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

林记蜡烛厂最终是搬迁到了咸水沽,毕竟咸水沽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更需要产业资本前去投资,用以加速城市的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林记蜡烛厂中原料皆是易燃易爆物品,咸水沽人口密度较低,哪怕遭遇危险,损失也比葛沽闹市中爆炸要轻微的。

此外,咸水沽与石油产地路途更近,使得林记蜡烛厂,更易于获取生产原料。

此时天津所发现的油井,却是在长芦盐场附近。

长芦盐场不但是北方最大的海盐晒场之外,后世的天津的大港油田,也是位于长芦盐场的旧址。

此时,当地的匠人因为挖地下的高浓度卤水,却也时常挖出了一些小型石油矿藏。原本,这些矿藏对于煮盐的匠人来说用处不大,也未将之放在心上。

林记收购的石油,成本价才1文钱一斤。比起延安府一带将近5文钱一斤的高价,显然是廉价的多了。

但是,对于天津当地煮盐的工匠来说,却是形成了轰动——原本一钱不值的石油,居然有人肯出1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若是一天开采个几百斤,岂不是能日赚数百文钱?

这等于有财主,赐给他们脱贫致富的机遇!

最初只有少数的人,尝试着开采石油,运给林记蜡烛厂。但是随着林记蜡烛厂,现款付款。更多的煮盐的灶户,纷纷以铁桶、木桶装油,加上手推车、马车、牛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运输。贩运给林记蜡烛厂。

事实上,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石蜡提炼技术,也和中国境内石油特性有关。

中国境内的石油,大多数都是石蜡基石油,特点是含蜡量非常高。国内的油井含蜡量普遍都是超过14%以上,而像沈北地区的油田,含蜡量甚至达到47%以上。

由于石油的原料含蜡量偏高。所以制造蜡烛也显得得天独厚。

根据林家的石蜡老匠人介绍。延安府的石油含蜡量尤其高,一斤石油至少能做出三四只上等的蜡烛。

“天津这般的石油稍差一些,2斤油只能做出3支蜡烛!”老匠人遗憾的表示。肖图白注意到老匠人做出来的蜡烛。普通的一只大约有1两重。意味着,天津的石油含蜡量应该是超过15%!

1只这种普通的蜡烛,拿到市场上销售。售价大约10文钱。而石油的采购成本,1斤也不过是3文钱。

一只蜡烛的材料成本低于1文钱,加工费用3文钱,一支蜡烛中可以赚到6文钱的毛利润。

按照老工人凭着简陋的工具,一天之内是可以加工数百只蜡烛。如果工具更先进一些,一天之内可以生产数千只蜡烛。可以说,老匠人凭着这门手艺,自己单干用不了几年,也能够发家致富。

不过,这老人家丝毫没有自己以此赚钱的心思。反倒是一心扶持林深河重振家业,显然是一位忠仆。

不过,肖图白注意到,老匠人先通过加热将石油中的各种液体汽化蒸发掉,再通过沥青和石蜡的熔点不同。将石蜡和沥青分开。

整个加工的工艺中,只有石蜡被他们制作成蜡烛。剩下的汽油、煤油、柴油全部被蒸发掉了。还有沥青,也被当做垃圾处理掉了。

肖图白不仅叹道:“简直太浪费了!”

肖图白强烈建议,林记蜡烛厂改造生产工艺,用密封的蒸馏设备,将这些燃油蒸汽收集起来。这些燃油可是柴油、汽油、煤油的混合物,哪怕没有内燃机,也能够当做军用的猛火油。

关于蒸馏设备,汉朝人的道士为了炼丹,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而宋朝时期,则出现了蒸馏设备来蒸酒。采用一套蒸馏设备,将白白蒸发掉的燃油液体给收集起来,也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

老匠人原本不乐意,因为采用了蒸馏设备后,会额外提高成本。

肖图白诱之以利道:“收集的猛火油,皇家新军全部采购,一斤3文钱!而沥青,由特区政府收购,1文钱一斤。”

如此一来,林记蜡烛厂除了蜡烛能赚钱,沥青、猛火油,皆是能够赚钱获利。对此,无论是老匠人,还是林家兄妹,皆是赞同采用蒸馏设备。

——————————

十一月中旬,工部尚书刘遵宪一行人,来到了天津。

“肖大人久仰了,见面胜过闻名啊!”刘遵宪头发霜白,气色却是非常好。

“刘大人,你我虽未见面,我也敬仰你多时了?”肖图白笑道。

“敬仰我这糟老头子为何?”刘遵宪笑道。

肖图白诚恳的说道:“满朝诸公,吹牛皮、攻讦的居多,能够为国家办实事的少。刘大人却是朝中少数,在认真办事的官员。”

刘遵宪愕然,转眼笑道:“比不上肖先生啊,早闻肖先生,一年之间将葛沽经营是赛过江南,原本以为是夸大其词。但今日亲眼目睹后,我觉得江南也未必有葛沽这么繁荣!”

