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兵力翻二番

丁毅很少看书,但一直要求情报司在京城购书,然后交给宋哲,由宋哲选择有用的给他看。

这次拿过来^_^。

其中一本叫,是后来的兵部尚书张国维写的。

这时他还没做到兵部尚书,他在巡抚应天、安应等十府时,著下这本书。

此时张国维应该在苏州附近,以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

这人就应该放在工部,崇祯不知为何将来让他去兵部。

他是很厉害的理科生啊,写出,这是研究明代江南地区水利建设的重要资料。

张国维于今年把书献给朝廷,很快丁毅的人就拿到了这本书。

另有两本书,一本叫六十四卷,张介宾于崇祯十二年辑成。

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分、、、。集瘟疫、虐疾、咳嗽、霍乱、虫咬等病七十一种。又有、、、等。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治疗原则、医方针灸穴位以及历代名家评述,且附有病例,药物三百余种,新方、古方数甚多,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这个对防治瘟疫,和山区作战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本更重要的叫六十卷,徐光启著,崇祯十二年由陈子龙根据徐光启遗稿整理刊印。

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篇。它不但总结并保留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经验,也吸收发展了当时新技术,如对这时刚刚传入大明的甘薯,就作了很详细说明加以推广。不但对中国对日本、朝鲜及至西欧也产生巨大影响。

宋哲说,农政全书上面已经有红薯、土豆的说明和推广,但还没有玉米。

丁毅等人愕然。

特别是丁毅:“徐光启写这本书大概是几年?”

宋哲犹豫下:“崇祯元年左右吧,具体我也不知道。”

徐光启是1633年死的,这书第一次出版是1628年,也就是说1628年之前,红薯和土豆都已经传入大明。

福建还推广过红薯,但现在多少年过去了,整个大明种植的并不多,依然这么缺粮,除了天气原因,流民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多少当地官员会关注这种书,关注这种事。

想做事,愿为百姓做事的官员都没有好下场,也得不到升迁。

只有拼命捞钱,媚上欺下的贪官,才能得到提拔。

“这些书都要加印,发给旅顺后勤部,济州府,大员省,让他们好好学习,当成学校教材。”

“诺”。

接着杜如海喜滋滋的汇报了今年的成绩。

从去年开始收商税,加田税,到上个月刚刚满一年,登莱两府加十五个州县新收各种商税接近100万两。

四周文武哗然,所有人第一次见识到商税的威力。

而田税一般要秋粮过后才算,所以暂时没说,杜如海很乐观,因为去年丁大人在登莱两地水利渠道上投入近百万两,当时大伙觉的有点多,事实证明不但能增收还能抗灾,非常有效果。

明年大伙就能见证了,但现在还没直观印象。

杜如海预估一下,今年粮锐最少一百万石是有的。

登莱这边已经进入盛产期,收入暴增。

别有灵山卫也有块收入。

路超刚到灵山卫当卫指挥使,

那边在册军户两千多户,拥有良田十一万八千。

实际军户一千多户,良田都在各级官员手上。

他八月到任,现在已经彻底控制全卫。

“我杀了一批,抓了一批,现在军户一千零八户,每户召一兵,再加募兵,凑齐新39营,并已经开始训练加囤田,那边原本田就囤的很好,今年秋粮会有收获,只是依卑职看,还需要改善下水利渠道,用丁大人的话说,提高将来应对天灾的能力。”

丁毅不由看了眼路超,这路超真是狠,听说那边被他杀了好多人,果然心狠手辣,我喜欢。

“那今年按每亩两石计,也有二十二万石,以两成税率算,也有四万多石收入。”丁毅笑道。

除了这两个地方有收入,像蓟镇,天津,临清,济南这四地,以前都没好好囤田,和收粮税,今年估计收不到什么,临清还好,可以收商业税,但王卫忠刚去第一年,重点在囤田和田税上,商业税要到明年才会收起来。

这样丁毅和杜如海算了算,今年大明这边所有地方全年收入有商业税加各种商业收入,合计白银近一百五十万,粮税一百万石左右。

听起来数量惊人,现场诸文武也都是激动无比。

但今年肯定是花钱最多的一年。

去年开始用来修建水渠道路等,前后要花百万两,现在还在干,没结束,并雇佣了大量的百姓徭役。

明朝用徭役都是不花钱的,丁毅却要花钱雇佣他们,其实也是为了养活百姓。

这一块估计要进行一到两年时间,投资在一百万左右,而且只会多,不会少。

然后今年蓟镇,天津,临清,济南,包括灵山所这几个地方都增兵,训练精兵,军费及装备开支、农具、耕牛以及养活大量的囤兵,最少一百五十万两。

还有他在全省的大量吏员,引流安置灾民,向朝廷上交税银,,这块加起来又接近百万。

这样的话丁毅今年又变成血亏。

听杜如海说到这些时,刚刚还高高兴兴的诸文武,好像被立刻被浇了一头冷水,很多人心里巴凉巴凉的。

现在丁大人用银都是以百万计的,而且是几个百万,这谁受的了?

