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

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

“贵州土司因为去岁征战,已经有了怨言,臣以为当一手软一手硬,安抚各地土司,发放钱粮,以酬功,也要跳出来一些不轨之徒,一一正法,以整朝廷之威。”王骥说道:“在此之外,就整顿卫所,特别是驿站就可以了。”

朱祁镇点点头,大明在贵州有什么?

不就是一条路而已,为何这一条路的驿站,保证朝廷与云南之间的消息物资的畅通,乃是贵州最大的作用。

在古代开发贵州,实在不是什么有利可图的事情。

王骥说道:“云南却要分内地,卫所,外藩。”他微微一顿,说道:“请以地图言之。”

朱祁镇一挥手,立即有人将云南地图铺在桌子上了。

说实话,看明朝内地地图,还有一点后世中国的样子。但是云南地图,简直惨不忍睹。看麓川就到了海湾之处,如果不知道,还以为麓川就已经到了孟加拉湾了,却不知道他们他们距离孟加拉湾,还有不短的距离。

朱祁镇甚至不能将上面的地图,与他后世的印象对上号,如果不知道大明还是一样的大明,他一度以为东南亚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这也是朱祁镇推动天文测量的另外一个原因,用天文定位的技术来绘制地图。毕竟经纬度这种概念,在很早就有了。

王骥却不觉得自己的地图不对,依旧说道:“云南内地,就是昆明,楚雄,大理的府县,乃是云南根基之地也,在此之外,有金齿到麓川,此地临西方之敌,由元江到临安,此地临安南。”

王骥随即用手一话,就是地图中间一片,说道:“这一带,就是云南之根基,而麓川,临安,曲靖,乃是云南三个门户。这三个门户,都是卫所聚集的重地。”

朱祁镇细细看过去,忽然觉得,这云南从某种程度上,是足以立国的,山川形式的确不错。

王骥说道:“在此之外,就是外藩。”

“三者用不同的办法,于内休养生息,迁移民户,修整水利,大举屯田,囤积粮食,一旦调兵入滇,也让云南本地足以支撑,省运粮之苦。”

“而治门户,当治卫所,云南卫所疲敝,臣自然一一处置,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是一个难事,不是别处,就是麓川襄王。”

“襄王贵为亲王,礼绝百僚,在云南,即便是臣也在襄王之下,万一襄王一意孤行,何人能治?”

“而麓川之地,又是云南西方门户之地,一旦有失,影响太大了。这一件事情不得不处置。”

朱祁镇也明白。

正因为麓川非常重要,这才让大明决计不能忍受麓川的挑衅,一定要打服才行。

而今襄王虽然分封了,但是他麓川的战略地位,并没有什么变化。足以让王骥头大。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也早就有解决方案了,说道:“朕就给王卿再加一样俸禄,以王卿为襄王傅,襄王须以师待之。”

“襄王但又不从,可以上奏朝廷处置。”

其实这给了王骥对襄王的管辖权。

这个想法朱祁镇早就有了。今后云南巡抚都要兼这个官职,当然了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去管襄王的事情,但是一旦需要管的时候,云南巡抚是有这一个权限的。

其实也是因为太皇太后在,所以才要用这样迂回的形式。

毕竟不看襄王的面子,也要看太皇太后的面子,如果襄王是远支亲王,早就可以直接明文下令,让襄王听云南巡抚的,或者让襄王相为云南巡抚的下属。

王骥说道:“臣谢过陛下,如此则云南内地无恙,最难治者,莫过三宣六慰了。”

“臣有三策。”

“第一请陛下册封刀氏为宣慰使,以酬刀氏之功。以想各长官司表明,朝廷所为不过是为了惩处冒犯天威的思家而已。”

“绝非绝土司而封亲藩之心。”

朱祁镇心中也明白,有些事情,是解释不清楚的,越描越黑。就如同这一件事情。单单凭借这样的解释,不足以让各土司信服。

但问题,各土司即便显怀忐忑,也不敢对朝廷怎么样。

盖因强弱之势太明显了。保定侯才离开云南几个月,这些土司还不能也不敢忘记保定侯之威。

所以,朝廷给了台阶,他们自然要下。

不过下台阶是下台阶,想让他们解开心结却是难了。

“第二策,就是修建云南到麓川的驿道,交通襄王,以备非常。”王骥所言的非常,是什么样的非常,并没有说明白。

但是朱祁镇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

非常之一,就是思家进攻襄王。云南派人救援,非常之二,就是襄王起了别的心思,云南也可以做出快速反应。

至于,朱祁镇自己想得对不对,王骥自然不会说清楚。否则一个离间天家骨肉,就够王骥喝一壶了。

一时间,朱祁镇心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此封一个王爷对国防真有好处吗?

他还没有见到好处,却已经见到了种种麻烦。想来将来襄王与云南之间的扯皮决计是少不了的,这个不容于正常朝廷体制的藩王。在文官眼中定然是一个大麻烦。

“第三,就是汇合各路土司,共同讨伐孟养。”王骥详细解释道:“保定侯一战令麓川破胆,而思机发东山再起,原因不在思家,关键在于缅甸,于各路土司的支持,而孟养在金沙江以西,汉人军队从来没有遇过金沙江的,更是道路艰难,如果大军伐之,臣担心十停之中,未战就要折损三停。”

“所以不可以力克,必须以智取,臣原因拉拢各土司,以思家之地许之,以云南一部为中军,汇合各部土司为附从,进攻孟养。”

“必然大胜。只是如此一来,各土司彼此之间制衡的局面,恐怕要打破了。臣只能保证十年之内没有事,但是二三十年之后,南疆必有大变。”

朱祁镇听了,也明白王骥的担心。

首先,因为思家的实力有限,王骥只要能在外交之上孤立思机发,最后打仗就是扫尾了。但是这个最大的后遗症是,大明太祖太宗经验的南疆格局,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说缅甸老挝都隶属云南,就是因为大明虽然对这些地方进行间接管理,但是并非不管的。彼此土司的位置,各自之间的制衡从太祖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沐英大败麓川,却留下思家,未必不是这个原因。但是麓川的崛起,已经将这个制衡体系打破了。

如果朱祁镇再派大军,力破孟养,并在孟养重新划分各部的位置,重建当初的制衡体系,或许与太祖年间的不一样,但是依然能建立起对南疆的间接统治。

但是朱祁镇不会为王骥派兵,王骥只能更借重于外交手段,想要大规模调整南疆土司,却是不能了。更不要说要将思家剩下的土地分给各方。

这样一来本来支离破碎的制衡体系,就更不成样子了。

没有这一套制衡体系之后,想来南疆先要乱上一阵子,最后决出一个霸主来。到时候南疆就真不复大明朝廷所有了。

所以十年之内,可保完全,但是二三十年后,就不好说了。

朱祁镇心中叹息,麓川之征,此刻看来固然痛快淋漓,却是打了半截仗。孟瑛虽为一员大将,方面之才,但是在某些地方,也是不如王骥。

朱祁镇心中未必没有再派遣大军南征,但是天下局势轻重缓急,他还是拎得清的。

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三章 都掌蛮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