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

第一百七十三章太皇太后最后教诲

朱祁镇知道杨士奇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圣明无过陛下。

皇帝从来是没有错,错的只是大臣。

这个政治原则从古代一直到现代,很多地方还有残留。

每一个皇帝承认错误,下罪己诏都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当然了崇祯不算。即便如此,崇祯下罪己诏,每一次都是很大风波。

朱祁镇也不多说,亲自搀扶着杨士奇出了文华殿。

朱祁镇送了走杨士奇之后。

回到乾清宫之后,王振将各方奏疏在朱祁镇的面前,分开来。

朱祁镇身侧有好几张桌子,分别是轻重缓急。

这些奏折,先以轻重缓急分放在四个桌子上,任何在桌子上,以军事,灾异,民事,六部,两京十三省,锦衣卫,东厂,分门别类的放开。

每当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之后,都能看见满满的好几张桌子的奏折。

朱祁镇每日都是将这些奏折过了一遍。

或者看累了,让王振读。

随即口授,让王振代为朱批。

甚至为了快速批阅,很多内阁意见无须推翻的话,朱祁镇就在奏折最后画一个圈。就代表同意。

王振不知道朱祁镇见杨士奇说了什么。来到朱祁镇面前,说道:“陛下,是否开始批阅奏折。”

朱祁镇摆摆手说,道:“先放着吧。”

此刻,朱祁镇对自己有些怀疑。

怀疑他之前那么勤勉的批阅奏折,到底是不是正确。

朱祁镇通过这些奏折,深切的了解了大明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但是也让看见了,千万个要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刑部,兵部,户部,礼部,工部,户部,还是都察院,大理寺,还有五军都督府,地方上的问题,太多了。

朱祁镇之前的思路,只是想办法,见一个纠正一个,但是皇帝的精力就是浪费在纠正一个又一个问题上的吗?

之前,朱祁镇觉得是。

勤政,爱民。节俭,礼贤下士,就是一个皇帝。

但是而今,被杨士奇这么一说。

满不是这么回事。

他几次,近乎赤膊上阵一般,推进朝廷改变。

但是杨士奇怎么说?求治太急,用事太繁?

这话对不对。

说对,太皇太后在地震之中,放弃朝廷大权,安心在后宫做一妇人。朱祁镇不过几个月之间,就闹出好大风波。

这风波是各个方面的。

大方面,在整个国策之上。比如封建策,在小的方面,比如朱祁镇对北京治理的改变,让五城兵马司。处理六部与顺天府之间的矛盾。

等等。

在朱祁镇看来,他做的并不是太多,但是不要将后世官僚的效率,来要求这个时代的官员。在这个时代,京师之中,在册的京官才一万两千人了。

看起来很多,但是平心来问,负责大明两京十三省,国防外交军政民政等等事务的政治中心,一万两千人真的很多吗?

其中还有很多,一杯茶一本书,摇摇晃晃一整天的养老官职。行政效率能有多高。

杨士奇就是很明白,自己下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改变不了下面的人,只能请朱祁镇改变自己的节奏了。

这就是现实。

但是朱祁镇真不甘心。

朱祁镇心中忽然想到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虽然不管事了,但是朱祁镇依然将太皇太后当做自己的靠山,遇见解决不了,或者说心中不解的问题,还是下意思的去见太皇太后。

朱祁镇说走就走。

不多时,就来到了慈宁宫。

却见慈宁宫之中,一副副画像,几乎将整个慈宁宫给挂满了。

朱祁镇心中有事,却也好奇的问道:“娘娘,你这什么,晒画啊?”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说道:“说什么啊 ,这就是当年靖难功臣那些不能封爵的功臣家中适龄的女子。”

“是给你选皇后。”

太皇太后圈定了朱祁镇的联姻范围,祖宗家法,不能娶大户人家。但是太皇太后还是想为朱祁镇谋求多一点政治利益。

靖难功臣乃是军中最大的团体。

可以说,但凡而今活跃在军中的将领,他们共同的履历,一定会有四个字:“靖难功臣。”即便不是靖难功臣,也是靖难功臣之后。

故而虽然不能娶大户,但是从中下军官联姻,还是能巩固朱祁镇的地位。

当然了,太皇太后觉得是中下,其实就与石璟家中差不多,石璟家里说不好,也有一个世袭副千户。

再往下面就不行了。

太皇太后不觉得一些世袭百户家里的女儿,真有多大的能耐驾驭得了六宫。

太皇太后对孙太后失望之极,他之所以让朱祁镇抓紧成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将后宫大权直接交给了皇后。

不想让孙太后染指。

朱祁镇这才发现,这些话都是人物画,近乎后世的仕女图。

一个个工笔画下来,非常传神。每一个女子或站在凉亭之中,或站在花草之前。各有仪态的。不能说画的不好。

只是朱祁镇后世可是见过不知道多少美女照片,特别是那些真真假假的。但是不管是真假,但是最少在视觉效应之上,非常好。

照片比本人好看好几个数量级,难道不好吗?

朱祁镇对这画像上的美人并不感兴趣,但是对画本身却有一丝触动。

太皇太后见朱祁镇有些发愣,说道:“皇帝,怎么了?”

朱祁镇说道:“这是宫中戴大家的手笔吧。父皇在的时候,曾经向戴大家学艺,孙儿看得眼熟。”

在明初画坛上风行这浙派,而戴大家,就是戴进。也是其中风云人物,并成为宫中待诏。一等一的大画家。

宣宗皇帝也常常与这些宫廷画家讨论,习画。

只是朱祁镇登基之后,太皇太后将这些人都遣散了。

毕竟太皇太后从来不觉得画画是什么正途,特别是对于皇帝来说。

太皇太后听朱祁镇说起宣宗,心中微微一叹,说道:“如果你父亲在,这一件事情,也无须我来管。”

“说说吧,又遇见什么难事了,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朱祁镇听了,立即说道:“孙儿不孝。”

太皇太后说道:“有什么孝不孝的,真正的孝顺,在于你能不能广大祖宗基业。而不是在来不来见我这个老婆子,你这一段时间,常常在乾清宫忙到深夜,你年纪尚小,要注意身体,将来日子还长的,让王振代你批阅一些也行的。”

太皇太后虽然不管事了,但是毕竟不是聋子瞎子,宫中宫外大小事务,没有能瞒得过太皇太后的。

只是太皇太后不管而已。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

太皇太后说道:“杨士奇给你说什么了?”

朱祁镇随即将杨士奇所言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朱祁镇说道:“孙儿一时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处置。”

太皇太后听了,轻轻一笑说道:“杨士奇所说的没错。太祖皇帝在的时候,即便日以继夜,又能看多少奏折,处理多少事务,而太宗皇帝数次亲征,与后方隔绝,也没有见出什么事情?”

“可见这天下,太祖皇帝是一个治法,太宗皇帝又是另外一个治法。”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朝政当以用人为要,只是而今朝中大臣,也多不合我意。”

太皇太后说道:“于谦如何?”

朱祁镇口中缓缓的咀嚼道:“于谦。是能臣干吏,但是却不是宰相之才,将他放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孙儿恐怕不能与他善始终了。”

朱祁镇本想将于谦当做未来的内阁首辅,但是而今看来,却是不行了。

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