大家随便听听,去年十月到今年十月,大明朝这边,山东这么大地盘,就要用三百多万?

路超这时赶紧道:“所以说,丁大人能带着咱们活下去,可真不容易啊。”

众人纷纷点头。

你这搁大明皇帝崇祯帝也养不起现在山东这些军民。

崇祯帝去年全国才收到多少税银?

丁毅这边一个省都能顶他全国了。

有个文官这时忍不住道:“收支严重差距啊。”

他是怕丁毅入不敷出,又不好明说。

“无妨。”丁毅笑道:“暂时还用不到东江和旅顺支持。”

众人一听,齐齐松了口气。

东江和旅顺是他们的根本,现在那边的钱,都在贴大员。

登州这边前几年都赚钱了,杜如海都存了近百万两,这次入关又抢到一百多万两,加上一年一百五十万的收入,正好够用。

然后他一年一百多万石粮的税收,大概要用到六十万,还能余四五十万。

这样杜如海估计,到年未,手上会有二十万银,四十万粮左右。

还算没有破产。

当然,明年这个时候,他们估计能好好赚一大笔,收入再次上升。

明年蓟镇,天津,临清加济南府、青州府的囤田加起来,绝对超过两百万亩。

又能收一大笔田税。

这时丁毅提到了青州。

因为青州府现在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他东边的登莱都被丁毅占了,西边的济南府也被丁毅占了,青州府夹在两府中间,当年王卫忠曾是青州总兵,所以那边也有丁毅的人。

“今年到明年的目标。”丁毅这时道:“组建40营,41营,驻青州,把青州也占了,同样是囤田收税。”

丁毅要在青州驻守六千兵马两个营。

青州与兖州相邻,正好用来防备刘泽清。

青州练兵和其他州还不同,丁毅用新方法,也是大明常用的法子。

募兵制,在青州府百姓中募兵。

因为他的囤兵这两年大量被用,到处加派吏员,加派兵员,蓟镇,天津,临清,济南,登莱各地,都是用囤兵去当吏员和兵员。

所以现在他手上囤兵也不多,还要保持囤田。

而且青州兵在历史上曾经很有名的。

他让周有根配合路超处理好胶州的事后,包括在胶州募兵两千,成立新营,然后立马回青州,在青州募兵,练兵。

募兵之前还是老套路,先在当地征农税和商税,然后家里有兵的免税一成,这样来促进百姓报名参军。

等募兵成功后,周有根的34营还是回莱阳驻守,由周的副手徐洪海带。

周有根则驻守青州,领40营,41营由丁毅亲兵小队长谭起龙领。

两人一个驻青州,一个驻莒州,同时要求陈阳明年骑兵要到五千,守安丘县。

他们三人将保持对兖州的压力。

明年这个时候,按丁毅的所有要求,完成目标的话。

大明境内,蓟镇要有徐敷奏一万五千兵马,天津有沈世魁八千,临清王卫忠八千,济南是张其栋五千,青州周有根三千,莒州谭起龙三千,胶州刘国营三千。

加上原有的杨端三千人守莱州,陈洪国三千守昌邑,朱胜领三千人守文登,徐洪海三千人守莱阳,严雄三千人守登州,方多台的三千人守平度,陈阳五千骑兵在安丘。

大明全境,明年丁毅的兵马将达到可怕的七万人。

这下兵力要求是直接翻了近两番,也是丁毅十年以来征兵最多的一次。

之所以这么大幅度的增兵,除了丁毅为即将席卷天下做准备,更因为丁毅可控人口已经几乎包括山东全省,加天津,加蓟镇,地盘内的总人口应该有一千万左右上。

明朝开国之初山东人口是五六百万,到崇祯元年山东全省人口据说在两千万左右,明末这二十年天灾兵祸不断,加上大明还曾往京师附近移民一百万,估计现在一千五百万还是有的。

原历史到清初时,山东全省只有一千万。

现在丁毅在山东经营的不错,又大量引流移民,所以虽然山东还有东昌和兖州两个府不在他手上,但其余地方加起来一千万人口差不多有的。

不过你还别说,东昌府和兖州府人口还是山东最多的两个府,现在都不在丁毅手上。

丁毅现在开始尝试募兵,就是要在治下形成后世系统的征兵方法。

将来就是全国到一定年纪后,除了大学生,都要当兵,三年后退役,形成良性循环,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兵源。

当兵之后,家里免税三年,这是个极大激励大伙当兵的条件。

今年一下子增这么多兵,还有一个原因是丁毅担任登莱总兵,收编了全登莱的营兵、卫所兵,加上徐敷奏,王卫忠到外面移镇,都有兵员来方,正好借这机会,吞并了大明的兵马为自己所用。

