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

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

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问题,陈奇瑜当按察使就完全没有必要。

黄汉安排陈奇瑜进入总赞画部担任赞画将军,排名仅次于孙传庭,给了他参与完善围歼多铎一万满蒙骑兵的任务。

前年陈奇瑜不仅被御史、给事中弹劾虚报战果骗取朝廷封赏,还被弹劾收受贿赂蒙蔽皇帝导致招安流寇失败。

其实主抚的决策人根本不是陈奇瑜而是崇祯。

可惜一贯没有担当,总是让手下办事之人背黑锅的崇祯没有为陈奇瑜开脱,而是顺水推舟判陈奇瑜流放。

也是因为崇祯太没有担当,不肯保护肯执行自己意图的官员,到了最后没人肯为他出头。

陈奇瑜这个人的能力在明末数得上号,未必比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差,要是崇祯能够用好了保不准就能够避免吊死的命运。

可惜自从崇祯九年六月被贬充军,陈奇瑜就再也没有得到复出的机会,最后到了南明隆武朝,隆武帝朱聿键才给了他迟来的爱,召陈奇瑜为东阁大学士。

而然才五十岁的陈奇瑜在充军的岁月里熬坏了身体,死在了唐王诏书到达的前几天。

陈奇瑜本来以为这辈子完了,历史上他的结局就是如此。

谁知居然还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根本没打过交道的征虏大将军不知怎的就瞧上了自己,举荐了高官厚禄。

现在又被委派参与五年平辽大计划,打建奴谁不趋之若鹜?陈奇瑜哪管朝廷究竟给了什么实缺,绝对以征虏大将军马首是瞻,高高兴兴参与谋划。

此时的陈奇瑜才四十出头,正是精力旺盛之时,他渴望再次证明自己,真把赞画工作做得事无巨细。

孙传庭和陈奇瑜都是利用地形设伏的高手,一个在历史上生擒高迎祥把李自成打得仅仅剩下十八骑漏网了。

一个是在车厢峡成功困住了崇祯末年的绝大多数流寇老贼和他们的人马,离把流寇斩草除根仅仅一步之遥。

估摸着有这二位参与谋划,又有如臂使指的强军,还有征虏大将军的信任和不遗余力的支持,多铎那厮要活捉跑回去恐怕难于上青天!

宋应星是个爱好钻研的科学家,让他当知县未必人尽其才,黄汉要在江华岛修建一所高等学府,名称叫做“汉江大学”。

师资力量由徐光启、王徵、宋应星、王玉琪、贺鸣春、沈存力、彭家旺等等物色,不仅仅是体系内的新学毕业生担任教员,也会请不少大明学者来参与教学。

“汉江大学”不教授八股文,也不需之乎者也,完全执行大白话教学,以自然、科学、科技的融合理工为主。

宋应星在赶来汉城的路上已经被安排去虎穴城大学堂参观调研了三天,然后又去了坐落在青泥洼口的辽南大学堂调研。

他早就被“红旗军”体系向上的氛围感染,期望能够跟诸多同道中人继续搞科研做学问。

得知征虏大将军委任自己担任汉江大学的负责人之一常务校长跟崇拜的科学界泰斗“南徐北王”一起做事,他激动兴奋之余觉得亚历山大。

无他,人家徐光启是退休阁老,王徵也是退休的从四品大员,都是两榜进士出身。

自己一个举人选官的从八品县学教谕,跟人家的差距简直是天上地下。

不仅仅是地位悬殊,宋应星还担心教不好学生误人子弟,忧虑研究内容钻了牛角尖空耗光阴浪费钱财。

黄汉对接受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宋应星有信心,能够写出《天工开物》这样的巨著,宋应星肯定是这个时代的先驱,成就不亚于徐光启。

有人才还有钱财,“汉江大学”将要办成当今世界最高境界,为汉民族培养出大量的精英。

“汉江大学”内将要诞生一座最高科研院所,名称叫做“徐光启科学院”。

当家人就是徐光启,也是第一个科学院院士,排名第二的院士当然是王徵,第三个应该是医学家吴有性。

第四个名额过个一年半载后可以给初来乍到的宋应星,相信以后有不少科学家脱颖而出成为科学院院士。

徐光启得知爱徒一系列的大动作,激动之余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是个开明之人,在崇祯手底下干了足七年,现在约等于又在爱徒黄汉这里干了三年,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徐光启知道功高盖主的权臣下场一定会很惨,当然不希望爱徒走上不归路。

可是几百万人,千里方圆的领土需要爱徒的英明领导,此时劝黄汉放弃岂不是导致祸起萧墙?

