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

第二十三章从直隶开始

朱祁镇对黄册的怨念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很早就想将黄册从南京后湖转到北京了。

只是搬迁黄册也是一个工程,而且黄册都是很宝贵的资料,一路上出了差错,可就不好办了,所以整个黄册搬迁持续了数年,才算在搬到了北京。

只是那个时候朱祁镇对黄册已经不大感兴趣了,因为朱祁镇拿着顺天府的黄册,有时候让锦衣卫东厂去核实,有时候自己亲自走访,得出一个结论,顺天府的黄册缪误太多了。

黄册一般是一式三分,一分在后湖,一分在本衙门,一分在布政使衙门。

朱祁镇拿得就是顺天府衙门的。

东厂锦衣卫的能力,在北京附近还是值得依赖的。

不过,黄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有原因的。

你敢相信,十年一次的统计黄册,就好像国家的人口统计一样的大事,居然是没有经费的。

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是为了编纂黄册,派了国子监的学生参与,好几千人之多。在永乐四年,乃是太宗皇帝登基之后,第一次清查黄册。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意义,是太宗皇帝确定自己的正统的行为之一,故而下面的人不敢不打起精神来。

所以在永乐四年之后,黄册一日比一日烂了。

甚至烂到,只剩下总数是起作用的,因为这个总数是定额。朝廷向下面要赋税,是以这个定额来的。

于谦说道:“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

于谦当过地方官,知道地方黄册是什么样子。而且重建黄册又需要多大的精力,所以他也没有碰过这一件事情。

但是他不会觉得自己有原因没有做好,就不关自己的事情了。

朱祁镇说道:“朕说过,之前的事情不关先生的事情,不过是陋习而已,只是而今直隶水利,各地田亩都要重新清丈,朕想请先生在这方面多上心,给朕一分可信的直隶黄册。朕也会从内部多拨三万两为经费。”

于谦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工作量太大了一些。

新出炉的直隶省,有永平,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还有新出来的天津,八府,人丁决计有数百万之多,特别是在这里大规模以工代赈,让山西,河南一部分灾民也跑过来。

更是增加了不少难度。

不过,于谦做惯苦差事了,当初赈灾的活,未必比现在轻松多少,不过是多费些心,既然朝廷要将河北水利全部修整一遍。自然是有时间,让于谦踏遍直隶八府,以及顺天府。

于谦说道:“臣不敢妄言,请陛下期以三年,三年之后,直隶黄册呈该陛下,到时候有一处不符合,臣请陛下斩之。”

朱祁镇说道:“好,朕等着河北大治。”

朱祁镇说完之后,看了一眼曹鼐。

曹鼐虽然似乎插嘴。但也知道,今后他就是皇帝这一艘船上的人了。今日朱祁镇与他们所说的话,或许能保密,或许不能保密。

但是这大坝上的密谈,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

曹鼐心中暗道:“如果真能降服滹沱河水,我这一条卖给陛下又如何?”他说道:“臣代河北父老就拜托于大人了。”

于谦说道:“客气,客气。”

两人相互躬身一礼。这两位都是杨士奇的弟子,此刻却结盟了。

朱祁镇将这里的事情嘱咐过后,这才吩咐下面的人来见。、

首先来见朱祁镇的却是沈清。

沈清是一员老将,乃是太宗老人,前燕山卫的出身,五从车架北征,又在宣德中从宣宗皇帝北征。

也就是说,几次出塞之战,他几乎是无役不与。

不过,而今却老了。

在宣德年间主持过修缮北京城墙,这一次三大殿工程就是他负责组织施工的,但是同样,虽然以工代赈,于谦用得都是灾民。但是即便如此,也要有士卒维持秩序。

沈清就派了下面的人过来为阮安调用。

这一次听说皇帝过来了,自己连忙跑过来。

朱祁镇见老将军虽然满头白发,但是气势昂扬,心中感叹,太宗皇帝留下的老将,还在支撑着大明江山,只是能支撑多久,就不好说了。说道:“老将军辛苦了。”

沈清说道:“不辛苦,老臣还能为朝廷效力三十年。”

朱祁镇说道:“只要老将军能辅佐于先生修好河北水利,朕决计不吝啬封爵之赏。”

沈清一听,眼睛都亮了,说道:“此言当真。”

“大胆。”王振听沈清如此一说,顿时恼火,训斥道。

朱祁镇反而觉得老将军率性,一摆手,示意王振无妨,说道:“君无戏言。”

Wωω .T Tκan .¢ O

沈清裂开大嘴,白色的胡须上下抖动,说道:“陛下放心,有臣在,下面这些人出不了乱子来。”

沈清年事已高,他与张辅年岁相仿,甚至比张辅还大上一两岁。而今已经垂垂老矣了,让他再上阵杀敌,却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而且朱祁镇也听过沈清的名字。

却是他虽然太祖北伐五次,宣宗北伐一次,他虽然无战不与,但是都在车架之前,没有独领一军,虽然立下不少战功。但是多是苦劳,却没有大功。

而今年老,沈清最想的事情,就是后世争一个爵位了。

只是沈清的功劳还差了一点。

这就是沈清不辞劳苦,不在家里享清福,出来奔波的原因,就是想办法立功,让自己能封爵,荫蔽子孙。

此刻得了朱祁镇的承诺,一时间兴致非常之高。

紧接着过来的人,乃是通州同知李经。

这个人于谦已经给朱祁镇推荐过了,于谦不日准备让李经成为第一任天津知府,主持天津与顺天府,河间府划界问题。

这个人乃是于谦在顺天知府任上的老部下,治才出众。于谦不能一直留在工地之上,很多事情都李经主持。

这卢沟河能在数月之内,修建一百八十里的河道,李经的功劳不小。

朱祁镇倒是没有与李经多说话,只是将这个人名记下来而已,这个人虽然名声不显,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方青天。

朱祁镇自然要时常注意。

本来见过这些人之后,又顺着河堤走了数里,令侍卫以长矛向河堤上刺,这河堤上的土,全部是夯土,而且这些夯土在打夯之前,也全部煮过,让草木不能在这些土中生长。即便朱祁镇身边的侍卫奋力刺击,也仅仅刺出一个小坑来,根本插不进去。

朱祁镇说道:“不错。”

王振见天色有些晚了,说道:“陛下,而今不回城吗?”

朱祁镇说道:“现在也回不去了,传令下去,朕今日就宿在大堤之上,于先生。”

于谦立即出列说道:“臣在。”

朱祁镇说道:“派人将附近各地的父老请过来,朕在这里延请他们。”

于谦听了,心中一愣。这是太祖皇帝提倡的乡礼之一,地方官员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各地的父老,来治理地方的。

只是于谦却不想朱祁镇这样来,心中也不由一叹,暗道:“当今虽小,却有圣明天子的气象。”

随即心中又微微一热。

既然皇帝圣明,岂不是大有作为之时。于谦建功立业之心,越发激昂起来。

要知道,这个时代理学数日从民间到官方渐渐成为主体存在,但是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杨士奇等人,却是多受元末明初各大家的影响,如刘伯温,姚广孝,他们这些人很难说是正经儒家士大夫。

于谦虽然儒家士大夫气质很重,并不妨碍他有慷慨激昂之心。

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八十章 经筵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