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

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

朱祁镇听了张忠如此说,说道:“愿闻其详。”

张忠说道:“陛下襄王金册一事,太皇太后还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的。”

朱祁镇恍然如梦。

襄王金册一事,似乎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时间长了,朱祁镇也将这一件事情放下来了。毕竟数年下来,朱祁镇的地位已经非常的稳固了,襄王已经没有机会了。

朱祁镇正准备说,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他忽然一动,他从来没有从太皇太后的角度看这样一个问题。

对太皇太后来说,朱祁镇是长孙,襄王是幼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那个都不愿意伤害。

这其实也是太皇太后否定了襄王摄政的原因所在。

同样太皇太后也不想襄王将来没有什么好下场。

太皇太后将朱祁镇养大,人与人相处,日久见人心。即便是再精明的骗子,也很难骗过身边的人。

所以,朱祁镇的心思太皇太后知道的。

正因为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镇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她会不会担心襄王处境。

特别是她的身体渐渐虚弱的时候。她对朱祁镇的限制也越来越少,牵制也越来越弱了。一旦她大限到了。她会不会担心,朱祁镇对襄王不利。

特别是襄王与朱祁镇之间的间隙,还是她亲手造成的。

张忠见朱祁镇似乎明白这一点了,咳嗽两声说道:“父母之爱子,为之计长远。太皇太后年岁已高,对子孙长久之事,最为在意。”

“只要陛下对太皇太后明说,襄王去麓川,从此永镇天南,抵抗缅甸,如果襄王有能力,夺取缅甸基业。从此为一国之主未必不成。”

“虽然苦了一些,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却未必不是建功立业之地。”

“陛下也知道襄王乃是宗室贤王,而今不过三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真的想做一个富贵闲人吗?”

“此事正可按太皇太后之心,为大明万世开先例。”

朱祁镇也明白。

或许大明藩王之中,有不少混吃等死的人。但是周王一系,蜀王一系,与而今的襄王,都不是这样的人。

特别是襄王。

襄王是接触过权力的,在仁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当时宣宗皇帝在南京。所以,就以襄王监国。

而且这样的监国不是一次两次。

凡是宣德年间,凡是宣宗出巡,都是太后与襄王监国。

在襄王之国之后,这种情况才结束。

朱祁镇才不相信,他这位王叔,乃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

因为皇室,不管那一朝皇室,都是天然培养权力动物的。特别是接触过权力的。否则襄王一心一意维持一个贤王的名声做什么?

还不是心中还有一丝期望?

历史上他这位王叔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分别是仁宗登基,宣宗不在身边。再有就是宣宗驾崩之事,太皇太后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今也只能她姑妄说之,朱祁镇姑且听之了。再有一次,就是土木堡之变,群臣想要国立长君,也推举过襄王。

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每一次都有他。很值得玩味。

朱祁镇一审视这位王叔,心中无数怀疑都涌现出来了。

知子莫若母,朱祁镇觉得太皇太后岂能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吗?那么他如果真的这样做,能不能安太皇太后之心。

朱祁镇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还是叹息一声,说道:“此事暂且放下。你且回去休息吧。”

主意是好,但是朱祁镇不先说服太皇太后是不可能办的。

但是能不能说服太皇太后,朱祁镇心中也没底。

眼前却是先打赢麓川之战,如何安置麓川战后事宜,却是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朱祁镇也要做些准备。

朱祁镇派人送走张忠之后,立即将王振找过来。问道:“襄王在宫中有眼线吗?”

王振说道:“有。多在慈宁宫中。”

朱祁镇在宫中很多事情都瞒不过太皇太后,在慈宁宫之中,更是如此。说道:“避开慈宁宫,你将这一封奏疏,抄录一分,送给襄王。”

王振听了心中顿时明白,说道:“皇爷高明。”

朱祁镇说道:“少拍马屁,去做事。”

朱祁镇对他自己的灵机一动,还是相当满意的。

朱祁镇本想自己如何,去说服太皇太后,但是心中一动,与其说服太皇太后,不如说服襄王。

而且对太皇太后,朱祁镇是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好言相劝。但是对襄王却有很多办法了。

虽然内阁之中,在宫中都有眼线。襄王之前也是住在皇宫之中,在宫中有关系,也很是正常。

但是这一件事情,也是可大可小的。

小的说,不过是儿子关心母亲。

大的说,就是窥视大内,图谋不轨。

朱祁镇自然有渠道将这一封奏疏送给襄王,但是通过这个渠道,本身就是对襄王的敲打。

只要襄王不是蠢货,自然知道,朱祁镇想要他做什么?

皇帝既然想让你做这一件事情,如果不做会有什么下场?特别是在太皇太后渐渐不管事的时候。

何去何从,襄王是懂。

到时候,由襄王上书劝说太皇太后。他在一边敲敲边鼓,岂不是大妙。

不过,在此之前,朱祁镇也要先给太皇太后打一个预防针。见天色已晚,就将这事情放下了,等明日大朝会之后,再去细细与太皇太后商议。

而此刻,不仅仅朱祁镇在准备明日的会议。连杨荣也在准备这一件事情。

几盏油灯,将书房照亮。

杨荣坐在太师椅上,轻轻的敲着扶手,说道:“孟瑛,万万没有想到是他?”

王骥说道:“是啊,下官也没有想到,却是保定侯。”

王骥心中轻轻一叹,却觉得棘手之极。

保定侯孟瑛,与平西伯蒋贵虽然都是勋贵,但是资历却是不一样的,保定侯孟瑛是苗根正红的靖难勋贵。父亲孟善,被追封滕国公,战功赫赫。可谓苗根正红,是从永乐年间就身居高位的。

而永乐年间是什么生态?

武将高于文官,同品级的文官见武将都要行礼,甚至有文官没有行礼,却被武官打了一顿的情况。

虽然而今保定侯孟瑛沉寂多年,谁知道他的脾气是不是还如之前一般。

但是平西伯却不一样了。

蒋贵大器晚成,而今虽然爵位在保定侯之下,但是年纪却在保定侯之上。再加上蒋贵在西北之战中,就是王骥的麾下。

王骥能压得住他。

但是王骥却不敢说,他能压的住孟瑛。

杨荣一件王骥的样子,就知道王骥再想什么?说道:“你放心吧,是宣德年间十年磨砺,早将孟瑛的性子磨掉了不少。你此去,不可将他当成蒋贵之流,将作战之事,都交给他来办。你只需负责后勤,与云南卫所清理。”

“陛下有些话,说得不错,朝廷大举用兵,大败麓川,是决计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长治久安,才是你我所想。”

王骥说道:“只是南方卫所都成什么样子了?根本不能用了。难不成用西南土司兵?即便有名臣良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王骥说的不错。

在明朝后期,广西狼兵,四川白杆兵,这些土司兵都是赫赫有名的。但是而今虽然卫所衰败不少。但是整体上来说,都看不起各土司兵马的素质。

杨荣想了想说道:“南方也并非没有兵可用的。广西,松潘等地,前几年就打过仗,细细挑选一下总是有的。反而云南暂时也不会有事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