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

第七十章杨士奇的治水意见

仁孝皇后,就是太宗皇帝的皇后,中山王之女徐氏。

可见对于靖难之事,在起兵之前,太宗皇帝身边,也不是完全意见一致的。

朱祁镇心中感叹,自然并没有说话。

他送太皇太后回宫之后,再次单独召见杨士奇。

而今天气渐渐冷了下来。

有几分秋高气爽之意,但是正统五年的雨季也过去了。

这一次夏汛,也不是多平静的,虽然北方只有滹沱河依旧决口,其他地方,大多都是有惊无限,但是并不是说整个大明都平安无事。

在江南钱塘江就发了洪水,好在不管是杭州知府况钟,还是周忱,都是一等一的能臣干吏。这一件事情,处理的都很好。

波及范围不大。

朱祁镇仅仅是免了当地钱粮,也不用从别的地方调粮救急。

随着李时勉带着锦衣卫千户王英来往于南京与天津之间,大明北京的粮食困境,也逐渐解除了,而且北方也要丰收了。

当然了,今年的收成不会太好。

但是秋收之后,大量的农民都有时间了。

朱祁镇准备大规模修建水利的想法,就冒了出来。只是,这一次朱祁镇学乖了,在做决定之前,准备与杨士奇提前通通气。

杨士奇对此心中也有数。

朱祁镇与杨士奇扯了几句江南的水灾,就直入正题了。

朱祁镇说道:“洪宣之后,天下水旱不均,旱蝗并作,直隶尤其为重。朕之前所说的事情,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沉吟了一会儿,似乎在酝酿词句,慢慢的说道:“陛下爱民之心,臣代天下百姓谢过,只是,朝廷大灾刚刚过去,府库空虚,纵然海运了不少粮食,但粮食储备,依然没有达到去年的标准。而今并非大兴土木之时,此其一也。”

“陛下乃天下之主,当视天下如一。直隶虽然是大明京畿之地,但是江南也是朝廷根本之地,陛下如果大张旗鼓,定然引来百官侧目,却不如暗地修整,化整为零。此其二也。”

“以此二端,臣以为当从长计议,方有万全。直隶报上来的水利工程,令工部核实,每年冬春之际,修缮一二,陛下富有春秋。何须急于一时。”

朱祁镇听了,心中很是不满。

但是想起太皇太后的叮嘱,将心头的怒火一点点的压了下来。细细思量,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杨士奇的办法,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好。

但是总体来说,是非常稳妥的。

对掌控天下来,稳定其实比其他方面更重要。

但是朱祁镇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其中的缺陷。那就是慢,而且不能从整体上来规划。

如果将整个海河流域看做一个整体,这一次整体上的治理,于谦可以从更多的方面上去考虑。但是如果做出限制之后,那么这一些治水,也仅仅存在修缮方面了。

不是修缮不好。

而是朱祁镇翻阅不少文件,早就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河北水系的问题,早就到不大动干戈不行的地步了。

朱祁镇一时间想过很多想法,最后决定拖一拖。

反正而今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日子,等过了秋收之后,这一件事情再说不迟。

朱祁镇说道:“先生所言极是,这一件事情,等朕召见于谦等人入京,再议论不迟,不过有一件事情,朕想问问首辅的意见。”

杨士奇听了,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随着麓川大胜,班师回朝在即,还有这一次朱祁镇放手让于谦赈灾,让李时勉运粮。

杨士奇很清楚的感受到了朱祁镇在朝中的威信大涨,朱祁镇的自信也在与日俱增。

这样的情况之下,朱祁镇真想做什么事情。杨士奇也未必能拦得住。

这是大明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最少现在,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大明皇帝行驶自己的职权。包括杨士奇。杨士奇见朱祁镇愿意退让,自然不想硬顶,说道:“陛下只管问,,老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祁镇说道:“朕查过各地文书,发现似乎太行,燕山之中的树木都伐尽了,却不知道是否如此?”

杨士奇听了,一时间没有说话。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陛下所言,应该没有错的,太行山深处或许有树木,但是临近各县的大山,全部已经秃了,至于燕山更是如此,太宗皇帝见群山无树,曾经专门下过禁令,燕山临近长城一线,全部种树以为屏障,百姓禁伐,但也仅仅是长城内外而已。不过数里之地。其余的地方,其余的树木大则为栋梁,小则为柴薪。”

朱祁镇说道:“先生也看过当年的演示,直隶之所以山洪很急,就是因为群山无树,根本没有储备水源的能力,暴雨一下,各地积水立即百川汇于河中,至于一日暴涨数丈,至于不可控制。”

“所以朕想号召百姓种树。先生以为如何?”

杨士奇说道:“陛下的心是好的,但是此事恐怕不成的。”

“朝廷并非没有号召过百姓种树,但是百姓日常用木材数量巨大,即便是种的再多,也会一一砍伐掉的,一颗树长成柴,最少需要数年,但是伐掉,却需要一日。”

“而且,山中种树更是困难。”

“树木都是赖水源而生,山中但凡有水源的地方,都被山民所占据。山中田地开垦不易,让他们舍此种树,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杨士奇并不知道朱祁镇所言对与不对。

对朱祁镇来说,种植树木保持水土,本来是常识,但杨士奇不知道朱祁镇所言对与不对。他只是避重就轻,将其中困难说清楚。

不过,总体上来说杨士奇并不反对这个政策,毕竟是斧斤以时入山林,这还是孟子的意思。

朱祁镇也知道这不可能。

因为古代木材用量太大了,即便不谈柴薪,单单说家具建筑所用的木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怎么可能,说一句话,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就行了。

其实自然有自己的恢复能力,但是很显然北方森林的恢复能力,一直在被人类所压制着。

水旱蝗灾不断,其实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回报。

自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朱祁镇毕竟当了几年皇帝了,他没有那么天真,甚至他刚刚所言,带着几分明知故问的意思。继续说道:“朕知道此事难为,但是此事即便难为,朕也要做,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水旱问题。”

“陛下英明。”杨士奇口中颂圣,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朱祁镇是看不穿的。

朱祁镇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说道:“首辅,可知道朕已经在京师之中禁用柴薪了?”

杨士奇一听了,立即想起来了,不就是门头沟这一件事情吗?杨士奇心中红灯猛地闪起来了。暗道:“陛下是想以煤代柴吗?这万万不可。”

柴是没有成本的,煤是需要花钱的,对老百姓来说,该怎么选择,根本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所以以煤代柴之事,如果在京师用用还行,毕竟京师人口聚集,柴薪不够用,甚至用人从通州向京师贩卖柴火。

所以以煤代柴,成本上行得通,但是北方除却北京之外,哪里有一个能比肩北京的大城市?

即便开封也未必能与北京比。

所以在北京能行得通的政策,在别的地方却未必能行得通了。

朱祁镇固如杨士奇所言,说道:“朕想要以煤代柴,让天下百姓少伐一寸木,就少一点水灾。”

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六十八章 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