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

第一百四十三章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

王文其实不明白朱祁镇所说的是真是假,但却知道一点,如果大举征伐,连续数年,想来什么麓川,什么缅甸都支撑不住的。

但是这个想法,立即被王文否定了。

王文反对大举用兵之心,是真心实意的。

如果因为反对藩王外封,就大举兴兵,岂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心中却有浓浓的不信任之感。

对于皇帝的不信任,对于勋贵的不信任。

政治上的事情,他太清楚了。今日可以这样说,明日可以那样说,一旦形成一个成例,下面就可以援引成例就行了。

开一个口子,就等于打开一扇门。

朱祁镇这个手法,王文太清楚了,因为这不是朱祁镇第一次这样做了,开海这一件事情,朱祁镇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套路虽然老,有用就行。

而今开海一事,已经在地方上酝酿风暴,等什么时候,吹到了北京,大抵是就是朝廷上正式提出重新修订勘合贸易的时候。

今日给皇帝开一个口子,明天就能捅破天。

今日说是不得已而为,明天就会为了这一件事情,对外兴兵。

倒是百姓只会更苦。

只是这些话,王文却不能说,因为没用。

因为王文开口说,皇帝定然说这是权宜之策。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至于下次为例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说辞了。

王文心中一叹,暗道:“罢罢罢,老夫舍了这官位,又如何?”王文说道:“陛下,太宗皇帝靖难起兵,掩有天下。宣宗登基,有汉庶人为乱。太宗,仁宗,宣宗,三代削平天下群藩,今日陛下放虎归山,焉知其中没有一二效仿太宗之举?”

“为天下生祸乱之源,臣请陛下三思,臣请太皇太后的三思。”

说完之后,王文跪倒在地,长跪不起。

一时间文华殿之中,落针可闻。

似乎所有人连呼吸都停止了。

朱祁镇也是如此。

太宗起兵,也不过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在朝很多人都靖难之事的亲历者。

或许再过十几年,靖难之事,就成为文臣之间,随意谈论的话题,但是而今却是一个极其高压的问题。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

太宗皇帝登基之后,因为得位不正,口中从来没有说过削藩两个字,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做了。

此事王文将这块遮羞布拉开了。

这一件事情不管如何,王文恐怕都不能在都察院待下去了,外放是最轻的。

朱祁镇说道:“王卿,此言差矣。张忠遗折之中说的很清楚了,大明藩王从此分内外,大明两京十三省,所封之藩王,一切如旧,但是在两京十三省之外所封的藩王,才有领兵之权。但也受节制。”

“况且,此一时彼一时也,正如太皇太后所言,些许陈年往事,就不必再提了。朕连建庶人都赦免,关于靖难之间的是是非非,就在此处画上句号。”

“朕信得过诸位叔王。”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传令,以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后人,一律赦免。并加以追封。”

太皇太后听了,微微皱眉,心中却微微一叹,没有多说话。

其实有一件事情,朱祁镇不知道。

太祖年间,将藩王世子都聚集在南京读书,但是仁宗皇帝,汉王,赵王都在。

太祖皇帝最讨厌汉王,却喜欢仁宗皇帝,只是嫌弃仁宗皇帝体胖,但是仁宗皇帝与当时仅仅是世子的建文帝,交情不浅。

但是交情归交情,该下手的时候,两边谁都没有手软。只是仁宗皇帝午夜梦回,未必没有想感叹过建文之死。

只有太皇太后这个枕边人知道。

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镇这种表态,其实是一种让步。

其实大明朝士林之中,一直有同情建文的风气。太宗皇帝一辈子不管是多少功业,都洗不清这个污点。

所以,解缙的冤案有人奔走,但是方孝孺的冤案,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但是江南士林之中,并非没有同情之心。

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实是对太宗皇帝一种否定。当然了,太宗皇帝面子,还是需要照顾的,所以方孝孺等人各种评价之上,大抵还要为尊者讳。

不过,即便如此,对南方士林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朱祁镇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也是知道。这一件事情是挡不住的。

即便他不做,将来的皇帝也要做。

因为大明士林之中,很多人都是号称从道不从君。方孝孺等人忠于建文帝,在儒家道德上是没有错误的。

一直否认下去,反而伤害自己的统治基础。

特别是现在。文臣势力坐大,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然此早要做的事情,就当做筹码扔出去吧。

“陛下圣明。”杨士奇听了朱祁镇话,立即说道。

随即下面的文臣全部大声高呼:“陛下圣明。”

成国公见这情况,低声嘀咕道:“算了,方孝孺也算一个硬骨头。”

靖难集团对方孝孺等人的方案其实并不是多情愿的。只是张辅压着,不好说话而已。毕竟如果方孝孺是忠臣,他们是什么?

有些话不能想太明白。

王文也跪下来,只是他口中却什么也没有说。他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今后几日,他大概要离开京师了。

连罪名都是现成的,离间天家。

朱祁镇暗出一口气,偷眼看了太皇太后一眼,太皇太后也在看着他,目光之中却充满了淡然。

朱祁镇只觉得不过一会儿功夫,后背就有一点微微发凉,是被汗打湿了。

为了将这个想法通过。

朱祁镇心中做了不知道多少准备。

这准备并非在今日都准备的,而是在数年前,第一次见张忠的时候。

那个时候,朱祁镇就发现一个问题。

大明在对外战略,其实相当不利于扩张。太宗皇帝虽然对外大加征伐,但是对太祖留下的制度,却在口头上遵从。

朱祁镇想将大明推上极盛,他首先需要一个理论基础。

汉武帝想北伐匈奴,还要先推举公羊家,高举大复仇的旗帜。封建策固然是张忠一生智慧的结晶,但也是朱祁镇通向大帝的第一步。

从今天开始,太祖皇帝限山隔海,列十五不征之国的对外总方针,就变成了,内郡县,而外藩国的政策。

这种政治转向,或许今天,乃是今十几年,还看不出什么。但是当几百年之后,人们探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无不以这一次会议为关键转折点。

这当然是后话了。

“陛下。”杨荣说道:“既然定下外以封建之策,那么却不知道以那位藩王镇守麓川?”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是废话的话,但是又不能不问。

谁都知道,襄王此刻在京师。

不是襄王会是谁?

果然。朱祁镇说道:“襄王乃是朕的王叔,既长且贤,就令襄王就蕃麓川,兵部准备好三护卫。并各色官员,助襄王叔一臂之力。”

柴车说道:“臣遵旨。”

太皇太后也说道:“宜早不宜迟,既然定下来,就让襄王先去军中吧,内阁商量一个名目出来。”

太皇太后这一次主要目的就是为襄王铺路。自然要将这一件事情给敲定了。

杨荣听了,却皱起了眉头,出列说道:“太皇太后,臣以为军中兵危战急,襄王还是在大事抵定之后,再去不迟。”

朱祁镇立即明白,杨荣的担心,与他之前的担心一样。

果然削藩作为政治正确已经在中枢文官之中深入骨髓了。

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章 大武学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十一章 孙氏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六章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