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

第一百一十七章西南定策二

时间会让很多秘密都不是秘密。

宫中的一些事情,当时或许能严格保密,但是而今几年过去了,早就传出来的,比如朱祁镇想要北伐瓦刺,被太皇太后狠狠的责罚一顿。

这一件事情。

杨士奇观察朱祁镇,虽然朱祁镇心机深沉了不少,但是心意决计是没有改变的。

杨士奇根本不愿意与朱祁镇硬顶。而且而今也有这样的需要,需要向天下证明一下,我大明铁骑依然如从前一般。

权衡之下,他自然知道该怎么说了。

此言一出,朱祁镇还没有怎么说话。

立即有人出列说道:“杨首辅,这就不对了。”出列的却是王直。

很多人以为内阁与六部尚书是上下级关系,其实双方的关系,就好像是跷跷板一般,谁有能力,谁占据的权力就大一些。

根据大明祖制。

文官最高的就是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在品级之上,并不能压过六部尚书。而六部之中的吏部,更是有天官之称。

强势的吏部尚书让内阁下不了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一个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绝对有人觉得的对,觉得不对的,故而没有反对朱祁镇才奇怪的。

于是朱祁镇就一边静候,听杨士奇与王直两人唇枪舌战。

不过,总体来说,杨士奇的战斗力不是王直能比的。

而且杨士奇不是一个人,首先勋贵那边清一色的支持杨士奇。文臣之中,杨荣王骥等人也都支撑杨士奇。

可以说,内阁之中的意见基本统一。

一旦内阁的意见统一,没有什么政策他们推行不下去的。

何文渊的奏折也被拿出来讨论。

但是当庭被杨荣驳斥的体无完肤。

连朱祁镇都能看出来的漏洞,杨荣岂能看不出来,杨荣辈分又高,年纪大,带着几分倚老卖老。说得太过犀利。

朱祁镇都替何文渊难过。

但是何文渊丝毫不在乎,牢牢抓紧一点,就是劳师动众。百姓才安分了几年,实在经不起折腾。

只是何文渊说的一点不错。

从安南撤军,其实也是在宣德后期,细细数来,也不过十年左右。

想要培养民间元气,十年是远远不够的。

朝中两派的观点,也就显露无疑了。

内阁从国防需求来看,不能不惩戒麓川,以为后来者效。但是何文渊久在地方,知道民间疾苦,他想要息事宁人,不要大动干戈。

让百姓安居乐业。

何文渊明知道,在这一次朝会之前,其实早就统一了意见,但是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在这样场合无法做到闭嘴。

否则,何文渊区区一个侍郎,与内阁大学士对垒,这本身就不对等,先天压他一头。不就是比何文渊官职高的人,不愿意出手吗?

已经成为定局的事情,有何不再争。

朱祁镇见说到这份上了,再争下去,就是意气之争了。他甚至知道,今日朝会之后,何文渊出外,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朱祁镇轻轻咳嗽一声。

朱祁镇一咳嗽,下面的大臣纷纷禁声。

朱祁镇说道:“刘尚书,国库可够十五万大军征麓川?”

刘中敷话不多,只是淡淡的说道:“够。”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就多从官库,少从民间征收吧。下面商议一下,派谁去征麓川。”

朱祁镇一锤定音。杨士奇连忙说道:“陛下英明,爱民之心,天下少有。”

何文渊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争了,也拱起手来行礼,只是头轻轻的低下,嘴角忍不住有一丝冷笑。

他为什么冷笑?

因为朱祁镇所说的可笑?

大兵出动,又怎么可能不征召民夫?真以为那些丘八大爷,都是军纪严明之辈?真以为那些将领,有百姓可以征,却让自己的人去运粮食?

陛下还是不知道,大明到底是怎么样的世界。

不过,此刻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了何文渊,只容何文渊站在角落之中,默默的看着自己脚上带补丁的官靴。

“陛下。”杨荣立即说道:“臣以为当以兵部尚书王骥督师,以保定侯孟瑛为平蛮将军,总兵官。”

“保定侯孟瑛乃是靖难名将,威名享誉海内。令他出征,定然大破麓川。”

群臣对王骥督师,都有心理准备,但是对孟瑛挂帅,却感到突然之极,随即想到,当时射柳陛下对孟家子弟的厚爱,心中顿时明白。

这孟瑛定然是陛下的人。

站在角落之中的孟瑛,听到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仁宗登基以来,他孟家一直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

他已经绝了重新上战场的想法。

却不想今日又有领兵的机会。

要知道保定侯一脉之前在朝班上的站位,一直是在武勋之中前五名左右。但是而今却站角落之中。

以至于朱祁镇一眼看过去,居然没有看见孟瑛。朱祁镇说道:“保定侯。”

“臣在。”孟瑛越众而出,当庭拜倒,说道。

朱祁镇说道:“杨学士推荐你,你有信心平定麓川吗?”

孟瑛眉头一挑,人的性格都在少年时候养成的,而孟瑛少年成名,二十出头,就跟着父亲大破南军,当时意气风发此刻还在眉宇之间残留不少,他说道:“麓川不过土贼而已,唯有云南路途遥远,臣带大军去麓川,时间会长一点,但是期以一年,必破麓川,唯有没有把握的是,麓川一带山高林密,思氏父子想逃的话,臣不定有把握抓住。”

老将就是老将。

孟瑛这一句话听起来很是狂妄。

这还没有打的,就将破麓川的时间表制定好了。而且是加上赶路时间,大军到云南,非有几个月,半年不可。

也就是说。孟瑛只要到了云南,给他的时间只有几个月而已。

想想就觉得太托大的。

但是大殿之上,却没有觉得孟瑛不能做到。

朱祁镇说道:“好,既然保定侯有此雄心,就择日拜将出征。”

王骥听了心中很不舒服。

在大明前期,武将拜见出征,即便有文官随行,但是这文官也不过是武将的下属而已。

但是而今毕竟不是明前期了。

王骥已经在西北独挡一面打过一仗,王骥的军事能力也算差。

但是而今王骥督师,孟瑛挂印,谁主谁次。如果不理清楚,在战场之上却是很容易误事的。

军中只有一主,杨荣尤其明白这一点,说道:“陛下,此去征讨麓川,保定侯与王尚书,谁主谁次?”

朱祁镇想了之后,说道:“沐昂已经去了云南,却不知道云南情势如何?不如保定带本部人马先行去云南,王骥在后面整顿军需粮草。”

保定侯孟瑛一听了,立即明白,这一次出征,是以他为主,立即说道:“臣谢陛下。”

王骥虽然不满,但是也不敢说什么。

朱祁镇说道:“征讨麓川一事,就如此定下来了,正好今天来得这么齐,朕有些疑问,却是藏在心中很久了,今日正好向诸位先生请教。”

“臣等不敢。”杨士奇带头说道:“陛下请讲。臣等或许有一愚之得,能解陛下之惑。”

朱祁镇嘴角轻轻一勾。

正式做完了,私货就要加进去了。

朱祁镇说道:“麓川之乱以来,朕观洪武以来,几乎数年就有土司作乱,远的就不说了,宣德年间松潘之乱,而今的麓川之乱,远的追溯到了镇远侯镇守贵州以来,贵州大小战事,从来不少。”

“今日诛一麓川易?明日再起一麓川又当如何?难道再征一次?”

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序章 我, 朱祁镇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四十章 舆情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