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

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

见如此情况,朱祁镇反而放下心来。

如果说,朱祁镇对襄王在云南领军没有一点忧心,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有人比朱祁镇更担心。

就是广大的文官集团。

因为朱祁镇是为了自己的屁股下面的位置担心,但是广大士大夫对此,却更是恐惧无比。

文官是维护大一统的立场,是完完全全毋庸置疑的。即便他们再怎么对皇帝颇有微词,甚至政见不一。但是维护皇帝本身来说,却比谁都积极。

这是士大夫性质决定的。

这也是文官一直被皇帝支持的原因。

武将权力大盛,是唐末五代的局面,但是文官权力大盛,最多皇帝垂拱而治。

在面对任何对于皇权的威胁,他们比皇帝本身还要敏感。

杨荣想让襄王等打胜之后,再过去就是这个原因了。襄王的身份在这里放着,不过有没有职位,他在军中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

南征军毕竟有十几万,是一支庞大的力量。

只是这个结果,太皇太后却是不能接受的。太皇太后说道:“襄王今后留在麓川,少不得经历战事。而今让他跟着保定侯历练一二,也好将来独挡一面。怎么?杨荣你觉得有问题吗?”

杨荣被太皇太后不阴不阳的一问,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杨荣对太皇太后可是畏惧的很。

当年废后一事上,杨荣作为宣宗皇帝的谋主,可没有少被太皇太后蹂躏。自然知道女人不讲理起来有多么可怕。

不过在原则问题上,杨荣不想多做妥协,说道:“太皇太后所言极是,既然襄王殿下也没有领兵经验,贸然领兵,恐怕误了军机大事。不如这样吧,就让襄王作为监军。与王骥一并行事如何?”

真正决定云南战事的有三个人。

沐昂乃是黔国公而今主事之人,也代表了云南本土的军事力量,保定侯孟瑛。作为主帅,一切军事指挥的核心。还有兵部尚书王骥。

王骥虽然有指挥西北大胜的经验。但是在军事上,朝廷还是相信保定侯这一员老将。王骥的就是更多方面放在后勤维持上。

杨荣看似给了襄王监军的权力,却将襄王与王骥放在一起。

王骥是谁的人?

是杨荣的人。

被杨荣当做自己的代替者。

杨荣对王骥最为了解,不用去想,襄王与王骥在一起,王骥定然会将襄王给看得死死的。王骥再怎么说,是士大夫出身,乃是进士及第。

在政治立场之上,根本不用怀疑。

太皇太后对此并不满意,正要说些什么?

杨士奇说道:“陛下,太皇太后,襄王去麓川,按照惯例当营造王府,只是麓川尚在敌手,又地处天南,大兴土木恐怕不好,臣以为要不户部拨银三十万两,派有司随襄王去麓川之后,再做计较。”

“太皇太后以为如何?”

朱祁镇听到三十万两,嘴角微微抽搐一下。

这是什么?

这是赤裸裸的收买,行贿。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一套还真管用。

万历皇帝为了,让李太后放弃权利,可以花大价钱让潞王之国。而光绪皇帝为了让慈禧还政,也是花了大力气修建颐和园。

杨士奇心中所想,比朱祁镇要多一点。

朱祁镇猜测,杨士奇恐怕觉得这一件事情,是太皇太后为自己身后事做准备。

这一段时间之内,有好几件大事,都是皇帝一人做的。好像太皇太后根本不存在一样。从这一点上,但凡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看出来,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也正是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所以太皇太后才担心自己的身后之事。想要将唯一的亲生儿子安排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杨士奇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妥协,恐怕还有这样的原因。

朱祁镇看着杨士奇沉静如水的目光,心中不住的揣测,却也不知道对与不对。

太皇太后却沉默了一阵子。说道:“既然首辅就这样说了,就这样定下来吧。”

太皇太后与杨士奇是老搭档,他们之间的合作,最早上溯到了永乐年间。彼此对对方都很了解。

太皇太后知道,让襄王接触南征大军的权力,杨士奇决计不会允许的。这样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内库之中虽然有钱,但是太皇太后却知道,看似三千多万两银子,真打起仗来,是万万不够花的。

一旦有事,朝廷花销之大,即便是金山银山,都撑不住。

故而太皇太后不会动用内库的钱,这一点大局观,太皇太后还是有的。

但是不用这些钱,襄王就不需要用钱吗?

襄王真要在麓川扎根,需要的银子决计不少。

太皇太后虽然也准备将自己的私房钱留给襄王,但是也没有多少。即便是算上襄王在襄阳的产业,也没有多少。总共也不可有三十万两之多。

大明前期银子还是很值钱的,只有到了隆庆之后银子流通量大增,才贬值不少。

这些银子够襄王做很多事情了。

也算是这个当娘的最后给襄王一点东西,将来如何,她是真的管不了了。

太皇太后这一句话说了之后。

这一场大会议已经到了尾声。草草结束了。

从表面上来看,这一场会议仅仅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襄王封到麓川,如国初塞王之例,封三护卫,并将麓川一带的土司都归为襄王统领。

但是围绕着一场会议的余波,却没有那么容易平静下来。

内阁之中,张辅与胡濙都走了。

杨士奇与杨荣,杨溥三个人相对而坐,屏退左右。

杨荣叹息一声说道:“不管怎么说,太皇太后此事之后,太皇太后大抵不会干预朝政了,也算是对先帝有了一个交代。”

杨士奇说道:“只是封襄王于麓川是一件小事,但是将来,如果陛下真想将宗藩外迁,却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乱子。勉仁,你没有想过吗?”

杨荣说道:“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太宗年间四处征伐,而从洪熙年间到而今,一心一意休养生息,也该到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瓦刺的动静,锦衣卫几乎十日向我这一个递上一分报告,皇帝的心思,东里公真不知道吗?”杨士奇叹息一声,说道:“皇帝少年意气,想要大作为于天下,拦是拦不住的,只是兵事一开,岂能想结束就结束的,恐怕又要延绵几十年的战事,到时候生灵何辜?”

杨荣说道:“东里公多虑,你我都老了,还能支撑几年?皇帝也是有分寸的人,不过是为将来落伏笔而已。”

“真要与瓦刺大战,却不知道那时候我们还在不在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责任。你不是有好学生于谦,将来能不能拦得住宫里,就看于谦了。”

杨士奇说道:“你不是也有王骥?”

杨荣叹息一声说道:“王骥不成的,我本想让王骥督师麓川,将来也主持兵部,谁知道太皇太后棋高一筹,将保定侯给拉出来了。”

“估计今后,张辅在内,保定侯在外。可不好对付了。”

保定侯资历战功,也只有张辅比他强上一筹而已。而张辅为了在京师为勋贵占台,万万不可是出外领兵的。而且张辅富贵已足,再立功勋,难免有功高盖主之嫌。

而保定侯却不一样了。

真因为他身上有污点,才有拼命立功,才能让孟家成为勋贵之中。排名在前的将门。

虽然保定侯是皇帝启用,但是皇帝一登基,太皇太后就将保定侯从南京调到北京,虽然一直赋闲,但是其中意味谁不明白?

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四章 太后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三章 灾年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十四章 遗诏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