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

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

军权乃是皇帝的腰杆子。

文臣或许没有篡位的想法。但其实也不一定。

要知道王莽篡位之前,也是大名鼎鼎的儒学宗师。天下敬仰。

但是结果如何?

杨荣本身没有意思到,他这种想要天下长治久安的想法,已经触动了朱祁镇敏感的神经。

杨荣心中对大明皇室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不仅仅是杨荣,以杨士奇为首的大批文臣对皇室都是很忠心的。

这就形成一个误区。

杨荣而今所言,也是发自肺腑,没有半点虚言。

但是他这种忠心,对朱祁镇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妨碍。

朱祁镇决计不会让朝廷之上,成为文官的一言堂的。即便勋贵在与文官的争斗之中,力不从心。

朱祁镇也一定会想其他办法,扶植其他力量进入朝堂之中。

原因无他,这是一个做皇帝的本能。

而杨荣这番话,非但没有让朱祁镇回心转意,反而更加确定了与勋贵的联合刻不容缓。顺带王骥这个人,也要在外面多待一些日子了。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之间的权力纠葛,需要重新理清。

朱祁镇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再看向杨荣,心中却有一些惭愧。

他知道,在他登基这一件事情上,虽然太皇太后没有废立之心,但是如果没有杨荣听到襄王金册不在宗人府之后,立即联合大臣,上书拥立。他或许也能坐上皇位,但是却要拖一段时间了。

在太皇太后掌权的时候,很多事情上杨荣都倒向他。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如果可以,他也想与宣宗与杨荣一般,君臣相得。

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政治理念的对立,决定了两人之间的立场。

只是这情分在,朱祁镇终究不能下狠手处置杨荣,说道:“先生所言,朕已经知道了,朕回去之后,必然好好思量。”

“先生此去回乡,路途遥远,朕命令锦衣卫沿途护送。先生可以在家乡多待几日,京城之事,锦衣卫也会日日报给先生的。”

“朕在京师等着先生归来。”

杨荣一听了,整个人精气神都散了不少,苍老之意更是要渗透出皮肤。

杨荣是何等聪明之人,朱祁镇一开口。杨荣就想起一句话:“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种不回应,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了。

杨荣说道:“老臣遵旨。”

朱祁镇见杨荣如此,心中不忍心,劝慰道:“先生之计,自然大善,只是而今瓦刺咄咄逼人,乃四方用武之时,不当用于今日,朕真得好细细思量的。”

杨荣说道:“老臣知道了,只是老臣年岁已高,恐怕看不到那一日,老臣此去,山高水长,还请陛下善加珍重,杨士奇,杨溥都是老臣,人品端庄,为人老练,遇事不决,可问他们,他们定然能为陛下解惑。”

“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陛下既然已经亲政,权位不可假于他人。王振虽然为陛下亲信,然陛下也为王振思量长远。”

“今日让王振收敛一分,却是为了来日君臣善始善终之道。”

“厂卫乃陛下之耳目,耳目清明,则天下无事可瞒过陛下,此厂卫之功也,然耳目就是耳目,不是手足,朝中诸事,还是不宜让厂卫参与太深。”

杨荣似乎有一种预感,此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因为朱祁镇的态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皇帝对他虽然有情分,但是对他的政治态度却不持肯定。杨荣有一种心灰意冷之感。他本身功名之心盛过杨士奇,也自持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圣眷,也要胜过杨士奇。

之前一直想等皇帝亲政之后,借助皇帝之力,越过杨士奇自己成为首辅。

此刻皇帝态度的改变,他又即将离开权力中心数月。要知道权力与自然界一样,厌恶真空。

放下权力容易,想要再拿起来,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甚至根本拿不回来了。

杨荣年纪也大了,心中自然也有了求去之念。

所以,临行的时候,索性什么话都说了出来。

旁边王振听的呼吸都急促起来,却不敢多说一句话。

毕竟王振与杨荣相比,简直是小辈之中的小辈,对杨荣,朱祁镇都不敢大意,王振又算什么东西。

甚至当初开海的时候,如果是杨荣力主杀王振,王振而今的首级,能不能保全,还在两可之间的。

王振此刻心中虽然有满腹牢骚,但是不敢多说一句话,脸色也敢多给一个。

朱祁镇躬身说道:“学生受教。”

说实话,朱祁镇在这几年之中,对东厂与锦衣卫的掌控力度大增,最起码除却东厂,锦衣卫的头目,王振,马顺,金英之外,朱祁镇对下面的锦衣卫的千户,镇抚,东厂的各大裆头,都是比较了解了。

也都见过面训过话。

不敢说都了如指掌,但是他朱祁镇现在有信心,他一口气,将王振,马顺,金英这一批人给换一个遍,东厂与锦衣卫还在掌控之中。

锦衣卫与东厂成为朱祁镇的基本盘之一,所以朱祁镇对锦衣卫东厂自然是重用了一些。

所以朱祁镇想调查什么。要知道什么?都是锦衣卫与东厂去办的。

从宣德十年以来,到而今东厂与锦衣卫的势力急剧膨胀。特别是在对外情报之上,瓦刺,朝鲜,哈密,安南,日本,南洋,各方都建立起档案。

不敢说,有多全面,但是对各地的情况,再也不是一片空白。

这些事情,杨荣是看在眼里的。

作为文臣的本能,他对厂卫的扩张其实心中忧虑的。

但是之前,他却不能说。

原因很简单,杨荣看得明白,朝廷大权都在太皇太后手中,皇帝手中如果一点力量都没有,如果真出了什么事情,皇帝连一点反击的能力都没有。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皇帝不敢说大权在握了。但是太皇太后已经全面推出朝政了。

这个时候,如果皇帝再宠信东厂锦衣卫,而不信朝中大臣,内外隔绝,朝廷是会出问题的。

而太皇太后权宜之计,令王振司礼监有披红之权,而今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

所以杨荣将这一件事情单独拿出来说。

甚至杨荣也是知道王振那些破事的。

所谓狗改不了吃屎,太监们去了下面三寸肉,贪财都是普遍现象。王振在正统元年被敲打过之后。

倒是收敛了不少。

当然这收敛的乃是收钱的方式,滑不溜秋,让外面抓不住把柄,不像当初那么明目张胆了。

而不是不做这样的事情。

朱祁镇未必不知道这些事情,只是与王振情分,非同寻常。

而且朱祁镇也习惯了王振在身边。

王振对朱祁镇的习惯了如指掌,王振在朱祁镇身边,朱祁镇想要什么,几乎都不用开口说话。

王振就已经安排的妥妥当当了。

真要处置了王振,朱祁镇一来也舍不得,二来也影响不好。

毕竟王振跟随他自己多年,在危难之际扶持朱祁镇,也是有功之臣。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弄得沸沸扬扬的,闹到他面前,朱祁镇就当看不见了。

杨荣将该说的都说了,起身向朱祁镇行礼说道:“只要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臣就安心了。天色不早了,老臣去也。”

朱祁镇连忙起身几步相送,却见夕阳之下,杨荣身影看上去蜷缩了不少。似乎岁月早已将杨荣的脊梁骨给压弯了。

朱祁镇目送杨荣去了通州,这才深深看了王振一眼,说道:“走吧。回宫。”

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十一章 孙氏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