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

第一百一十八章西南定策三

“难道没有一劳永逸之策吗?”朱祁镇说道。

朱祁镇这一问,将下面的人都难倒了。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在西南作战,都是亏本生意。即便大败麓川又如何?

麓川核心地域,就是以后世云南瑞丽为中心的一块,大概有几个县的地界而已。

如何真正算经济账,怎么算怎么亏本。

这一点谁都知道。

但是如果那么容易一劳永逸,不会有这么多人对西南望而却步了。

杨士奇说:“陛下英明,臣等愚钝,不知道有什么一劳永逸之策。”

朱祁镇有些失望。

不知道这失望是真的,还是装出来的。

“陛下,”保定侯此刻已经从激动之中回过神来了。“臣以为当废土司,郡县其地,方能一劳永逸。”

不管他想不想,要不要,他都确定了一件事情,从今天开始,满朝文武都将他将看做,皇帝的铁杆了。

作为铁杆就有铁杆的作用。

其实大家都是聪明人。

都明白,土司就好像是土皇帝一般。他们对大明朝廷的忠心不过尔尔。指望他们永远不弄出事来,根本不可能。

想要一劳永逸的平定西南土地,只有改土归流。

将土司该为流官。

大家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说。

因为太难了。

而今灭一土司,封一土司。这是最简单便捷的办法,如果改土归流的话,恐怕西南烽火不断了。

今日朝廷以改土归流为功,地方官都会争先改土归流,恐怕会击起比麓川之乱,更大的乱子。

“臣以为万万不可。”何文渊说道:“此策一出,恐怕西南乱世蜂起。”

Www▲ ttka n▲ c ○ 朱祁镇说道:“那当如何,就让西南十年二十年大乱一次吗?”

“这一次,瓦刺没有动作,如果他日,朝廷与鞑子战于北,他们乱于西南,朝廷两面用兵,就能支撑的住吗?”

“臣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王文说道:“陛下一纸圣旨下去,即便是忠于朝廷的土司,为了保全家业。也要反了。”

朱祁镇说道:“王先生,视朕如此愚昧之人?”

王文一听,立即跪倒请罪道:“臣不敢。”

朱祁镇说道:“现实请起,王大伴。”

王振立即下去将王文搀扶起来。

朱祁镇说道:“朝廷两京十三省,朕岂贪土司区区寸土?如果这些土司能够安心为朝廷之忠臣,朕自然赏赐有加的,但是他们既然有能力叛乱,就说明,山中也有能养活数万,数十万人的土地。”

“朕要这些土司知道,敢背叛大明,就要付出将祖宗基业断绝于今日的想法。从今往后,但凡有西南土司谋反者,都改土归流。”

“诸卿以为如何?”

杨士奇当先起身说道:“陛下圣明。只是麓川大战在即,此事不能传到西南,臣以为当平定麓川之后,再做计较不迟。”

杨士奇最擅长的又是这一计连消带打。

所谓伴君如伴虎。

杨士奇跟随了四位皇帝了,早就知道,皇帝这种动物,是万万不能与之硬抗的,只能以柔克刚。

杨士奇说的挺对的。

在西南局势如此的情况之下,如果在将改土归流的消息传到看来各地土司的耳朵之中。说不定传成什么样?

惹出乱子就不好办了。

但是朱祁镇依然举觉得杨士奇是想将这一件事情,从大的拖成小的,小的拖得让满朝文武都忘记了。

但是他偏偏找不出什么办法。还必须说道:“杨首辅,果然老成持重。此事就等平了麓川再论不迟。”

之后朱祁镇又问了一些,准备时间。

王骥认为,南方卫所军队需要整顿,果然今年冬天能够到达云南,就已经不错了。

朱祁镇听了之后,也不得不让自己习惯,这个时代的战斗节奏。

一场大战打上几年,是太正常不过了。

朱祁镇散了朝之后,立即去见太皇太后。将今日的情形一五一十禀报给太皇太后听。

太皇太后躺在椅子上,手中捏着葡萄,轻轻的塞进嘴里,说道:“皇帝真决心在西南改土归流?”

朱祁镇说道:“回娘娘,孙儿心思已定,并非孙儿有贪图一点战功,而是西南乱世此起彼伏,朝廷总不能一直派精兵良将镇守。而且西南虽然在群山之中,并非不能耕种,在西南得一亩地,就减少后方千里转运,如此一来,我朝在西南的力量,就此消彼长。将领总体西南有乱事,也不用让朝廷出兵了。”

“如此不节省了大大一笔开销。”

“而且此时孙儿不急,仅仅是开一个头而已。”

太皇太后说道:“你这样想,我就放心了。记住事缓则圆,不要想一下子将事情做尽了,太宗皇帝就是想让儿孙永享太平,才将天下弄得千疮百孔的。”

太皇太后似乎老了,就喜欢絮絮叨叨的。

之前朱祁镇感觉太皇太后目光犀利,一针见血,但是而今却听她翻来覆去都是讲,凡是宁缓勿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朱祁镇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心中一动,暗道:“此刻是试探一下太皇太后了。”

“娘娘。”朱祁镇说道:“前天,英国公世子给朕一封好文章,朕想请太皇太后看看。”

太皇太后说道:“拿来看看。”

朱祁镇连忙将封建论,递给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微微眯着眼睛,对着日光,将奏折似乎放得远一些,才能看清楚。只是她越看越皱眉。

不过片刻太皇太后就看完了。太皇太后缓缓的奏折收了起来,说道:“我听说,你启用孟瑛?”

朱祁镇说道:“正式,这一次平蛮将军,云南总兵官就是他。”

“孟瑛是一个能打仗的。但是他是汉王的人。你不担心吗?”太皇太后问道。

朱祁镇说道:“娘娘,这就是陈年旧事了,还提的做什么?而今老将凋零,薛禄,郑亨,柳升,等等先后故去,靖难老将,还有几个?”

“朕也是没有办法,再者身为帝王,当有帝王心胸,齐桓公能用管仲,唐太宗能用魏征,孙儿又如何不能用保定侯。”

太皇太后笑道:“说的好,我孙儿有气魄。”说到这里,太皇太后的脸色忽然沉了下来,说道:“只是为什么不放你亲叔父一条生路?”

朱祁镇心中一震,几乎有一种被太皇太后从上到下全部看穿的感觉,立即跪在地面之上,说道:“娘娘何处此言?”

太皇太后说道:“你以为我老糊涂了,这一封奏疏,分明就是想让襄王镇守麓川,但是麓川是何地?你以为我不知道,三面都是土司,唯有东面与大理相望,我倒是忘记了,距离大理估计也要好几个土司的领地吗?”

“山高林密,瘴气密布,襄王去了能活多长时间?你与你爹都是狠心肠,你爹蒸死了自己亲叔叔,你想学样吗?”

“汉王屡屡与我家为难,想致我家于死地。你爹所做,虽然有些出格,但是也情有可原。

但是襄王又是哪里得罪你了?你想出此等计策?难道就是因为当初的金册?”

朱祁镇说道:“孙儿万万不敢有此心。孙儿决计不敢做此丧尽天良之事。不敢瞒太皇太后,孙儿是想过襄王镇守麓川,但也是为襄王计较长远。如果襄王不原因,就将二弟封在麓川便是了。”

“孙儿,万万不敢有别的心思。”

“真的?”太皇太后有些将信将疑的问道。

朱祁镇说道:“孙儿,万万不敢欺瞒娘娘。”

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八十章 西宁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