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新宝船舰队(一)

崇祯十年六月。繁华的金陵,游人如织、画舫连绵,这种景气在北京城是难以看到的。北京也是大明的国度,但是总是显得灰色、沉闷,因为北方连绵的兵祸、天灾,再加上气候的干燥,使得北京显得肃穆和单调。

但是南京却不同,北方纷乱,江南偏安,南京是江南最繁华所在。两百多年的太平,更将南京妆点的纸迷金醉。

如果是北京像是一座单调的大囚笼,南京却真正显露出璀璨的都市繁荣景象。至少,从北京搬到南京的文武百官,纷纷感觉到从沉闷的地域,来到繁荣的天堂。不少风流官员,更是由衷的感慨——这才是生活!

迁都风潮,令万象更新。哪怕很多顽固派大臣,也变得豁达了一些。至少南京出现了很多新气象,被他们头脑中淡化为南方风气使然,倒是没有像在肃穆的北京城中一般,万事皆上纲上线。

就如崇祯皇帝生病了,决定将早朝暂停几日,也会遭到一些大臣不断写信批评,直到崇祯公开认错,大臣们才罢休。这就是北京的政治氛围——连皇帝,也被严重的约束!

南京却是一座放纵的城市!200多年的放纵,想让这座城市变的像北京一般肃穆,也是很难。

比如,南船北马!都城在北方,重视养马。都城在南面,重视造船!

大明太祖在南方起家,造船获得文武百官的赞同。等到都城迁移到北方时,反对造船的声音越来越强。以至于,永乐时代以后,大明的航海造船能力,如江河日下。

龙江船厂的4艘1000料宝船竣工,并且在长江巡航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000料的宝船在明初算不得什么,哪怕是嘉靖年也并不稀罕。毕竟,郑和当年的舰队。主要的船只都是由3000料以上的宝船,甚至是万料宝船组成的舰队。

而崇祯年间,大明主要的造船厂,皆是以制造内河上的漕运船只为主。海船的吨位也和内陆船只差不多,400料座战船已经道大明海上的主力战舰。由此可见。大明的海上势力。着实已经衰落之极。

要知道,400料座战船比之荷兰人武装商船,吨位还要小的多。当然,1000料的船。在17世纪也不算大船,与欧洲海军的主力战舰想比,只能算扑街货,不能与战列舰、巡洋舰想必,至多仅是炮艇水平。

自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航海、造船能力狂飙猛进发展了数百年,17世纪海军实力和造船实力,这是欧洲人相对于大明最大的优势所在。

为了庆祝龙江船厂恢复制造宝船能力,崇祯皇帝亲自在码头上训话说道:“朕读书所知,盛世每50年人口增一倍。历朝的开国时,人少地多,一般很容易形成中兴盛世。而地少人多时,乱世大势几乎不可阻挡。大明开国以来,人口仅3000万。经过两百多年发展。人口增至1.2亿。而国家土地的面积,却并没有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因此百姓人均拥有的土地仅是开国时期的四分之一!开国时期很多农民皆能够丰衣足食,到此时仅拥有四分之一财富者,则饥寒交迫。因为。人口增多土地不够用,现在的大明显露出乱世朕兆。内忧有北方各省流贼造反,外患有北方鞑虏对我大明的鲸吞和蚕食……”

“我国古代,三皇五帝时期。仅仅有数县大小。但是,踊跃征伐。扩张。人口增长,土地随之扩张。而这些上古君王,被认为贤良,备受百姓尊重。”

“史书记载,三皇五帝后,则是家天下时代。最初家天下,天子称王,而非帝。家天下从夏朝开始。夏朝17王,国运471年。商朝31王,国运600年。周朝37王,国运791年。”

“而我国自秦始皇称帝,确立郡县制以来,汉继承秦朝的制度……汉朝31帝,国运409年。晋朝18帝,国运156年。唐朝22帝,国运289年。宋朝18帝,国运319年。”

“称王时期,国运越来越长!称帝之后,王朝越来越短!何以至此?”

