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买办(一)

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完成不久,随行秘书之一的杨蓉芳递来一份文书,道:“国师大人,下午‘特区买办商会’成立庆祝典礼,邀请您您参与开幕式会议。关于演讲稿内容,秘书小组已经按照您的意思,完稿了。”

肖图白点头道:“让我看看稿子。”

稍微阅读不久,肖图白指出一小段问题,令其修改。杨蓉芳点头道:“在会议之前,属下一定会修改完成的。”

“蓉芳啊,你在政府部门工作,有半年多了吧?”肖图白忽然问道。

杨蓉芳低眉顺目道:“将近七个月了。”

肖图白道:“有没有独当一面的想法?”

杨蓉芳摇头道:“属下是女儿身,担任秘书还好说。如果当了大官,会被说成母鸡司晨,不太合适。而且,属下也觉得秘书工作,做的挺好,没有必要换岗位。”

肖图白点头,笑了笑道:“听说,你家里还有一个弟弟?”

杨荣芳点头道:“早年家中遭遇大变,弟弟被托养在亲戚家中。十月份,属下将弟弟接到葛沽,安排在小学读书。”

“成绩怎么样?”肖图白问道。

杨蓉芳笑道:“他在家乡,有族叔给他打的文化底子。语文成绩不下于小学五年级以上,就是数学、自然等等学科,需要从头学起,并无多少优势。”

肖图白时常与下属侃一通家长里短,拉近与下属的关系。这也是领导驾驭手下。培养心腹的办法。纯粹靠制度、利益去拉拢,未必能完全拉拢住人心。有时候,需要用长久相处的感情因素,逐渐培养自己的心腹嫡系。

每一名秘书。肖图白都是作为嫡系官员进行培养的。

作为经济特区的最高领导,肖图白除了的事物非常繁杂,参与的会议演讲数不胜数。普通的演讲即兴发挥,但是一些重要的演讲,则需要有演讲稿。此时,大多数的演讲稿,皆是秘书完成。

比如,肖图白的秘书团队就是超过60多人的豪华阵容。有国资委、经济特区政府、皇家新军、国营企业、市舶司等等部门的人员。每一名秘书虽不是全能人才,但是至少是某一个领域的精英。

秘书的岗位上,也是锻炼人的位置。随时要跟随领导的思路,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办事能力。

而在秘书的岗位上。能力获得肖图白认可,往往也会被派到实权岗位,担任重要部门的领导。所以,肖图白的秘书,也是在特区官场升迁的捷径之一。

当然。肖图白的秘书团队,以男性秘书为主。但是,肖图白并不排斥用女性秘书,农业时代的男尊女卑传统。也是严重浪费了女性的劳动力资源。

尤其是明清时代,东方的儒家文明圈流行裹小脚。女性的劳动能力进一步受到削弱。

经济特区政府自然是反对裹小脚。为了提倡这种新风气,肖图白政府。不但在企业、政府的岗位上,招募了一些女性担任基层公务员。而且,政府对于特区境内的女子进行统计,未裹小脚的健康女子,每年能够领取500文钱的补贴。而未裹脚的女子,如果参与工作岗位,每年更能够领取1两银子。

采用政策补贴刺激下,特区许多家庭纷纷感觉到不裹脚比较划算,裹脚不过是盼望女子嫁个好人家。但是,不裹脚的女子参与工作,每年额外拿1.5两银子的政府补贴,无疑使得天足女子在竞争力比之裹脚女子的竞争力更强。

鼓励女子参加工作、鼓励女子天足。

用种种政策,释放女子劳动力资源,也是立竿见影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当然了,经济特区参与工作的女子,大多数是在纺织厂,或者是一些服务业。能够在政府工作的女子,凤毛麟角。而在政府工作,还身居高位的女子,更是稀罕的大熊猫更少。

毕竟,经济特区男性官员,思想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暂时特区男性公务员的主流心态,可以接受女子成为普通的办事公务员,但是绝对难以接受女子身居高位成为官员。

肖图白不由遗憾,杨蓉芳的能力,也着实不凡,如果不是女子身份,他早有心思将之放到下面,担任重要位置的领导。

杨蓉芳出身官员家庭,不过因为父亲在官场上犯事而伙计家人,幼年时候获罪成为教坊司的官妓,好在被选入宫中表演,不用在花街柳巷中受糟蹋。后来,崇祯皇帝削减宫人数量,教坊司中不少的宫女被送到皇家新军担任文工团女兵。

杨蓉芳加入文工团女兵后,参与编写《皇家新军字典》和参与将科技书籍白话文翻译的工作,立下不俗功劳。因为其个人意愿,更愿意参与政府工作,而非军队工作,所以工作被调到国资委。身为国资委秘书小组之一,负责与买办商人打交道。

