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

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

李东阳的奏疏里面说了什么事情?

他说了一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县级财政。

也就是大明赋税之中留存的部分。

总体上留存的部分,是要支付官员俸禄,还有支付当地学子的秉食的。

而今明代的县级财政从开国到后来,是处于一个越来越衰弱的情况下的。

而预备仓就是一个标志。

洪武年间,几乎各县都有预备仓,因府县大小,分别储存几万石,到几千石不等的粮食。而到了明中期,几乎全部荒废了。

到了明末朝廷的地方财力根本不足以维持地方的开支。

水利,道路,赈灾等开支,都不足以维持,地方官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去求富户出钱。

而今虽然还没有这个地步。

但是已经有苗头了。

总体上,都是朝廷对地方财政看得太紧了。

一般来说,地方上各项开支,都是有成例的。比如说,一个县之中,在洪武年间,维护水利花费,取一个平均数,就是这个县留存之中,在水利上的经费。

这当洪武年间,或者在洪武年间不远的情况之下,还算可以。

但是在几十年之后的现代,已经是一纸空文了。

而且赋税也不是都能征收上去的。

就好像整个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免去了江南数千万石的钱粮,而在各地也多多少少都有减免钱粮的事情发生。

而有一个惯例,就是减免赋税,一般只减免留存,不减免起运。

也就是说,比如宁化县有些困难户,或天灾,或人祸,实在是征收不上赋税,县令就上奏请求减免。

朝廷批复是,减免可以。但是该交上京的钱粮是一分不能少,减免的钱粮要从留存的那一部分之中扣除。

这其实也有一些道理的。

如果不这样做,下面的官员只会变本加厉的拿朝廷的钱粮做自己的人情。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几乎每年的赋税都是沾血的。

不竭力督促,谁也收不上税。

但是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底层几乎没有独立的财政权。

县太爷看似威风凛凛,其实想做什么事情都不行,毕竟县里面没有钱,想做一些事情,就要向当地富户讨人情。

自然只能劝劝学了。断断案,催促一下钱粮,其他的事情什么都做不了。

至于真有什么大灾大乱,更是连安堵百姓都做不到。

李东阳的奏疏之中,前半段是说弊端,在后半部分,就是再说解决办法了。

李东阳并没有说要朝廷多给出留存的比例,想想就知道,除非脑门子被驴踢了,否则不用朱祁镇否决,户部,内阁都不会同意的。

毕竟儒家思想之中,有浓厚的大一统思想,只有加强中枢权力,财力的,绝对没有减少的。

所以李东阳在解决办法之中,压根没有说这方面的事情。

他却提出一个理清地方财政的办法。

他提出了易知单。

这个易知单,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就是朝廷征收赋税的时候,留给百姓的单据。

为了防止胥吏舞弊,欺压百姓。收上的赋税清单,都要一式两分,让百姓持有一分,办事的胥吏持一分。

看起来很简单。

毕竟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各种票据。到政府办事更是这个票据,那个票据的,不知道有多少,甚至烦恼极了。

但是而今这样做,却能极大防止胥吏上下其手。

另外一部分,就是朝廷赋税征收,全部贴在县衙外面,令百姓周知。

这其中就有几分政务公开的意图。

单单是这样,不过是减轻了胥吏欺瞒百姓的程度,想要改善县级财政还差了许多。

之后,就是李东阳将留存部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常支,这一般都是固定开支,比如官员的俸禄等等,另一部分就是不常支。

这个也有两部分,一部分乃是奏销。向上面报账之后,可以直接从起运赋税之中留下来,另一方面就是结余了。

因为大明赋税都是定额,结余的可能并不大,也不会太多的。

说实话,李东阳对县级财政的梳理,并不算多高明,但是他做的最惊艳的事情,就是大量的引入表格。

甚至他在奏疏之中,还有好几分表格的样本,比如给百姓看的,易知单样本,还有朝廷要帖出的每年赋税征收额度,具体到每一个人。还有县衙之中各种表格样本。

并以宁化县为例。

李东阳就从混乱的财政之中,赞出几百石粮食有数十贯铜钱。

除此之外,李东阳还特别提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去浮民。

或者说是去流民。

李东阳所在的宁化县,乃是山沟里面的一个小县,但是人口却不少,所以宁化县有一个特产,就是土匪。

这些土匪大多都是吃不上饭的百姓,只能想办法铤而走险,只求一时温饱。

所以,李东阳提出请朝廷从宁化迁徙这种没有产业,混迹在生死线上的百姓,迁徙到夷州去。

甚至请朝廷,在福建,江西等地都实行这个办法。

虽然听起来很不人道。

穷人连死在家乡的权力都没有了。但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福建与江西人口太多,土地兼并的状态,仅次于南北两京。

而土匪这种特产,更是数不胜数。

连大名鼎鼎的王阳明都在江西剿匪,甚至宁王造反的主力军,就是宁王招抚的土匪,居然有数万大军。

在朱祁镇登基之前,江西就有人起事,一度聚集到三万人上下。而在朱祁镇又有叶留宗转战江西,福建。

这都是根结所在。

刘定之为什么对李东阳满意。

就是李东阳并没有硬在宁化县推行一条鞭法。宁化县不大适合一条鞭法,这个事情,虽然大部分朝臣未必肯定,但是都有所预料的。

特别是内阁之中大臣,大多都是人精,都是有地方行政经验,一条鞭法一提出,很多人都有所预料了。

如果李东阳真要推进,并为一条鞭法叫好。

李东阳不但不会有事,而且会被朝廷迁升,毕竟而今皇帝正想推进一条鞭法的时候,决计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变法泼冷水。

但是并不意味李东阳就没有事情了。

就祈祷李东阳在宁化的事情,不要被人抓住把柄,只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不定将来就被人翻出来的。

要知道做官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

有了污点,哪怕是藏着,也会因为地位越来越高,而藏不住的。

而今李东阳做的就很好。

一方面,李东阳虽然没有直接说,他支持或者反对一条鞭法。但是他从奏折之中,所表露出来的变法的态度,是一般无二的。

谁也不会将李东阳归为反对变法一派。

这个态度先摆出来了。

而李东阳提出的种种措施。好像是对地方上一些弊端进行改易。一片爱民之心。与陛下的一向政治主张相合。

而且如果细细思量却发现。

其实暗藏玄机。

大明基层的情况,真的没有人不知道吗?

不是,知道了不能解决,又有什么用,一片混乱的基层,其实也是胥吏政治生态之一。不将情况弄乱了,这些胥吏怎么能上下其手,中饱私囊。

而今这一套办法,虽然不出奇,但也完善。只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吏员,这个办法行得通吗?

自然是不能的。

所以,这一件事情就此绕过来了。其实还是回到了皇帝陛下所提出的胥吏改制上面。甚至可以说是暗地里拍皇帝的马屁。胥吏不改制,百姓就不得安枕。

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二章 大武学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十四章 遗诏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二十九章 石璟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