“简单而言,称王时,我国开拓进取,土地随着人口增长而增,自称帝后,我国开始固步自封,失去开拓精神。帝国初期地广人稀人均拥有土地是盛世,由于过度保守,未能有效拓展领土,帝国后期人均拥有土地少,则为乱世。治乱循环,不外乎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尔!”

“……朕听闻,西方的欧罗巴大陆。数百年前,欧罗巴列国战乱、饥荒连绵,欧罗巴之乱之穷,比之我国乱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200年前,欧罗巴航海家发现海外拥有大量的蛮荒土地,哪些蛮荒土地之广阔,足以养活十倍于欧罗巴的人口,而土地主人皆是一盘散沙的蛮夷部落。因此,欧罗巴列国国王勇于制造海船,进行海外航行和开拓,掠夺海外领土,用以将国内过剩人口殖民与海外,因此欧罗巴各国逐渐走向富强之路。根据欧罗巴的航海大发现,我大明所在的大陆名曰亚洲大陆,亚洲土地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我大明实际掌控面积仅有600万平方公里,连亚洲也未彻底掌控,我大明岂能坐井观天,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亚洲有人口1.8亿,我大明人口却由1.2亿,占据亚洲人口三分之二!但是,我大明拥有的土地,不到亚洲土地的百分之十五!因此,我大明要发奋图强,争取能够浴血奋战,拓展我大明子民的生存空间。而非在国内内斗厮杀,用十室九空来换取人均土地增多。”

“欧洲列国总土地曰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莫约是我大明三分之一!”

“时至今日,欧罗巴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之类国家,本土人口少则100多万,多则五六百万,但是皆不约而同,走向海外殖民道路。比如,西班牙曾以数百人兵力在美洲大陆征服一个千万人口大国,至今西班牙人已经在海外拥有两千万平方公里殖民地。其余的欧陆国家争相效仿。少则拥有一省大小殖民地,多则拥有不下于我大明领土大小殖民地。”

“我大明君臣,皆要睁眼看世界!天下何其大,我大明何其小!世界3亿人口,我大明占据四成。但是。我国之土地。连整个天下二十分之一也不足!不能征服海外蛮荒之地济民,我国便只能内乱残杀不息!”

“停止内战,对外殖民!才是我国未来的出路……”

众多文武大臣显然被震住了!不过,皇帝的演讲显然与儒家的道理非常抵触。而中华在没有儒家之前,一直是积极开拓态势。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中华大帝国。出现儒家和称帝之后,似乎就满足了,于是开拓越来越少。内部矛盾越来越大,王朝更迭的周期,也从古时候的500年左右更迭一朝,变成了200年左右更迭一次。

反儒家,皇帝是不敢的!

但是,皇帝鼓励造船,鼓励航海,甚至叫嚣殖民,皇帝还是敢的。因此。历朝末年,有识之士,皆感觉到需要改革图强。而历朝的改革,皆是在国内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图强,最终都是失败。

而崇祯皇帝叫嚣的改革。并不是对内通过剥夺权贵利益的改革。而是对外殖民扩张式政策改革。而海外殖民,又需要造船。

没有造船能力,就没有海军!没有海军,就没有殖民地!

李慎之悄然对着郑芝豹说道:“你感觉陛下这番讲话和神态像谁?”

郑芝豹道:“像国师爷?”

李慎之笑道:“所以。国师爷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高!陛下已经抛弃了儒家的道理。基本上被国师爷的道理说服了!我敢说,我党的成员,也不如陛下了解国师爷的思想理论!”

郑芝豹心中蓦然激动,心道,选择了国师爷这条路,比想象中更有前途。

——————

经过了十多天在长江的巡航,天津水师的水手们,逐渐开始习惯了千料宝船的操作。毕竟,帆船操作大同小异,能够操作400料座战船,稍微适应训练,即可熟练操作1000料的帆船。

而在长江巡航训练,也是为了等南京军械局的火炮。只有将火炮装备到战船上,宝船舰队才放心出海。

17世纪的海域,一直是海盗和冒险家的乐园。

郑家掌控的福建水师,仅仅扫平福建广东等地的海盗。而多如牛毛的海盗势力,根本难以彻底清剿干净。

除了数之不尽的海盗势力之外,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以及西班牙人的海军,也一直是非常危险的存在。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一直未放弃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

