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买办(二)

崇祯九年十二月底,天津葛沽。当地规模最大的酒楼——松风阁,已经被百多名财势不凡的买办商人包下。

门前张灯结彩,写着“热烈庆祝特区买办商会正式成立!”的信息。葛沽地区,很多的官民,羡慕的看着这群超级富豪。

与会者,身家几十万两的只算三线买办商人。一线买办身家规模达到千万两资本,而二线买办商人也达到百万资本。

历史上,李自成绑架北京的百官,硬生生勒索了7000万两的赎金。代价是得罪了整个北方地主,政权建立不久,迅速的被北方地主和满清合力将之推翻。

而如果谁绑架了买办商会在座的所有买办商人,估计能勒索的财富,会超过绑票北京的文武百官。

肖图白步入楼前,商人们纷纷上前致敬道:“感谢国师大人,百忙中抽空参与‘买办商会’成立典礼。”

肖图白拱手,笑道:“各位老板客气,特区的繁荣稳定,也里不开各位商人的鼎力支持。”

一名福建籍买办商人连忙道:“不敢,不敢!小人能赚一点利润,多是国师爷给的机遇和政策。”

肖图白这名商人颇有印象道:“你是那个新崛起的薯片大王德老板吧?”

德老板一愣道:“小人正是德万川,薯片大王不敢当,这都是国师爷指点的机遇!”

肖图白笑了笑道:“能够把握商机,将一点点的机遇,化为真金白银的利润,德老板也着实不简单啊!”

德老板名叫德万川,原是福建人。由于家族在福建拥有数万亩良田,所以做的生意也是以开粮店为主。在5月份。以15万两银子的天价,购买了特区政府的1万石马铃薯。一鸣惊人,与特区政府达成第一笔马铃薯成交合同。

不过,崇祯九年的特区马铃薯平均批发价不过是3两银子一石,而粮商贩售到市场的零售价,也是低于每石10两银子。德万川主动当了一回托,推高了马铃薯批发的均价,自身却陷入了比较尴尬的亏损状态。

肖图白获悉之后,令人给德万川送去了一门烹饪秘法——炸薯片。将马铃薯切成薄片,在油锅中油炸。以盐、香料作为调味品。就能够做出可口的零食。

德万川获得了炸薯片的秘方后,聘请厨师如法炮制,果然制作出脆香可口的薯片。

在6月份左右,德万川在葛沽、天津卫城等地,尝试开了4家“德氏薯片”连锁店。由于经营得法。薯片的毛利率达到50%以上。

大约三个月时间,德氏薯片大卖,不但使得他库存的马铃薯消耗一空,而且除掉店面、人工之类的费用后,纯赚6万多两。于是,德万川趁势在市场上吃进5万石马铃薯,专供“德氏薯片”连锁店的原料。

华丽从粮商转型薯片大王后,德万川的资本积累速度,猛然进入了高速通道。光是凭借小小的薯片,半年时间便盈利了30万两银子之巨。

此外,德万川也是充分利用剩余资本,做了一些玻璃、布匹的买卖生意,也是日进斗金。而来年马铃薯丰收的季节,德万川更打算将薯片生意做到北京、南京、松江、杭州、广州、泉州等等著名的大城市。

像德万川这种运气好的买办商。多不胜数。

事实上,大多数的买办商,皆是通过帮助特区政府采购物资,以及销售商品,从中获得了惊人的差价。而经济特区稳定、安逸的环境,也令许多买办商人感觉到久违的安全感。在特区买房置业,将家人安置在特区的商人,着实不在少数。

随着肖图白的到来,会议也逐渐的开始。特区买办商会的组织者,也是第一届会长的陈默,在会场上邀请肖图白讲话。

肖图白登上主席台后,肯定了一年多以来,买办商人与特区政府的默契合作。与此同时,表示特区政府与买办商人之间的默契合作政策,将来是不会变的。

于此同时,肖图白向商人展望了过去一年至今,政府的经济统计数据。比如,肖图白解释了“国民生产总值(GDP)”这一个概念,清晰的反应出了特区政府的经济规模。

肖图白非常肯定的表示,通过种种的政府经济刺激手段,以及产业发展规划。未来一段时间内,特区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未来十年内,年均复合增长要达到26%以上,按照这一个速度,未来十年以内经济特区的经济规模将增长十倍,达到1.5亿两白银的生产总值。

