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

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

朱祁镇最后见的是这位马愉马性和。只是马性和与曹鼐的画风完全不一样了。

曹鼐以情动人,朱祁镇虽然心中暗自揣测曹鼐是别的心思,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曹鼐并不是伪诈之徒。

但是马愉却不一样了。

或许是因为这内阁之中,马愉的年纪比较小。

杨士奇,杨溥,张辅,胡濙,都是六十岁以上了,王直而今也五十出头了。他才四十多岁了。

不过数起来,曹鼐还比他小上几岁。

马愉在朱祁镇面前,表现出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一举一动都合乎礼仪。

并不是别人都不合礼仪。

比较对儒家士大夫来说,礼仪是基本功,没有不会的。但是杨士奇杨溥年老,朱祁镇免其礼仪。张辅虽然表面上好像是一个士大夫,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武将,循规蹈矩是指在政治上,在礼仪上却没有那么遵守了。

似乎是因为他最近想尽办法在家里造小人,想留下来一儿半女。居然好几次早朝都迟到了。

这是很多士大夫决计不会做的事情。那么他知道早朝已经成为形式了。

至于王直,王大胡子本身就不是一个太拘泥于礼仪的人,他与朱祁镇最熟,也明白皇帝不太讲礼仪,就随便多了。

甚至有时候,正谈事情,放在桌子上的果盘,他都敢拿起来就吃。

就好像宴会上的食物一样,议事时候桌子上的果盘,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动的。

至于曹鼐,在君前痛哭,就是大大失礼了。

但是马愉行不越距,一举一动,与书上写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朱祁镇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但是一瞬间心中就有一些厌烦。

倒不是这样的道德君子不好,而是朱祁镇想要的内阁成员都是能办事的人。看其余人的履历,杨士奇,杨溥,张辅,不用说了,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至于王直也是几十年宦海沉浮。而曹鼐也是边境,南方都当过小官的,而且说起河北水情,更是了如指掌。一看就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

但是马愉。

一直在翰林院。

不过一词臣而已。

不过,朱祁镇也不会推翻自己的决议。毕竟这事情已经定下来了。不可能改变了,只是朱祁镇之后,也不大想见他了。

只是随口问道:“先生分管刑部,却不知道有什么要做的?”

马愉说道:“臣以为久旱不雨,当主刑狱之中有奇冤未雪,臣分管刑部,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狱。”

朱祁镇听了,心中更是厌烦。

你想清狱就清狱吧,将这事情与旱情扯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是朱祁镇之前已经听过曹鼐说过,河北这一代的气候特点,春旱几乎是经常性发生的,说不定就被他哄了。

朱祁镇陡然想起,之前地震就说有人说,这乃是太皇太后主政,阴阳不协的原因。

但是朱祁镇心中虽然恼火,但是却不能发作。

因为这一件事情,并非马愉一个人这样想的。这是这个时代通用的价值观。甚至太皇太后心中未必不是这个心思。

朱祁镇一个人怎么想并不重要。那么他是皇帝。

杀死一个人很容易,但是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却是很难的。朱祁镇只能客套说道:“那刑部就交给马卿了。”

马愉又是一字一板的说道:“有臣在,决计不会让刑部有一例冤狱。”

朱祁镇心中安慰自己,暗道:“如果这马愉真能做到这一点,朕也容他在内阁了,否则-----”

朱祁镇很明白,在他被杨溥套出心思之后,眼前这个内阁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内阁,决计不可能如杨士奇一般稳定十几年。

三年之内,不,或许到了明年,就会有一次大动。

只是谁去谁留,就要看谁手段高明了。

朱祁镇终于将内阁大员召见完了,又一一详谈之后,立即对身边的人说道:“去司礼监,让他们将明代的奏折,快点送来。朕要看。”

朱祁镇准备明日出宫。却看看卢沟河工程到底成了什么样子了。

正月末,春天的气息缓缓而来在,积雪都融化了。

朱祁镇带着锦衣卫,御前司护卫仪仗,足足有三千人,这才出宫巡视。

杨士奇坐镇内阁,杨溥也老了。朱祁镇让他休息,朱祁镇就让曹鼐陪同。朱祁镇的仪仗出了宣武门。

一行人走了一天,就到了卢沟河大工之处。

从远处看看,只见人群聚集一团团的,至于更远处的河堤,却不像是河堤,却好像是高高的土丘一般。

只是这土丘绵延很远,一眼看不到尽头,又好像是城墙一般。

朱祁镇骑在马上,却见周围人山人海,不知道多少百姓的簇拥过来。扶老携幼的远远的看向朱祁镇。

朱祁镇的仪仗将他们挡在百步之外。

只有以于谦,阮安,沐敬等人为首的官员才能靠近朱祁镇。

于谦领头行礼道:“臣直隶巡抚于谦,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无数士卒齐声跪下大喊,一声接着一声。就好像是声浪一般轰击着朱祁镇的耳膜。甚至让朱祁镇听不清楚他们到底说些什么。

朱祁镇一挥手,王振厉声喝道:“肃静。”

王振的公鸭嗓子刺耳之极,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发挥出了特殊的作用,压制住各种声音,下面的人才安静下来。

朱祁镇说道:“诸位平身。”

于谦说道:“臣御下不严。请陛下责罚。”

朱祁镇知道于谦所说,乃是这些喊口号,喊的一塌糊涂,但是朱祁镇不在意,说道:“于先生无须如此,这才是百姓的心声。乃是太宗,仁宗,宣宗皇帝留下来的人心。”

于谦听了,立即说道:“陛下有此心,乃天下之幸。民心难得而易失,臣请陛下慎思之。”

朱祁镇虽然在朝中感到束手束脚,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接手大明,正是鼎盛时期,或许在钱粮上,军事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有一点,却是没有问题的。

那就是天下民心在明。

这才朱祁镇最大的财富。

朱祁镇在这里第一次感受到,百姓士卒敬仰,敬畏,倾慕,各种复杂的目光。似乎让他的肩膀之上忽然压了万斤重担。

朱祁镇正色说道:“朕受教了。走,去大坝上看看。”

于谦说道:“是。”

于谦在前面引路。几十个人簇拥着朱祁镇上了大坝。

这里就是新卢沟河与旧卢沟河交汇之处。

朱祁镇看见一道河堤将两河隔开,一边是流水,一边是新挖的河道。只需将这里拆开,再将上卢沟河故道塞住。就可以让卢沟河改道了。

朱祁镇同样看到了一点,那就是卢沟河的河水很浅,绝不是去年秋天,宛如汪洋大海的感觉。

从侧面印证了曹鼐所说的话。

再细细看看这挖掘好的河道,河道与之前在文华殿演示的一模一样,只是同比例扩大了而已。

朱祁镇问道:“卢沟河改道已经做到什么地步了?”

于谦说道:“阮公公日夜在工地督工,而今已经差不多了,预计二月份就可以完成改道。”

朱祁镇听了,转过头对阮安说道:“阮安,你做到不错。”

阮安跪倒在泥土说道:“皇爷,这都是奴婢应该做的。”

朱祁镇见状,一把将阮安拉起来,说道:“于先生,朕是知道的。决计不会胡乱夸人,他既然夸你,你定然是有功劳的,朕有功必赏,而今权且寄下,等大工完成之后,有你的好处。”

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