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

第一百四十八章识趣的襄王

不过,还好太皇太后不是慈禧。也不是李太后。

知道轻重,而且这内库的银子,也是太皇太后一手一脚赞起来的。不会逼着朱祁镇大出血。

说道:“现在襄王用钱的地方不多,就这些吧,将来却要时时照顾着些,他毕竟是你亲叔叔。”

朱祁镇说道:“请娘娘放心,王叔坐镇天南,于朝廷是有功之臣,朝廷决计不会亏待有功之臣的。”

太皇太后看了看朱祁镇,说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当然也不是完全相信朱祁镇所说的话,但是朱祁镇从小在太皇太后的膝下长大,太皇太后也摸透了朱祁镇的心思。

在太皇太后的教育之下,朱祁镇是一个皇帝。

皇帝这种生物,讲感情是完全没用用处的。只有讲利益才行。

襄王只要能在麓川站稳脚跟,云南的负担就减轻不少。西南方向的国力消耗减轻。对朱祁镇对瓦刺大计,有极大的好处。

故而只要襄王能承担起他的责任,安抚西南土司,牵制缅甸,使缅甸不能越麓川而北。在此情况之下,襄王即便是麓川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朱祁镇也会当做看不见的。

就好像是太皇太后对杨士奇的儿子上面一样。

太皇太后随即在一子一孙的搀扶之下,清点她的私房钱。老人家性子来了。握着两个孩子的手,一个说,这些箱子,是她的嫁妆。还有这些是仁宗送她的礼物,太宗的赏赐,等等。

金银珠宝,还有绫罗绸缎。

太皇太后仅仅留下一些有特殊含义的,她想要带进献陵之中的东西。其余的都留给了襄王。

这一切都清理好了,让人送到襄王府上。

太皇太后也累了。朱祁镇与襄王两人联袂出了慈宁宫。

朱祁镇对襄王说道:“王叔,王叔去云南监军一事,圣旨已经写好了,朕已经用印了。只是各种依仗,王府属官,还有不少缺额。王叔可以去吏部问问,只要王叔有看中的,朕一概准了。”

襄王说道:“多谢陛下。”

朱祁镇一把抓住襄王的手,说道:“越王叔去了,你与二弟,就是朕的骨肉至亲,二弟尚小,朕也能依靠王叔了。”

襄王见朱祁镇如此,眼帘微微一垂,似乎眼睛之中也有泪光,说道:“陛下放心,臣此去西南,有臣在一日,西南诸夷,不可能乱云南。我襄王一脉,定然世世代代为大明守此寸土。”

朱祁镇说道:“王叔此言壮哉,此去之后,也不知道多少年能再见了。王大伴。”

王振立即出来说道:“奴婢在。”

朱祁镇说道:“去请郕王来,今夜,朕在乾清宫摆酒,设家宴款待王叔,也让郕王作陪。”

“是。”王振立即安排下去了。

夜晚,乾清宫之中。

几十根蜡烛高高的燃起。

无数灯光相互辉映,散发出一团团的光芒。将大殿照着通明。并不比电灯暗上多少。

朱祁镇与襄王对饮数杯之后,似乎将心思放开了。叔侄两人之间,也不大拘束了。只是可怜郕王了。

郕王而今还小,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两个人喝酒,自己端着一碗饮子,就类似现在的冷饮喝。

襄王说道:“皇兄在的时候,我还抱过你的,只是没有抱过郕王,郕王出生的时候,我已经在长沙了。你不知道,你出生的时候,可是引起好大风波。”

朱祁镇心中暗自吐槽道:“我怎么不知道,不就是我老爹废后吗?”真是一场大风波。一场风波大不大,要看影响了。

因为这一件事情,即便是而今,孙太后在太皇太后面前,还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是朱祁镇不想说这一件事情,于是转头对郕王说道:“二弟,襄王叔将来要领兵打仗了,你将来想做些什么?”

郕王立即说道:“自然是与王叔一样,为大明镇守边疆。”

朱祁镇说道:“好,我弟弟就是不一样。不过,你要镇守边疆,就要好好的练习骑射,不能如而今一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般。”

郕王朱祁钰听了,连忙低头,似乎想将头埋在桌子下面去。

比朱祁镇自觉的每天读书习武,郕王朱祁钰就差多了。不过,在对朱祁钰的教育上,太皇太后乃至皇太后都没有怎么上心。

毕竟朱祁钰将来最多是一个亲王,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朱祁镇相比。

朱祁镇摇摇头,又问襄王,说道:“却不知道祁镛的功课怎么样啊?”

朱祁镛乃是襄王的嫡长子。也是襄王世子。

襄王说道:“他的功课平平。”虽然襄王如此说,但是脸上还是不只觉得露出了笑容。可见对朱祁镛还是很满意的。

朱祁镛是要比朱祁钰还要小几岁。也算是朱祁镇的堂弟。

朱祁镇说道:“麓川百事艰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留祁镛一个人在襄阳,朕恐怕下人们照顾不周,朕准备延请明师,教育郕王,将来郕王之藩,也能独挡一面,正好也让祁镛来京师吧。”

朱祁镇说的款款情深,但是襄王听得心中猛地绷紧。随即缓缓的平和下来,襄王这一点城府还是有的。

在灯光之下,只是见襄王的动作微微一僵,根本没有一点差错。

襄王大脑之中,在飞快的运转。第一个想法,就是人质,随即也想明白了,即便是朱祁镇真是拿他儿子当人质,襄王也是没有办法的。

这毕竟不是建文之时。

当时藩王掌握各地权力,好有一搏之力。而今所有藩王加在一起,也不可能与中央掰掰手腕。

既然不能抵抗,襄王自然往好处想。

的确麓川之战,这才刚刚开始了,真正等麓川平定下来,却不知道是几年之后的事情,孩子还小,留在襄阳固然不错。

但是襄阳哪里能什么名师?之前襄王养儿子,也是拿来当富贵闲人来养的,只是而今襄王一脉的命运大变,将来一个富贵闲人,可是撑不起襄王一脉的命运。

留在京师,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襄王立即行礼说道:“臣谢过陛下恩德。”

朱祁镇一把将襄王拉起来,说道:“这都是哪里的话?我们都是一家人。”

襄王说道:“自然是一家人。”

两人重新坐定,朱祁镇与襄王三言两语之间,将这一件事情定下来了,唯一不高兴的就是郕王了。

郕王也听明白了,他将来的功课自然是难做的很。

只是郕王一点小心思,丝毫影响不了大局。

襄王非常识趣,回去之后,当即就上书朝廷,言语之中,万般恳切,求皇帝恩准,留在朱祁镛在太皇太后的膝下尽孝。

这样符合封建国家价值观的事情,皇帝自然没有不准的。

下令以皇子礼节待襄王世子,并在宫中重建大本堂。收勋贵弟子又各藩王子弟入学。当然,这也是自愿的。并传令天下宗室,有想要效力于军前者,都可投奔襄王麾下。

只是大明宗室,都被富贵给养废了。到底几个人有勇气。舍弃荣华富贵,奔赴战场,却是一个未知数。

借着襄王的名头,这大本堂算是重建起来了。

但是大本堂重建,仅仅是朱祁镇想建立的军事体制教育的一环,虽然是最高一环。但是这一件事情,还不算完。

最少,要趁着这个东风,将武学给敲定。

这一件事情,就万万不能绕过张辅了。于是,朱祁镇思量一晚上,第二天,就召见张辅

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七章 议政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