对于政府的雄心,商人们纷纷表示振奋。因此,经济特区发展的越好,买办商人们从中赚取的利益也会越庞大。

至于经济规模十年增长十倍的这个概念,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后世的股票市场价值投资者。选择正确的公司,只需上市公司利润复合年增长26%,便可以达到十年十倍的目标。当然,十年十倍的公司往往是市场稀缺资源,能够长期维持高增长,更是可遇不可求。

如果放大到整个大明如此庞大的整体,肖图白自然是没有底气喊出十年增长十倍这个一个可怕的经济增长目标。

但是仅仅以葛沽、咸水沽这150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似乎并不是太困难。毕竟,整个大明王朝拥有庞大是消费市场,足以支撑经济特区的工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扩张。

按照后世的理论,经济特区政府的发展就是——“先富带后富”,利用残酷的准殖民剥削的方式,向特区以外的地区,掠夺生产原料、倾销商品。

如果有的选择,肖图然自然希望建立海外殖民地,剥削外国人。但是,暂时而言向国内市场倾销,显然是最快、最稳健的发展方式。

等到特区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在国内其他地区复制成功经验。于此同时,寻找海外殖民地,继续残酷压榨剥削,追求高利润。

“特区政府的政策是,一切以促进生产力增长为主。按照目前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特区政府有信心保持经济稳健增长,达到十年增十倍的目标。于此同时也希望在座各位,十年后利益增值超过十倍。”肖图白在会议中勉励商人,笑道,“当然,赚钱和盈利,一切都要在遵纪守法的前提完成!”

现场中,掌声不断!

哪个商人不喜欢十年财富增长超过十倍?传统的土地经营,20两银子购买一亩良田,一年只能获得1两银子的田租,也就是说每年大约能够获得5%的资本收益率。而土地收租之后,财富变成了银子等等死钱,埋在地窖中,不能获得复利增长。哪怕是放高利贷,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赚钱——明末佃农逃荒严重,破产的农民基本都逃亡了,找谁要本息?

经济特区政府,给商人人指出了一条,随着经济规模不断膨胀,资本享受复合增长的快感。这是天下任何一个朝代,从未有过的气象!

随着会议中,肖图白务实、精明的作风,令众位商人感慨。因此国师也阐述的思路,完全不讲大道理,而是以商人的方式与众人交流。

与此同时,经济特区政府的办事风格和目标,也更类似于是一个庞大的商号。这种新式政府,既令商人感觉到新鲜,又觉得有点担忧。毕竟,过去的官员,更加务虚,怯于谈利,所以商人与官府打交道,手段高明者能够糊弄官员,赚取巨大的利润。

但是,与特区官府却更务实更精明,虽然买卖公平了、规则透明了,但是想要走后门,用见不得光是手段,攫取超额的利益,却是非常困难了。

当然,对比之下,如果选择长期合作的对象,商人肯定选择透明、诚信、务实的特区政府,而不会选择其他逻辑混款、喜怒无常的传统官府。

第3章 计划第257章 经济发展为先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7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135章 布局(二)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37章 蜂窝煤的暴利(二)第137章 探病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03章 中朝江华岛协议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42章 追悼会、烈士、抚恤第204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一)第162章 货币第122章 仗义多屠狗辈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49章 玻璃产业第14章 飞将、鹅毛、铅笔第131章 烽烟再起(三)第243章 福利、户口、尚武之风第233章 烟草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182章 暗流(三)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45章 葛沽镇的新生活第282章 流民、天津梦、安置第56章 建党(一)第24章 文工团、书社、股份制第275章 军火订单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252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四)第280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二)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197章 地产热、海军计划第166章 皮岛海战(一)第277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第247章 禁教和潜流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150章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220章 为了当官,读书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142章 胜了(二)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14章 再战钱钟庄(二)第78章 创刊(二)第132章 烽烟再起(四)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188章 漕帮之乱(一)第133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191章 镇压第120章 震动(四)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66章 传教士(一)第165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三)第150章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196章 郑芝豹的生意第98章 情报第195章 军火倾销、耽罗岛半殖民地第144章 虏退(一)第266章 钻床、锯床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223章 皇城岛海战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70章 丰收(一)第264章 新军、旧军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260章 松江、复社、张溥第6章 科技创新,从珍妮机开始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66章 传教士(一)第97章 葛沽炒房记(二)第92章 葛沽的规矩(一)第281章 轰动的造势,更疯狂的暴利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219章 整风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206章 抗灾灭蝗第17章 军营、搬家、书第203章 中朝江华岛协议第113章 再战钟钱庄(一)第266章 钻床、锯床第208章 人定胜天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19章 整风第55章 党报(二)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