徐光启想象不出几万几十万“红旗军”失去了黄汉这个领头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两头为难的徐光启做了鸵鸟,完全不问政治,一心一意教书育人高科研,他内心希望黄汉最后能够取辽东、朝鲜裂土封王,最好跟大明成为兄弟之邦。

徐光启最不想看到的是明军跟“红旗军”同室操戈,两军杀得血流成河的最终目的就是紫禁城里金銮殿上的那把龙椅。

江阴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很出名,但是崇祯十年他们默默无闻,而且他们三人互相之间根本不认得。

黄汉没有让他们在汉城附近的县城当巡检,而是把三人委派到了朝鲜半岛东南端的釜山府,委任阎应元担任正七品推官兼职地方团练指挥使。

陈明遇、冯厚敦二人被委任釜山下辖的广安县、岩南县担任正八品县丞兼职巡检。

釜山三十年前被倭国殖民十五年,还是万历年大明出手打败了丰臣秀吉的军队使得倭国放弃了侵吞朝鲜半岛。

把江阴三公放在气候条件跟江阴差不多的釜山跟倭国隔海相望,现在是为了稳定一方防止倭寇、海盗袭扰,以后当然会是渡海拿下倭国四岛的前驱。

黄汉亲自接见阎应元三人给予任命,并且留下他们喝酒为他们践行,可谓谦躬下士,惹得三个立志报国的俊杰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第二百四十九章:富贵险中求第二百章: 旗卫第三百四十四章:爆破第四百七十二章:冲滩登陆第九百三十三章:夺取热兰遮城第七百四十九章:大汉帝国第五百二十七章:灭了朝鲜第六百二十三章:跳邦接舷第二百四十九章:富贵险中求第四百零五章:心事重重第四百七十八章:杀光第六百三十九章: 沐猴而冠第五百二十二章:知恩图报第四百二十章:点儿背第九百二十六章:卖直取名第五百八十八章:活捉武纳格第九百三十六章:卷土重来第二百八十六章:抓捕第七百七十三章:自焚第四百零四章:馊主意第二百三十八章:骑兵对冲第八百五十七章:一举拿下沈阳第四百五十九章:釜底抽薪第五百八十八章:活捉武纳格第七百零三章:控制山西、宣大第二百四十章:追杀卓尔毕第六百七十八章:亢奋第三百六十四章:劝降第七百六十六章:逼退第一百三十一章:等缺额第三百五十一章:炫耀第三百六十八章:并肩作战第四百五十七章:胜利大游行第三百五十章:金州营地第六百二十四章:立锥之地第五十三章: 发大财第三百章:跨海袭击第九百四十三章:争夺潼关第八百六十七章:各凭本事第三百零八章:缴获丰厚第六百七十二章:步炮攻坚第一百三十七章:空耗光阴第五百三十六章:狗第八百二十章: 固若金汤第一百三十八章:里应外合第三百二十三章:打黑枪第四百九十六章:故土难离第四百零三章:吴三桂第三百八十七章: 耍无赖第七百五十一章:各显神通第二百六十四章:阴霾散去第一百八十章:天造地设第四百三十六章:教唆第三百一十章:步炮协同第六百六十九章:宁武关第六百四十三章:拉得出打得响第七十六章:出手了第九百零九章:殖民和开拓第二百零八章:贵人来第一百五十八章:四面楚歌第九百五十一章:击毙李闯贼第三十四章:一段佳话第五百四十四章:黄河冰封第七百六十二章:心急如焚第五百七十六章:感动崇祯第二十五章:教育第三百六十九章:打穿金州第八十章:龌蹉第七百三十章:活捉张存仁第七十八章:扯张虎皮做大旗第二百一十八章:扔进昭狱第九百三十六章:卷土重来第九百一十二章:放手一搏第三百八十三章:布局第四百五十一章: 所向披靡第四百七十二章:冲滩登陆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广阔第三十一章:投军第七百九十四章:分歧第七百二十一章:安有人在第七十三章: 分麾下炙第七百七十三章:自焚第七百二十七章:平辽第一战第五百六十七章:辽西暗战第二百零七章:横幅第七百二十九章:此路不通第八百五十八章:化被动为主动第一百一十七章:破城第一百四十一章:证据确凿第五百七十五章:保安州第六百一十一章:崇祯痛哭第九章:哀其不幸第四百八十章:策反第一百五十七章:奔袭永平第二百七十三章:天子召唤第四章:想打劫建奴第六百一十二章:兵丁闹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