所谓买办最初并不纯粹是贬义词。从字面上理解,“买办”不外乎是采购、办事。而负责与买办商人打交道,其权利着实不小。

随着特区工商业经济发展狂飙猛进,光是崇祯九年这一年,采购的生产原料和生活用品总值得达到835万两之巨,而对外销售的商品价值则达到了1700多万两白银。

如此庞大的贸易量,靠着官员的力量肯定是办不成的,所以更倚重商人的力量,完成采购和销售任务。

专门为特区采购和销售商品的中间商,被称为“买办商人”。

“买办”这个词,在明朝时期主要指帮宫廷采购商品的商人。北京、南京两座皇宫,生活15万名宦官、宫女,每年需要采购的生活用品达到数百万两。经手采购的太监,并不熟悉商业采购的流程,往往依仗民间的商人帮助其采购物资。

而向宫廷供货,往往能够比开出比民间正常市场价贵几倍的商品物价,里面油水多的惊人,能够成为宫廷的“买办”,往往都是有靠山有背景的商人。

当然,买办这个词,也并不是宫廷采购商人专用。为军队办事的商人,可以被成为军队的买办。为官府办事的商人,可以是官府的买办。为宫廷办事的商人,自然就是宫廷的买办。

而为经济特区办事的商人,也就成了经济特区的买办。

关于经济特区的买办商人,规模最大的是郑芝龙家族,去年郑家帮助特区进口270万两的原料和生活用品,并且帮特区销售300多万两的商品。

其次是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何塞,何塞每年帮助特区采购也是超过百万两,并且帮助特区销售150多万两的商品。何塞专门做“大明——欧洲航线”的贸易,来回虽是十倍利润。但是,一年之间只能做一个来回。加上,何塞的船队只有800多名员工,远远不如郑家船队川流不息繁忙的在亚洲几十个港口进出口贸易。

而除了郑芝龙、何塞两大第一线买办商之外,其他的二三线买办商有国内的商人,也有日本朱印船主,其余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也不胜枚举。

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这些买办商人也等于搭上了便捷的发财通道,财力势力也不断的水涨船高。与此同时,这些买办商人对特区就更加依赖。

当然,这些商人通过帮助经济特区政府办事,从而个个发财。而他们的资金、人力、智力的参与,何尝不是对特区政府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源泉?

特区政府与传统的官府不同,传统的官府或许会做出杀鸡取卵,对一些没有靠山背景的商人进行贪婪的掠夺。“破家县令、灭门知府”,面对官面上的手段,哪怕是拥有千万身家,也难保富贵,反倒可能家破人亡。

特区的开明环境,也成为了吸引很多商人的独特因素。

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56章 建党(一)第167章 皮岛海战(二)第144章 虏退(一)第201章 香水第213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第67章 传教士(二)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247章 禁教和潜流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1章 射击训练第147章 鞑子窜逃了第33章 仙肥、女兵、农庄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145章 虏退(二)第60章 棱堡(二)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219章 整风第159章 廉政风暴(一)第175章 买办(一)第10章 荒地、兵营、练兵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281章 轰动的造势,更疯狂的暴利第175章 买办(一)第63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第40章 皇家新军的三段射第268章 科技、经济、内政(二)第44章 剿匪、劳动力、国家资本主义第128章 整军备战第180章 暗流(一)第205章 耽罗岛殖民经营(二)第160章 宝坻县令的求援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9章 皇家新军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176章 买办(二)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266章 钻床、锯床第101章 与虎谋皮(三)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26章 拜年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136章 送别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76章 粮商(二)第33章 仙肥、女兵、农庄第264章 新军、旧军第54章 党报(一)第119章 震动(三)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253章 愿赌服输第6章 科技创新,从珍妮机开始第174章 赤字第237章 工科学院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34章 阴谋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128章 整军备战第86章 独石口(四)第176章 买办(二)第160章 廉政风暴(二)第265章 重农第126章 王启年之死的讨论第144章 虏退(一)第79章 虏变(一)第269章 科技、经济、内政(三)第189章 漕帮之乱(二)第191章 镇压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263章 返航第191章 镇压第95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二)第8章 欲练兵第90章 郑芝豹的船队(一)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03章 中朝江华岛协议第239章 问策(一)第171章 朝鲜布局(二)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247章 禁教和潜流第50章 日本的闭关锁国和朱印船第10章 荒地、兵营、练兵第23章 郑芝豹、招商局、公制单位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175章 买办(一)第194章 南北朝鲜第124章 班师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65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第41章 枪毙进行曲第84章 独石口(二)第158章 部门改组(二)第177章 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