兵多了,开支就多,明年丁毅在山东的投入肯定也是巨大。

但明年济南府,蓟镇等地的粮田囤起来,田税商税收起来,同样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他私下还和杜如海算过,只要没有特别重大的天灾,有一定收成,肯定养的起这么多兵马的。

丁毅开完这次会议后,没多久就要进入崇祯十三年。

各方人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

丁毅专心在各地练兵,囤田,修建水利,打造兵甲,训练水师,造船。

而大明朝中也变化莫测,先是让杨嗣昌督师,但兵饷不继,,很快有人上章劾中枢不任。

接着傅宗龙也劾嗣昌徒耗敝国家,帝却怒宗龙。后以戎视封疆下吏罪,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宗龙狱。

傅宗龙下台后,陈新甲于崇祯十三年接替了兵部尚书。

农民军那边,同样是崇祯十二年十二月,杞县举人李信投奔李自成。

李信说:欲成大事,必收民心。他为李自成拟定军令三十六条,又编“杀一人如杀我父,银一人如银我母”、“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还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使李自成的军队军纪肃然,迅速发展壮大。

李信在投奔李自成后,改名为李岩。

没多久,李岩又为李自成推荐宋献策,连牛金星也说听过他的大名,李自成更是如虎添翼。

宋献策善卜,上谶给李自成,上书“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喜。

此时,李自成的文武大将基本凑齐,开始进入疯狂发育期。

与此同时,进入崇祯十三年后,皇太极那边也在蠢蠢欲动。

自从当年北沟一战大败后,满清在辽东止步于盖州,彻底被丁毅挡在北沟城北。

接着他们先是占领朝鲜义州,又被丁毅大败,最后攻打朝鲜,还是大败,然后前年入关又败。

连续数次惨败在丁毅手上,丁毅的兵马,可以从满清的南面,东面两个方向对他们发动进攻。

加上国内工匠损失惨重,皇太极深深感觉到了大清国的危机。

他终于决定了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松锦之战”战略,准备为大清打出往西发展的空间。

第316章 皇太极满血复活第77章 绝色第361章 大明朝很小的第607章 你要多谢丁大人第729章 吃相不要太难看第772章 稳步替换第860章 老子海王,儿窝囊第835章 土著都是傻子第807章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第1005章 可以打友谊赛第946章 被逼上贼船第799章 建奴完蛋了第860章 老子海王,儿窝囊第313章 清除豪强第875章 还想再活五百年第48章 年不负第916章 提升社会地位第590章 不管他们有没有这么干第635章 就用大炮教训明人第636章 愿血染大地第985章 赚钱小能手第628章 必死无疑第156章 血战南关口(下)第833章 黄金般的香料第380章 速战速决第46章 必是心腹大患第397章 一本正经不讲理第39章 铜墙铁壁(6)第970章 移动通讯第99章 炭火炼钢第782章 不缺钱,很缺粮第956章 反着听第865章 攻占东南亚第962章 吞自己家的钱?第339章 决战樱花之国(13)第233章 走错了第765章 削夺兵权第794章 这仗没法打第903章 绝世神书第82章 洗脑第785章 不愿回去第584章 文明与野蛮的差距第780章 白银破100000000第723章 放长线,钓大鱼第679章 五十六倍的惊天利润第551章 巨额赏金第567章 第一个总代理第860章 老子海王,儿窝囊第269章 金州绞肉机(4)第196章 上校皮鲁特第561章 用间之道第109章 囤木第559章 以后有的是机会第490章 舰队也没了第967章 会客之道第612章 越建越大第638章 这群疯子第685章 抛石机显威第606章 大败番军第987章 载入史诗第119章 全家当斩第429章 入不敷出了第512章 猛将鳌拜第313章 清除豪强第696章 血战松锦第492章 税收四成第893章 单挑第720章 造反的大罪第994章 还要看功夫第840章 纵掠三天第344章 一夫当关第493章 我要产量要翻倍第743章 落井下石的丁毅第772章 稳步替换第189章 将来,他会是我们的大敌第648章 吃相太难看第296章 祖宽要马第695章 徐的兵马真是强第404章 做死第782章 不缺钱,很缺粮第532章 比火炮还可怕第796章 灭国之战第643章 来,叔叔抱抱第896章 创业开始第919章 杜小姐你说话诚实点好吗第41章 毫无武德第997章 再次晋升第407章 全要了第235章 我就是看不惯那些当官的仗势欺人第488章 普特斯曼的交易第451章 还没开始就结束第424章 有种你们出来打第722章 八大皇商第621章 断粮七天第278章 再攻南关口第80章 初俱雏形第365章 鸡蛋案第279章 没有坑?第839章 京都之战第498章 毁书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