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

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

内阁的调整,并非说仅仅是敲打名单就行了。

甚至说到了现在,调整才刚刚开始。

内阁的变动,带动了六部的变动。而六部的变动,又会引起天下各地的变动。杨荣之死,引起的官场动荡。还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这种动荡,已经压制了好几年了。

太皇太后从宣德十年以后,就对官场上大规模人事变动,采取压制。

所以朱祁镇对这种变动,也是第一次应对。

他也不得不承认,其中这样大规模人事变动,并非掌控在朱祁镇手中,而是掌控在杨士奇手中,准确的说,是掌控在内阁的手中。

特别是在王直这个吏部尚书进入内阁之中,新到任的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位,恐怕即便刚刚上任,也未必有什么话语权。

所以,朱祁镇所能做的仅仅是通过掌握内阁。来掌握这种变动。

唯一让朱祁镇庆幸的,最少以张辅为首的勋贵,朱祁镇还是有把握的。

对张辅,胡濙,朱祁镇不用担心,因为这一次人事变动之中,他们两个人参与程度不高。但是对杨士奇,杨溥,王直,曹鼐,马愉。朱祁镇就要一一召见了。

对于杨士奇,朱祁镇不需要特别关注。

因为朱祁镇之前与杨士奇的接触都很密切。因为很多政务之上,杨士奇是朱祁镇绕不过的人。

朱祁镇几乎是三天两头的召见,杨士奇。

杨士奇也习惯了,在宫中乘坐步撵,这是朱祁镇对杨士奇的优待。

所以,朱祁镇的谈话重点就放在杨溥,王直,曹鼐,与马愉身上。

朱祁镇决定将召见大臣的地点,放在乾清宫之中。

首先是杨溥。

虽然杨溥也列在三杨之中,但是朱祁镇与杨溥的接触并不多。与杨士奇的沉默老辣,杨荣在军事方面的权威相比,杨溥就好像是隐形人一般。

甚至朱祁镇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三杨之中,还有杨溥这个人。

但是今日朱祁镇与杨溥谈了好几个时辰。

本来是朱祁镇问,但是后来变成了杨溥说。

对大明各种弊政,杨溥都如掌观文。让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三杨列位在一起,绝非是浪得虚名。

杨溥的能力,当一个首辅搓搓有余。

只是可惜的是?

有时候英杰之辈,都是一批一批的出现。

杨士奇也是将黄淮掀翻,蹇义都熬死了,才有出头的机会。而杨溥却未必有机会将杨士奇熬死了。

甚至朱祁镇有时候想,如果杨溥再年轻十岁。朱祁镇就不用担心,杨士奇离开之后,内阁首辅的问题。

只是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到某个高度,并非能力不济,只能说时也运也。

朱祁镇话锋一转,说道:“先生分管吏部,却不知道有何主张?”

杨溥说道:“臣别无他事,只是有一件事情,陛下要留心。”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杨溥说道:“而今陛下亲政,万象更新,臣以为应当京察了。”

朱祁镇听了杨溥如此一说,一瞬间耳边似乎有磨刀的声音。

京察乃是大明的文官考核制度,从洪武年间就有。分外内察与外察,分别考察京官与地方官员。

但是京察本身,也是一把权力斗争的利器。

特别是在晚明时候,东林党将京察的监察作用,全部废除了,当成了一把杀伤政敌的利器,一瞬间激化了党争。

而今京察还不像晚明一样。但是他本身具有的政治属性,却不可能剥夺掉了。

甚至杨士奇在正统元年展开的京察,固然将朝廷的政治生态,向好的方向发展,达到了京察的目的,就是举贤去不肖。

但是同样也巩固了杨士奇的权威。以至于杨士奇有远朝于寻常首辅的权威。

杨溥今日提京察的意义何在?

就在杨溥所说的亲政两字之上。

言下之意,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杨士奇得重用与太皇太后直接有关系,而今太皇太后退位,皇帝亲政。那么杨士奇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

甚至杨溥这一句话之中,有没有想取杨士奇代之的暗示。一时间朱祁镇也不确定。

不过杨溥不甘于在杨士奇之下,想借此京察大计,竖立自己的权威与班底,却是一定的。

朱祁镇自然有些心动。

但也仅仅是心动而已。

倒不是朱祁镇对杨士奇有多不满,而是他知道,在首辅更换的时候,有他插手的空间,好建立起自己的权威。

但是朱祁镇也很快就放弃了。

也不是朱祁镇对杨士奇多信任,而且眼前的事情太多了。麓川战事还没有平息,去岁大水,灾民本来就嗷嗷待哺。直隶省的建立,还有诸多的治水工程,可以说千头万绪。朱祁镇不想在朝廷上另起争端了。

杨士奇并非那么容易被掀翻的,杨溥也不那么容易能上位的。

一旦激化了两杨之间的矛盾,反而不好收拾。

一时间,朱祁镇更加怀念杨荣了。

杨荣在的时候,三杨处于彼此牵制的状态下。但是而今杨荣一去,两杨之间,就变成了两虎相争。

“这局势恐怕不能维持多久啊。”朱祁镇心中有一种预感。

朱祁镇有了这种预感,心中立即意思到不能如此,最少要先压制他们两人的矛盾爆发。最少要在眼前的事情告以段落才行。

朱祁镇立即说道:“京察自然要举行的,只是而今诸事繁杂,先定到明年吧。估计今年下半年,云南战局就有分晓了。眼前的事情忙完,再做京察不迟。”

“首辅毕竟年纪大了,朕也不忍心过分操劳,内阁的事务现实还是要多分担一点。”

朱祁镇不由的给杨溥一点暗示。暗示杨士奇在内阁之中待不了多长时间。

杨溥好像没有听懂暗示一样,脸上波澜不惊,说道:“请陛下放心,老臣会为首辅分忧的。”

朱祁镇又与杨溥说了一些话,这才放杨溥离开。

等杨溥走之后。朱祁镇细细回想杨溥所说的话,心中咯噔一声,有了不好的预感,好一阵子才弄明白。

心中暗道:“姜还是老的辣。”

此刻朱祁镇才想明白,他说错话了。

杨溥哪里是要京察,他是在试探朱祁镇对杨士奇的想法。朱祁镇如果果断站在杨士奇这边,让杨士奇禀报首辅,或者说这一件事情,让杨士奇负责。

杨溥决计会老老实实的当次辅,对首辅之位,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

但是而今朱祁镇却给了杨溥这样的暗示。

朱祁镇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今年之内,杨溥决计不会与杨士奇有什么冲突,但是在明年可就不好说了。

因为一个有皇帝百分百信任的首辅,是不可战胜的。杨溥是聪明人。决计不会做不可能办成的事情。

但是朱祁镇的态度让杨溥看到了可能。

朱祁镇一遍心中懊悔,被杨溥看破虚实,将来的正统六年,必然有一番龙争虎斗。会影响朝廷稳定的。一边心中却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兴奋之感,毕竟杨士奇当首辅时间太长了。

从宣德二年到而今。声威隆于天下。朱祁镇都要小心应付。换一个首辅,对朱祁镇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镇想清楚这一点,朱祁镇心中也是有种感伤之意。

朱祁镇登基以来面对三杨一体的局面,在杨荣去世,杨溥别生心思之后,已经不复存在,最少不能算是一个整体了。

仁宗宣宗留下的政治格局,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但是朱祁镇想要的辅臣大臣,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于谦,还是王直。

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十四章 遗诏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五章 礼乐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