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

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

同样面对这个问题的,就是罗伦。

因为罗伦而今在泉州南安县。

而南安县的情况与宁化县是截然不同的。

罗伦根本不用做什么,只是放出了将田亩赋税劳役一切折银的消息,南安县是作为试点之一,就有不知道多少人踏上门来。

就行有身份的人,来探口风的。

罗伦查看当地情况,更是大部分百姓都不安于农事,出海经商已经是很早正常的事情了。

南安县距离泉州不过十五里,又有水路相通。可以说是咫尺之间。而福建之地,人多地少,早就不是传闻了。

泉州这一片平原照旧人烟稠密之极,很多人想从土里刨食,也没有土地可言,但是奔波在海上的水手,商人,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南安人。

而且南安县也有大商人,而且数量不少。

在福建商人的地位,虽然比不上同安商人,他听闻同安商人在福建商人圈子里面更是势力雄厚,一个小县之中,几乎过半男丁都在外经商。

如果能用银子还缴纳赋税,免除劳役,这种府县大多都是愿意的。

而且一条鞭法潜在的好处,还有就是放宽百姓对土地的依附。之前大明朝廷对百姓迁徙控制很严苛的。

动则都要路引。

因为很多劳役都需要人,如果人都跑光了,县里就要抓瞎。

而今一条鞭法之后,这种依附大大减轻,没有利益的事情,大明最基层的府县,是懒得浪费精力的。

罗伦什么也没有做,行一条鞭法的障碍都被扫清了。

且不说一条鞭法利于贫民,即便是富户也愿意,毕竟当地大户多半是涉足海上。比起海上贸易的利益,土地上一点点的利益不算什么。

百姓盼此法,几乎是大旱而望云霓。

如此一来,就省了他们很多麻烦。

至于粮商压价,不看看着里是什么地方,是泉州啊,海运发达之极,你真要抬价,我从后交趾省运两船粮食很难吗?至于银子,跑海贸的人也是用银子结算的。还怕没有银子?

这也是刘定之应手。

朝廷中的人将李东阳安置在宁化,其中心思刘定之岂能看不出来,他反手应了一手,看罗伦怎么办?

是顺势而为之,还是故意唱反调?

如果故意将事情做坏,自然要好好处置。但是顺势为之,岂不是说明最顽固的人都赞同一条鞭法了。

在朝廷争斗之中,刘定之就占了先手。

罗伦此刻也陷入如李东阳一般的矛盾之中。

他其实很想发掘出一条鞭法在地方推行的种种问题。

这一条鞭法没有问题吗?

有的,毕竟这一条鞭法不是从下到上总结出来的,而是在最高层之中决策,然后推行下来的。

在细节上,难以尽善尽美。

但是这都是小毛病。

罗伦顺手就处置了。

在大方向之上,一条鞭法在这种交通发达,贸易活跃的地方推行,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恰如其分。

罗伦卖力推行一条鞭法,想想就知道,他在政治上的前途是没有了。

无他,在政治上,容不下一个反复的人。

但是他硬要从鸡蛋之中挑骨头,却也不是不能。只是他内心不安。

大明而今的政治-斗争,还没有上升到党争的地步。而大明官僚的道德水准,还没有堕落到只看利益的地步。

特别是这些刚刚进入官场没有几年的人。

心中尚有一股为官为民之心。

“罢罢罢。”罗伦叹息一声,下令在正统三十三年夏税,以一条鞭法征收赋税。

于是安南百姓大悦。甚至附近几个县的百姓,都纷纷向各自县令反应,想如同安南百姓一般无二。

于是,福建沿海各地上奏请行一条鞭法的奏疏,与雪花一般飘来。

百姓积极配合,罗伦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罗伦心思也不在官场之上,几乎一般的时间都在读圣贤书,与吴与弼,陈献章等人通信。似乎准备在这一任县令之后,就辞官回家了。

毕竟他觉得,他在官场之上,已经毫无前途可言了。

于是,在正统三十三年夏税的时候,关于一条鞭法的议论,再次在朝廷之中掀起。

如之前,仅仅是朝廷内部的商讨不同,而今却是各地府县都参与其中。

毕竟之前安置的十几个县令,遍布了大明大多省。

朝廷下发的圣旨,也是明发的,各级官员都看着明明白白的。

所以,各地省份都以自己的情况为出发点,议论一条鞭法利弊。

其中近乎旗帜鲜明的分为两派,支持的与反对的。

几乎沿海省份,长江沿岸,运河沿线,江南各地,与北京附近的府县都支持。但是内陆省份,山沟里面的府县,全部清一色的反对。

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对立。

在夏税征收前后,也就是五月前后,成为朝廷议论的重点。

朱祁镇再次召集内阁会议,他令两侧靠墙的地方,摆上了两道几案,整整齐齐有十几米长,而上面没有一处空档。

都密密麻麻的放满了奏折。

朱祁镇甚至没有看完,也令内阁焦头烂额。

都是下面府县的激烈反馈。

朱祁镇说道:“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刘定之说道:“陛下,此事之前已经议定,待各地试点成败之后,再做讨论,国家大事,宁缓勿急,特别是这种牵连天下民生的事情,不论下面怎么说,总是要缓一缓的。”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首辅所言不错。”

其实朱祁镇对而今的情况还是很满意的。

因为一条法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数量在同时扩大。

反对者,以祖制,不合地方民情,等等,各种理由反对,没有什么心意,而支持者也同样多了起来。

这也反应了大明的现状。

以大明之大,很多地方,与江南京城,这些地方百姓收入。相当高。虽然不能与后世相比,但是总体上来说,与宋朝全盛的时候相差并不大了。

很多市井气象,都显露出来。

但是更有很多地方,还是过着数百年前,艰难困苦的生活,甚至稍稍有一点天灾,就是坚持不下的生活。

这也是现实。

还有更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

这个多层次的现实,也让各级地方官对同样的事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这已经很好了。

朱祁镇其实此刻也在反省这一点。

一条鞭法到底适合不适合全国推行?

银荒的问题,粮食储备的问题,役法的问题,胥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一条鞭法纠缠在一起。

一刀切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是朱祁镇心中虽然有这个想法,却决计不会先说出口的。因为他只要透漏出一丝风声,那些反对的人就会得寸进尺。

进二退一的手法,朱祁镇太熟悉了。自然知道该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不过,”朱祁镇说道:“这些奏折之中,宁化县知县李东阳的奏疏特别有意思,朕不知道诸位先生看过没有。”

朱祁镇一示意,怀恩立即指示小太监,将手中一叠奏折抄本一一个递给各个内阁大臣手中。

这些内阁大臣有得已经看过李东阳的奏疏,有的没有看过李东阳的奏疏。

但是不管看过没有看过,而今皇帝让人看。自然都会细细的再看一遍。一边思索李东阳的想法。

刘定之自然是看过的,看着皇帝如此郑重的应对李东阳的奏疏,他心中暗暗欢喜,就知道宁化县这个困境是困不住李东阳的。李东阳非但能完美的解决,今后更是要简在帝心了。

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章 父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