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哪怕郑家的嫡系船队出海,也必须万分谨慎。而郑芝豹已经算是从郑家分家**,成为效忠肖图白天津特区的水师将领,需要更加小心。

1000料的海船,其实并不算大船。中国古代的战船,一般并不以排水量和载重量计算吨位大小,而是以容积单位“料”来衡量一艘船的载重性能。

一料大约有1石,而石这个单位又令人头疼。因为,中国古代的“石”历朝就很少统一过。有的标准是以为一石,也有60公斤为一石,也有188公斤为一石。

标准的混乱,其实也是地主们糊弄底层的佃农弄出的奸招。比如,地主按照为一石的标准借给佃农米,归还的时候地主再将一石的标准切换到188公斤的标准。

而大明船工造船的料,其实相当于60公斤的标准。1000料的宝船,载重量是60吨。而以载水量计算,大约相当于150吨载水量。

一艘1000料的海船,在此时的大明,已经属于大型海船。不过,这些海船如果放在欧洲,也仅仅是三流的战舰。

因为,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风帆战列舰时代,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等国家,其主力战舰。排水量已是超过1000吨。

以英国的“海上主权号”为例,这一艘17世纪的著名战列舰,长约70米、排水量1500吨,装载20门60磅炮、8门30磅炮、32门18磅炮、44门9磅炮。

而大明引进的葡萄牙人红衣大炮铸造技术,也就是12磅炮和18磅炮。而12磅炮。已经属于大明军队的大杀器。

不过。4艘1000料级宝船,排水量150吨,船上拥有水手260人。每一艘上装备4门12磅炮、10门9磅炮、20门4磅炮。

这样的火力配置,仅是武装商船的火力水准。再要装载更大的火炮。别说大明不能造。而且,150吨排水量的船,也难以装备更大火力的火炮了。

而南京军械局铸造的12磅炮价格5000两银子,9磅炮价格1500两,4磅炮350两。除此之外。船上每名水手皆装备崇祯八型火铳,遇到两船接近时,可以用火铳射杀敌人。而接舷战时,则用刺刀解决。

一艘1000料战船的成本是1万两银子,武装一艘战船所需的火炮采购成本达到4.2万银子。

武装这四艘战舰,需要20万两银子。

一名天津水师的水手不仅吐槽道:“南京军械局真是贼黑,火炮卖的这么离谱!欧罗巴商人运来的火炮,最多是大明价格的三分之一!”

另外一名水手道:“没有办法,欧陆据说在打仗。已经打了将近二十年,死伤无数。国师爷掐指一算,说‘三十年战争’。现在欧洲人火炮自己也不够用,如何会大量出口给我大明。而且,现在哪怕能进口到欧洲火炮。价格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尽管众多水师官兵们吐槽不已,但是郑芝豹可以看出来,对于这几艘战舰,官兵们由衷的喜欢。

因为。四艘舰队航行在长江,一路上被长江水师官兵。以及众多的漕运商船围观。威风凛凛的宝船舰队,所到之处皆成为耀眼明星。

渐渐的,船队驶出长江流域,到了松江府的黄浦江出海口。在松江府购买了的粮食、淡水等等补给。水手们也充分抓住机遇,上岸携带了大量的私人商品。

比如,江南地区的“罗袜”,就是水手们热衷采购的商品。罗袜,既是丝袜,用丝绸织造的轻薄袜子。

在中国古代,罗袜向来是非常受到女性欢迎的商品。汉朝时期《南都赋“脩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和三国时期《洛神赋》:“陵波微步,罗韈生尘。”,还有宋朝苏轼《洞庭**赋》:“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皆是关于古代女性穿丝袜的描写。

中国古代女性穿丝袜,这种风气逐渐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甚至东南亚众多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而后来,丝袜又传到了欧洲、美洲。