肖图白之前与刘遵宪素未蒙面谈不上什么交情,也很少听闻其大名。但是与其合作过程中,却是显得颇为默契。尤其是工部技术官员的实干精神,令肖图白感觉到了大明体制,也未必完全是腐朽了,至少刘遵宪的工部,在于肖图白经济特区的合作过程中,已是显露出了一股希望锐意图新的势头。

刘遵宪,字可权,北直隶大名府人,明万历三十二年,从基层的知县做起,后辗转在户部、刑部、兵部任职。万历四十三年,任兵部职方郎中,调到甘肃宁夏镇统兵。甘肃地处荒漠,经济贫困,镇内的将士市场因为拖欠军粮军饷而哗变,刘遵宪鼓励边军开荒种田、自力更生。与此同时,带着宁夏镇士兵三年之内,四次击败边疆蒙古人入侵,其战绩颇为引人瞩目。不过,到天启年间,阉党和东林党党争残酷,刘遵宪不欲卷入党争漩涡,所以请辞还乡。

而崇祯元年,魏忠贤伏诛,崇祯请刘遵宪任工部尚书。刘遵宪谢绝皇帝美意,并没有赴任。而崇祯四年,皇太极大军包围北京。刘遵宪在危难中挺身而出,通过加固城墙,令皇太极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此后,刘遵宪先后担任了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虽然,比起明末诸多的儒家宗师,或者是督抚名臣,刘遵宪是一名毫无存在感的人物。不过,随着肖图白与其打交道,逐渐发现刘遵宪是一名懂军事、懂工业,也懂得地方治理的一位能吏。

而且,对比东林党人和阉党的党同伐异,刘遵宪更是一位了解到国事艰辛,要相忍为国的官员。刘遵守上任的时候,工部的办事效率很低,皇帝经常追在后面督促,甚至一堆办事不甚让皇帝满意的工部诸多大臣,皆被投入狱中。刘遵宪则是苦口婆心奉劝皇帝:“时事需才甚殷,正宜培养,乃过为摧折,异时谁为驱策?”言下之意,自然是维护工部的诸位下属。

同僚曾向刘遵宪提议明哲保身,不要逆皇帝的心意。刘遵宪则是坦然说:“坏他人之功名,以保我之功名,吾不能也,且吾位至六卿,自谓逾分,求归未得,倘因此获罪,固所愿也。”

言下之意,老刘原本就想要退休,奈何皇帝不批准,真要获罪罢官,反倒能得偿所愿。能让皇帝挽留的官员,也可见他确实是一位不可替代的能吏。

此番,刘遵宪到了葛沽后,与肖图白谈到迁都的准备工作。

其中,修葺北京至天津段的官道,以及加强天津漕运、海运港口的运输能力。还有督促全国的诸多官营造船厂,多修建大船,满足迁都的需求。甚至南京的宫殿修建,也需要刘遵宪率人去南京操办。

“我恨不得一个人,分作十个人奔赴各地做事!”刘遵宪不仅苦笑道。

肖图白笑道:“刘大人也不必过于心忧,迁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全部完成。”

刘遵宪点头道:“确实如此,事情虽然繁杂,但是也不能自乱阵脚!”

两人边走边谈,忽见前方道路施工,令行人绕行。

这条新修建的道路是由沥青、石子铺设而成,建成之后比起三合土铸成的道路性能更佳,也更经久耐用。

众人的工部官员,不仅因为沥青的刺鼻味道而掩着鼻子。

刘遵宪却是惊疑问道:“这是何等质材?”

肖图白道:“石油中提炼的沥青,混合石子修建。雨天不会泥泞,而且道路被沉重的物体压过,也不会轻易损毁。”

刘遵宪不仅兴奋的说道:“沥青我知道,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面记载用于补缸的材料。”

肖图白摇头道:“沥青补缸虽可,不过里面有很多杂质。浸泡在水中,可能会让水液中带有微量的毒素。时间久了,对人体健康不利。”

刘遵宪愕然道:“沥青里面居然有毒的?我喝过沥青修补缸中的水,为何安然无事?”

肖图白笑道:“毒素是很微薄的。哪怕是喝个十年二十年,也未必立即发作。但是,令人身体更差,因此产生疾病,或者寿命缩短,也是难免的。”

刘遵宪道也坦荡,笑道:“既是有害,今后多刊发文章,转告天下百姓,阐明害处。令人勿用沥青补缸便是!”

第216章 返航、炮击、旅顺第108章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第123章 葛沽大兴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246章 长崎(二)第73章 民心沸腾第249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一)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7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185章 兵器制造(二)第163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一)第243章 福利、户口、尚武之风第191章 镇压第71章 丰收(二)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83章 独石口(一)第112章 战后余波第142章 胜了(二)第11章 射击训练第46章 圣旨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179章 游街第240章 问策(二)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第8章 欲练兵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27章 顾问党利益集团第195章 军火倾销、耽罗岛半殖民地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141章 胜了(一)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20章 巡抚、东林党、市舶司第27章 顾问党利益集团第93章 葛沽的规矩(二)第73章 民心沸腾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160章 廉政风暴(二)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37章 蜂窝煤的暴利(二)第264章 新军、旧军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1章 穿越明末,皇帝分身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82章 不怕对手神,就怕队友猪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233章 烟草第213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25章 女兵们的加入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72章 丰收(三)第265章 重农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138章 绞肉机(一)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84章 独石口(二)第43章 新军医院第12章 阶段性训练成果第59章 棱堡(一)第85章 独石口(三)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79章 虏变(一)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117章 震动(一)第88章 危险与机遇(二)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230 天津水师的“蛙跳”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78章 皇帝养成计划(三)第213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70章 丰收(一)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135章 布局(二)第155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一)第206章 抗灾灭蝗第11章 射击训练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71章 丰收(二)第192章 整顿漕帮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第31章 土化肥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160章 廉政风暴(二)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174章 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