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海漕

第十六章海漕

这也算是一件历史遗留问题了。

当年开海的时候,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没有在海关到底归谁管。但是有钱之后,户部眼热,但是大内也眼热。

王振已经与刘中敷打过好几场官司了。

争得就是海关的归属权问题。

最后还是太皇太后裁决的,就是将海关银归为内库,并派了太监去提举。

当然了,李时勉资格老,权威重,即便派了太监也不过是一个打下手的。

说实话,如果没有李时勉,新安海关也未必有这么多海关银。因为这海关银之前是没有定数的,有太多上下其手的空间。

只要稍稍减一点,中饱私囊,就足够吃得撑了。

但是李时勉清廉的很。一文都没有多取。除非在整修码头,修建仓库等事情上,花过一点外,其余都在账,这才有奇迹般的增长。

甚至太皇太后留给朱祁镇三千多万两银子,其中就有一两百万的海关银。

只是海关银越来越多,李时勉作为士大夫,自然想将这财源归为户部。只是朱祁镇却不肯放手。

不仅仅是朱祁镇需要钱。

正如太皇太后所言,内库有多少钱,直接关系到皇帝的权威。同样,朱祁镇对海关还有更大的期望。

最少朱祁镇不希望仅仅有一处天子南库,而不是将大明推进到海洋时代。

所以这一件事情,在朱祁镇这里是没得商量,朱祁镇又拿出最得心应手的招式,那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说道:“现实,朕有一事想要问你,关系到北直隶亿万百姓生死存亡。”

李时勉一听,再也顾不上其他了,说道:“陛下请讲。”

朱祁镇将王直给他说的财政危机,全部告诉了李时勉,却没有说王直的解决办法。

李时勉听了,顿时思索起来。

李时勉这种人就是传统士大夫,号称慷慨以天下为己任。是那一种如果死我一个,可以救天下百姓,眉头都不带眨一下,就自杀的人。

他未必不知道,朱祁镇是在转移话题。

但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朱祁镇提出的这个问题,明显要比海关银归户部,还是归大内要重要多了。

李时勉即便明知道朱祁镇不想谈,也当做不知道。问道:“陛下,要臣如何?”

朱祁镇问道:“朕知道占城稻就是从南方而来,据说很多地方,都是一年三熟,朕想知道,从海外收购粮食,直接海运到天津可行不可行?”

李时勉沉吟一会儿,说道:“臣不敢妄言,因为新安交易粮食的并不多,不,应该说是极少。根本没有人愿意在新安交易粮食,最多是船上所用而已。”

朱祁镇自然知道,出海是要赚钱的。

如果是太平时节,广东自然不是需要粮食的,运输粮食简直是赔本买卖。

“至于从海外直接运输到天津,臣也不清楚其中可行不可行。”

“但是天下承平日久,粮价最低时三百文一石,民间绝非没有粮食,而南方尤其是如此。陛下之意臣知之,欲以海外粮食济河北。”

“但是以臣之见,海外粮食未必可得,但是广东粮食却足以依靠。”

“而今方才正月,距离南方起时,还有一段时间,臣愿意星夜南下,十几日之内赶到广州,以海关存银就地购买粮食。虽然广西用兵,广东粮食有些增长,但也决计不会超过五百文每石。也就有一两银子两石米。”

“一百万两足够买两百万石粮食,解朝廷燃眉之急。”

“只要陛下信臣,臣愿意身家性命担保,南方大盛之时,就是臣从天津运送粮食到的时候。”

朱祁镇听了,心中感动不已。

李时勉对这一件事情其实是没有把握的。

他仅仅是在新安待过几年,听他所言,他其实并没有出过海,而新安那边也没有现成的船只。过去还要找船。

而南方来的时间,说早不早说晚也不晚。

李时勉从北京赶到广州,平时走两个月都未必到,而今却要十几天之内赶回去,这简直是在拼命啊。

为了一个可能,毫不犹豫的舍命为之。

这样的大臣能有几个。朱祁镇敢说,李时勉此刻决计没有想过自己的前程。也没有想过一旦出了什么差错,他又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无非是想这一件事情,他最合适而已。

那就当仁不让。

太皇太后从几乎所有官员之中,挑选了李时勉当朱祁镇第一任老师,自然是没有选错。

朱祁镇一瞬间有些不忍心,一个六十六岁的老人如此。因为毕竟这仅仅是一个可能,虽然正统四年的似乎在夏秋都下完了,整个冬天三个多月一点雨也没有。

但是说不定春天来了,就有雨了。

王直所言仅仅是一个可能。

让李时勉用命去压这么一个可能,朱祁镇于心不忍。

但是一瞬间,朱祁镇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海运。

朱祁镇不只一次,想过海运粮食。不能让北京的粮食都绑在一条运河之上。他所做所为,更多是循序渐进。

比如将金丝楠木改为辽东大木。

而辽东大木多以放排入海,而后海运入京。就是将木头绑在一起,做成木排,顺着鸭绿江,或者辽河入海,入海之后,船只再拖着,去天津。

这一路,省工省力,到了天津之后,也能走运河。等到了通州,距离北京也就不远了。

这一段海上的路程,足以让朱祁镇增加水师。

有这个由头,想来北京与辽东的联系可以多走水路。先在渤海这个澡盆之中发展水师,将来再一步步发展起来。

总之,海运虽然重要,但是在朱祁镇的办事清单之中,还是比较排后的。

毕竟是有轻重缓急。

只是而今,他发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而今大明核心地区的粮食危机,并非是朝廷没有钱,而是朝廷没有粮食。甚至是朝廷未必缺粮食,仅仅是紧张而已。

更重要的问题,是运不上来。

运河的运力是有瓶颈的在,特别是在宣德年间额定四百万石之后,早已因循守旧,想要在半年之内,运输数百万石粮食,根本不可能。

因为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并非是你说加多少,就立即能加上来的。

这个时候,如果李时勉能将广东的粮食通过海运,运送到天津,那么朱祁镇就能名正言顺的保留一条海运的渠道,以备不时之虚。

而今建立起这一条渠道,也很容易,因为郑和,王景弘等人,虽然已经都死了,但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三万人却没有死光。让他们组建一支船队,还是可以的。船都是现成的,虽然这些船已经分拨给沿海卫所,但是东西还在,在组织起来就行了。

为什么要选李时勉。

因为这一件事情最大的问题,并非能力,而是思想。

南京一带的粮食都在各地官府的仓库之中,想要调粮食,朱祁镇不先说服内阁六部,乃是言官都不行。因为这样的动静,即便在南京,也是瞒不了人的。

但是广东就不一样了。

广东毕竟偏远。

朱祁镇思来想去,觉得即便没有旱情,让李时勉运送一次粮食也没有什么错,即便这一次朝野上下不允许,也算是开了先例。

将来有第二次就好办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大家都会习惯的。

朱祁镇想到这里,即便再不忍心,也不得不为了,他向李时勉行了一礼,说道:“朕将北直隶百万百姓,就托付于先生了。”

李时勉顿时觉得热血沸腾,说道:“臣遵旨。”

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二百章 马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七十章 年关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