他们得到了家主的命令,不许饿死一个老百姓。

手头粮食不够不要紧,南通州储备了足四十万石从南洋进口的大米,现在已经装船运往湖广,一百吨以下的船舶可以直接把粮食送达襄阳。

船运南阳排水量低于三十吨的平地内河船舶完全能够做到,有了水路运进粮食、运出难民,成本比使用独轮车、马车运输便宜八成,还少了许多辛苦。

这两年赵坤、谷如山、顾准等等组织屯垦起到了效果,他们驻地都做到了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结余一部分余粮,加起来的数量也有四五十万石。

现在已经是二月份,平均一个成年饥民有一石粮食足以熬到秋收。

以内地“红旗军”的实力和预计能够到手的田亩数量,安置一二百万流民耕种完全不成问题。

夺回襄阳、南阳等等城池拿下这片区域后,由于被流寇裹挟走了几十万人,现存的老百姓不超过八十万人。

以后襄阳将要成为赵坤的大本营,望川堡的事务由已经在荆州工作了三年多的旗卫头子萧逢阳接管。

那里是江心洲上的一座坚固的城池,有几百正兵和两三千卫所军驻守,在正北方四百几十里的襄阳被“红旗军”牢牢控制的情况下,被攻击到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

唐王回到了南阳后,看到了一片焦土,看到了嗷嗷待哺的饥民遍地,知道不解决这些人的生计,不赶紧组织春耕,这些人都会饿死或者变成流寇。

他无心追击流寇,急急忙忙应对燃眉之急,他还要寻找到家人的遗骸入土为安,还要操办丧事,真的比较忙。

安民、练兵的事情当然是石昆山主抓,采取的方式跟“红旗军”如出一辙,其实唐王的人马中,主要军官有一半是旗卫或者就是从“红旗军”中借调。

估摸着一年半载过后,唐王嫡系就跟“红旗军”相差无几,他们听从唐王调遣的同时更加会注重跟家主的军令是否背道而驰。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石昆山会采取沟通的办法争取让唐王改变主意,如果唐王一意孤行,那么他就会尴尬了,因为这支军队会不听调遣。

顾准、谷如山、裴元武不久后就会率领人马各回驻地,新兵太多、新接纳的劳役更加多,加强训练争取使得年底达到正兵标准的麾下倍增。

崇祯十年三月初,征虏大将巡视了正在忙春耕的山西、宣大十几个州县后经过居庸关前往虎穴城。

宣大总督杨嗣昌被崇祯留在京师,新官上任的宣大总督是陈新甲,此人审时度势还行,到任后没有如何出格行为,也积极号召官吏抢农时争取多增加植面积。

朝廷的人事调整一直都在进行中,有时候全无章法,更多时候是崇祯派出太监到地方上指手画脚。

为此惹怒了不少士大夫,谏言太监干政的大臣真的不少,可惜崇祯越来越不信任文官武将,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比较熟悉的无鸟之人身上。

其实有鸟、无鸟跟忠诚度、能力挨不上丝毫关系,贪赃枉法的太监比例不逊色于文官武将,崇祯明摆着如此不信任大臣,使得更多大臣的心散了。

宣府的镇守太监换乘了杜勋、大同有了监军太监杜之秩,居庸关、宁武关等等都有太监存在。

黄汉连皇帝都不鸟,不知道崇祯还把这些没鸟之人放来山西、宣大干嘛?

他组织文官武将加太监开会后明确了一条,理由用不着编,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山西、宣大经不起折腾,这两年内,一切权力归“红旗军”。

不想被边缘化的文官和太监请主动请求调离,愿意留下来的也有事可做,但是不会有任何钱粮可以经手。

如果哪一位文官武将和太监敢黑了老百姓的救命钱粮,陈洪范、曹丕昌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如果勇于任事,黄汉保证每一位留下的官员考绩都能够达到全优。

所有的官宦都知道征虏大将军不是在开玩笑,迫于“红旗军”强大的武力,绝大多数选择了忍气吞声,陈新甲、杜勋也不例外。

为了震慑宵小,黄汉临走前在大同组织了一次参加人数超过三万的大集会。

在这次军民官宦共同参加的集会上,黄汉动用生杀大权杀山西总兵官许定国和他的儿子许尔安、许尔吉以及家中所有的直系男丁。

行刑之时有大同总兵官以下一百余至今都被扣押的原山西、大同千总以上级军官赔斩。

许定国何许人也?为何黄汉独独把他挑出来灭门?汉奸,一个大汉奸,为了降清邀宠暗杀了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

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南明更加危险,史可法言“中原事不可为矣,国事尽被许贼所坏!”