当然了,天然是丝绸袜子一直是很昂贵的。

后世化工行业兴起后,开始研究出天然丝袜的代替品——尼龙丝袜。此后,尼龙丝袜风靡世界,取代了原本丝绸罗袜的地位。

江南地区的丝袜,一两银子可以购买5双。而运到北方地区,一两银子一双也是供不应求。毕竟,北方的桑蚕养殖和丝绸工业,可不想江南地区这么发达。事实上,汉朝时期,罗马人曾经偷了中国的蚕种,带回欧洲进行养殖,使得欧洲也有丝绸行业。但是,自古以来欧洲人的丝绸质量,皆不能与中国江南地区的丝绸媲美。

一直后19世纪中期,欧洲的自然科学积累,进一步促进了桑蚕农业和丝绸技术的进步,此后,欧洲人改良蚕种,丝绸质量超过了中国,并且用动力机器制造丝绸,产量比之中国手工生产要高的多。再后来,日本明治维新,引进欧洲的技术,日本丝绸、棉布等等轻工业的积累,是给后来日本重工业和科技崛起,提供了第一桶金。

当然,这个年代,距离欧洲工业革命爆发还早的很。而在工业革命前夜的中国,很多项技术皆是领先与欧洲同期。尤其是轻工业产品,中国更是比17世纪的欧洲领先了两个世纪。

除了水手们私人大包小包的采购商品之外。天津水师官方,也采购了一批布匹、纸张、瓷器、铁器之类的商品,批发一些廉价的商品做一趟贸易,也是这个年代海军的功课。毕竟,海军是维护成本是很高的,靠着做一些贸易进行补贴水师的财政,也是17世纪海军比较通行的策略。

“升帆!”

“升帆!”

“出海!”

“出海!”

舰队打出了命令旗号,舰队并非是沿着陆地向北方航行。而是进入黄海,驶向耽罗岛殖民地,向殖民地倾销一些商品。以及通过舰队的炮火武力,给殖民地当局撑腰。之后,从耽罗岛出发,途径朝鲜目前的国都江华岛,以及大明东江镇所在的皮岛。

再然后与东江镇的水师编队,在渤海湾进行一次联合巡航。打击一下满清的旅顺水师,清理一遍渤海可能存在的海盗势力。之后,才是返航,进入天津港驻扎……

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254章 军火倾销第13章 统一思想、军歌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267章 科技、经济、内政(一)第231章 舰炮之威第82章 不怕对手神,就怕队友猪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44章 剿匪、劳动力、国家资本主义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151章 迁都之议(一)第30章 谈判和规范第26章 拜年第73章 民心沸腾第176章 买办(二)第240章 问策(二)第109章 为乡亲们报仇(一)第136章 送别第110章 为乡亲们报仇(二)第31章 土化肥第48章 银荒第70章 丰收(一)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一)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144章 虏退(一)第224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279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97章 葛沽炒房记(二)第263章 返航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117章 震动(一)第2章 这场戏不能演砸了第170章 朝鲜布局(一)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41章 胜了(一)第146章 手持钢刀九十九第1章 穿越明末,皇帝分身第245章 长崎(一)第260章 松江、复社、张溥第186章 改进工具(一)第129章 烽烟再起(一)第7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第200章 体制、工业、渤海公司第78章 创刊(二)第84章 独石口(二)第48章 银荒第264章 新军、旧军第197章 地产热、海军计划第129章 烽烟再起(一)第72章 丰收(三)第114章 再战钱钟庄(二)第49章 皇家布第48章 银荒第245章 长崎(一)第233章 烟草第121章 驻军、征地第130章 烽烟再起(二)第95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二)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112章 战后余波第225章 独门垄断带来暴利第209章 班师、建设、丰收第96章 葛沽炒房记(一)第157章 部门改组(一)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态变迁第115章 再战钱钟庄(三)第103章 总督(一)第215章 新宝船舰队(二)第80章 虏变(二)第97章 葛沽炒房记(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282章 流民、天津梦、安置第161章 自由民第21章 渔政、造船、海权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277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第245章 长崎(一)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一)第63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第159章 廉政风暴(一)第276章 皇帝养成计划(一)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83章 独石口(一)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二)第184章 兵器制造(一)第34章 阴谋第160章 廉政风暴(二)第36章 蜂窝煤的暴利(一)第68章 传教士(三)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62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二)第234章 铁轨路、昆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