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就在朱祁镇惦记汪岳的时候。

汪岳也忙的脚不点地。

他并没有在佛山铁厂之中多投钱,不过是投了五千两意思意思。这一分银子更多是与这位驸马结个善缘而已。

至于赚钱,汪岳从来没有想过。

不过,佛山铁厂能不能赚钱,汪岳并不知道,但是而今,汪岳已经赚到钱了。

无他,这几十万两白银却是要运到佛山花销的。

虽然这些大商人都是富豪出身,但是却也不可能直接将钱运到广东,甚至聚集在京师都有一些困难。

电视剧里面,一砸砸出几十万两银票,根本是一个笑话。

因为很少有金融机构能承接这么大额的白银流动。

所以,这就注定了,这一些银子都要分批从各地流向佛山。

这就有了汪岳的用武之地了。

他从中看到了极大的商机。

汪岳的主营业务,就是银铺。就是更换银两,异地存取,并开始小量典当放贷等等。他的网点说多也不多,也不过是在江南,浙江,江西,南直隶一带,然后沿着运河一带到北京。

汪岳之所以能的发展壮大,在无数银铺典当行之中脱颖而出,却是因为汪岳会做人,能做人,为人八面玲珑,在徽商之中关系特别好。

徽商,因为徽州山多地少,所以徽州人都有出外经商的习惯。多到了什么程度,有一句话说,无徽不成市。

可见徽商之兴旺。

当然了,徽商之中有大商人,如汪岳,但也有小商人。在外地开一个铺面惨淡经营。

甚至每一代徽地出外的男丁,十个人之中,就有两三个客死异乡。

徽商人在外也就抱团经营,互相帮助。甚至这种习惯在而今的温州商人身上还有相当的基因流传。

汪岳少时读书不成,用夫人的嫁妆出来经商。

刚刚开始并没有赚多少钱,但是他,热心帮助乡人。每次回家与出来,都带了不少家人书信,甚至要跑好多地方,为这些人送信。

这也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很多时候都纯帮忙的。

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了其中利益。

当他被人很多人相信之中,就有人托他将银子送回家中。

于是,汪岳开得第一家,异地存取的钱庄,就是与老家的。

他从之中发现了商机,更是热心于联络同乡,以至于家乡人都之汪大官人。与在外面遇见了什么难处,比如做生意赔了,比如遇见强盗了。

等等,只需能找到了汪记门下,凭借一口乡音,总是能得到帮助。

如此一来,汪岳的产业就依附着徽商的网络,迅速扩大,甚至成为徽商之中话事人。很多内部纠纷到找到了汪岳门前。请汪岳调解。

汪岳在徽商圈子里面的地位,更让汪岳的产业更加兴旺。毕竟金融业资金要求很大,很多异地存取。根本不可能让人远途运送大量金银。

其中风险太大,要知道大明走远途遇见土匪几率可不小,一旦风声传出去,就等着过五关,斩六将吧。

所以很多时候,异地存取,都是在当地调款的。

以汪岳的人脉,有短缺的时候,都能很轻松的从当地徽商之中调集一笔款子。

这才是汪岳生意越来越大的原因。

当然了,汪岳也对徽商放款。但是而今对外放款还不是太多的。最大的担心是不知根知底,放出的款子根本收不回来。

汪岳有几分成也徽商,败也徽商的感觉。

他因徽商而起,几十年之内,成为天下富豪。但他的生意更多在徽商圈子里面打赚,外人的生意也有但也不多。

而此刻,这一次对汪岳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几乎大明各地的大商人都在这里,如果他们都能通过汪家渠道划拨银两,也就是汪岳的渠道遍及了大明各大商帮。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如此一来,汪家钱铺成为天下第一的钱铺,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汪岳在为这个目的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底细,一条条的摆在了朱祁镇的面前。

毕竟汪岳而今是在北京。

如果在别的地方,朱祁镇未必能够掌控的如此清楚,但是整个天下只有北京城内,只要朱祁镇想知道,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他的。

朱祁镇看着汪岳的内容,大感兴趣。

大明经济最大的问题,一个钱,一个粮。

甚至很多偏僻的地方,粮食还承担一点的货币性质。

别的事情,朱祁镇都可以放一放,但是在这样东西上面,却是绝对不能放手的。

所以,户部侍郎杨鼎而今已经初步提交了一分方案。主体内容,就是在这半年之间,视察天下粮仓的结果。

这个结果并不容乐观。

在太祖皇帝时期,大放异彩。一般来说一个县都有一座或者两座,储存一两万石粮食预备仓,全部都荒废了。

最严重,连仓库都变成废墟了。即便还有保留的,预备仓库存保存不当,很多粮食腐朽,再有就是账面不符。

可以这样说,除却北京仓,通州仓,再加上天津仓,总共两千万石粮食的仓储或许没有问题。

毕竟朝廷对这些仓库当成命脉,一年之内,有不知道多少次御史核查。

再加上这些之前都是杨鼎管着。想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杨鼎向朝廷的提议,就是将仓储的级别提升,在水陆要冲之地,重现修建仓库,辐射各地。

总体上,他提出了临清仓,淮安仓,扬州仓,南京仓,九江仓,武汉仓,成都仓,广东仓。桂林仓,等十几个仓库。

这也是对大明原来的赋税体系的整顿。

之前大明纳粮可不是要百姓缴纳到县里就完事了,恰恰相反,要粮长运输粮食到很远很远的仓库之中。

一般来说,是富户运运,贫家近运。

这是出于太祖皇帝天才的办法。一种去中心化的运营。

因为粮食运输成本太高了。

太祖皇帝觉得,将粮食运输到京师,然后朝廷再下拨下去,是一种极端浪费的事情。于是乎,太祖皇帝细分赋税项目,采取就近原则,让各地缴纳的赋税,直接运输到所需要的地方。

这种形式在宋代就有。

不过,当时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因为南宋的时候,前方打仗,家要后面的府县移支,不用将地方的赋税运输到京师了,而是直接运到前线。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很多政治原则。

比如,如果当地有驻军,也不能让军粮就地支取,如此朝廷就不能对军队制衡了。等等原则之下。

太祖皇帝就设计出一张复杂的赋税转移路线。

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大明赋税二千三百多万石,但是到北京的不过四百万石上下,其余的赋税都在这一张大网之中运行着。

调整这一张大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近百年下来,这一张大网与当初的情况早就不大一样了。

举一个例子。

在南京附近的县,有要求运送到京卫的仓库。但是太宗皇帝迁都,京卫大部分都迁到北京了,于是这些人本来是家门口运粮食就行了,一下子多了近千里的路线。

于是百姓所要付出的运费,要超过了他们本身要运送的粮食。这负担立即翻了好几翻。简直让人苦不堪言。

而这样的事情,在最近时常发生。

朱祁镇这几年大刀阔斧,卫所迁徙改制,府县的划分,南直隶一分为二,等等动作,早就让这一张运送网络已经不堪重负了。

不过,大明内阁也不是白痴,自然要加以修补。

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十章 蹇公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