由此可见许定国有多该死?既然他被旗卫审讯出了家财二三十万两,黄汉当然以贪赃枉法要了这个汉奸一大家男丁的狗命,让他家断子绝孙。

王朴等等将领贪赃枉法的数额远胜于许定国,见许家十几颗人头滚落,王朴当场吓得大小便失禁。

这人乃是个逃跑将军,最后是被崇祯皇帝明正典刑,黄汉没有杀他,在大集会后给予警告,把王朴其他武将全部释放,命令他们十天内离开山西、宣大。

实力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无所顾忌,放了这些克扣军饷喝兵血的将佐们,就是把“红旗军”接管明军后的章程大白于天下。

以后做事就会方便许多,想追随黄汉的低级武官会趋之若鹜,害怕被清算的高级官佐肯定会敬而远之。

财政枯竭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缺粮少饷的军队多不胜数。

如总兵官、参将、游击等等有实授在身的高级将领能够克扣军饷豢养家丁,低级官佐能够截留的粮饷实在有限。

黄汉从来没想过收留那些大明游击以上级将领,过早的放出风声让这些人躲着自己躲着“红旗军”何乐不为?

第四百七十五章:囚笼战术第五百二十五章:窝囊废第七百九十六章:陷入险地第九百一十二章:放手一搏第二百五十八章:变故第二百零九章: 乐不思蜀第六百九十一章:以你为荣第五十五章:收罗人才第四百零六章:毛承禄第四十八章: 奔袭第八百章:两股坏蛋第四百零六章:毛承禄第七百六十三章:开战第四百三十七章:争功第七百四十四章:郑芝龙第五百四十一章:报皇恩第一百七十九章: 种田第六百一十七章:三年不杀第二百三十二章:冷热兵器混搭第九百二十五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六百零七章:兔子不吃窝边草第六百三十七章:一片哗然第三百一十五章:狼窝堡第七十六章:出手了第二百五十章:不离不弃第三百四十一章:一片狼藉第三百八十三章:布局第八十九章:再来遵化第一百四十三章:舍我其谁第三百七十七章:无往而不利第一百零八章:混战第四百一十二章:赶缯船第一百二十一章:实者虚之第十七章:三屯营第八百七十三章:孤家寡人第三百一十二章:不惜马革裹尸第六百九十七章:浑身浴血第九百三十六章:卷土重来第七百八十一章:体面的投降第一百二十八章:圈套第一百七十三章:英雄凯旋第一百七十五章:四城光复第九百五十一章:击毙李闯贼第八百八十五章:拼了第一百一十一章:瞎掰第二百五十七章:蒙奸第五百九十二章:守望相助第七百零五章:疾风知劲草第五百四十九章:剑指襄阳第七百七十三章:自焚第八百八十二章:奋起直追第二百六十章:掐时间第一百八十五章:兵科给事中第五百三十章:消失在历史第二百六十九章:朕貌似管不着第五百六十二章:暗杀第三百三十八章: 狙击第一百四十九章:骂祖大寿第一百一十二章:榜样第七百五十四章:形势一片大好第七百二十一章:安有人在第七百九十四章:分歧第六十四章: 破网第一百一十六章:剑指何处第六百一十章:瓮中捉鳖第七百二十章:算计郑芝龙第三百四十七章: 加速逼近第二百六十章:掐时间第三百四十六章:奴酋也痛苦第六十五章: 打哭了第四百一十六章:臭名昭著第五百八十五章:干瞪眼第八百九十八章:算无遗策第三十五章:人脉第一百二十八章:圈套第六百零一章:转行第二百三十八章:骑兵对冲第六百零五章:鞭长莫及第五百四十一章:报皇恩第八章:林子太大第十一章:远程武器第八百六十四章:赶尽杀绝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第三百四十章:挨天谴第十九章:杀建奴第五百五十七章:石柱第五百七十六章:感动崇祯第二百五十四章:舍命不舍财第九百二十二章:自杀式冲锋第八百九十一章:暗藏杀机第三百零五章:复州攻防战第二百九十二章:谋夺南四卫第八百四十四章:包围锦州第五十章:“兵坚强”第三百三十五章:景阳钟声第二百三十三章:准备野战第二百一十章: 纳妾第六百六十七章 :改变历史第六百四十七章:流水不腐第九百一十二章: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