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田赋

第二日,朱祁镇还没有醒过来,就听见外面噼里啪啦,就好像是无数骑兵踏过地面,又好像是无数刀剑相击。

密集的注脚,连绵在一起。

朱祁镇披衣而起,立即有人为朱祁镇穿好衣服。

朱祁镇推开了乾清宫的门户,顿时无边湿气冲了进来,声音一是大作,水滴飞溅出米余,将大门处全部打湿了。

朱祁镇见状,迎门而立,并不避大雨。

虽然仅仅是被迸溅进来的余地,不过片刻,就在朱祁镇的衣角给打湿了。

王振连忙将朱祁镇拉过来,说道:“皇爷,保重身体。可是淋不得雨的。”

朱祁镇笑道:“朕是高兴。”

不是这个时代,就不明白朱祁镇为什么为一场大雨如此欢喜。

盖因五月之后,河南的旱情就有扩大的趋势,连北京这里也连日不雨。这一场大雨,就好像是天河泄露一般。

想来这一场旱情总算是过去了。

“也不知道河南那边怎么样了?”朱祁镇面露忧色说道。

“皇爷,奴婢就是来给皇爷报喜的,今个刚开宫门,就有锦衣卫送来消息,三日之前,河南大雨,旱情已解。百姓在于公的安抚之下,各自回家。河南的旱情算是过去了。”王振说道。

朱祁镇笑道:“如此就好。”

朱祁镇忽然想到,说道:“最近的折子里面还有何处受灾?”

朱祁镇越发明白一件事情,对大明朝来说,没有天灾的一年是不完整的一年,于谦之所以如此快的安抚好百姓。

倒不是于谦天赋异禀,而是赈济灾民,早就成为一定之规。

于谦按此办法行事,再查漏补缺,就能将事情办圆满。

所以朱祁镇直接问,何处受灾,而不是问有没有受灾。

“只有海宁报了潮灾。”王振说道。

朱祁镇坐回自己位置上,示意小太监将大门关了,顿时雨水的声音被隔绝在外面了,他在御坐上坐下来,问道:“内阁如何处置?”

“让江南巡抚周忱周大人赈灾,海宁县,想要修建石堤。内阁打回去了,让地方自己处置。仅仅豁免海宁县三年钱粮而已。”王振说道。

朱祁镇低头想想,努力揣摩杨士奇的思路。觉得杨士奇未必是不准,只是觉得这一件事情,让地方自己做吗?

这一件事情,在朱祁镇心中打了存疑的想法。

先行按下,看事情后续发展。他忽然想到一件事情,就是豁免钱粮之中,大多是将之前收不上来的钱粮也豁免了。

今日本来是要上朝的,但是雨实在太大了。

明清上朝都是室外的,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大雨总不能让百官都站在水里,特别是而今朝会,更多是认认真真走形式。朱祁镇过去也不过是摆摆样子,向百官显示出自己还活着,并活着很好而已。

真正处理政事的章程,都在内阁传到宫中的文书上。

今日连李时勉的课也都免了。

这个时代小孩子淋一场雨都可能不治。太皇太后对朱祁镇娇贵的很。再者太皇太后对朱祁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也很是满意,渐渐入夏了。

太皇太后甚至有让朱祁镇避过三伏天,再上课不迟。

朱祁镇有了时间,索性让王振带几十个太监,将从洪熙年间到宣德十年,也就是今年,这十年之间,豁免的欠粮总数算出来。

朱祁镇接到总数,一时间大惊失色。

各种天灾人祸免除的欠粮,居然有一千多万石之多。

一千多万石粮食,是什么概念。

大明朝每年能收上来的粮食,大概在三千万石,不过各种支出,能存下来的粮食并不多。反正朱祁镇不知道,而今北京,通州这几十个大粮仓之中,所有粮食加起来,有没有一千多万石。

别的不说,漕运每年运输四百万石粮食,就足够支撑京师了。

也就是说,这一千多万石,可以顶漕运两三年的运输粮,顶每年三分之一,近二分之一的国家收入,十年的财政结余。

朱祁镇细细看了,大部分是因灾害免除之前的欠税。但是有一次,是宣宗皇帝大手笔免除了江南三百多万石的粮税。

“这不正常。”朱祁镇立即敏锐的感觉到了。

“很多地方的欠粮,即便是不免,也征不上来了。很多都是假借天灾的名义免除的。有数次,根本没有借口,就直接免除了。”

在朱祁镇看来,国家的征税能力,是国家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他之前,依稀记得,明代末期赋税就收不上来了。

而今看来,这是明代从娘胎里面带出来的病。

洪宣之间,明朝国力虽然不能称鼎盛,但是就财政而来,还是相当健康的,这个时候,收不上来,将来的事情还用想。

朱祁镇说道:“朕要去太皇太后。”

王振见了,连忙拦住,说道:“陛下,而今雨还没有停,陛下何不稍等片刻,而且这个问题,奴婢可以为陛下解答一二。”

朱祁镇微微有些吃惊,说道:“王大伴请讲。”

王振说道:“国朝赋税其实是有定额的。太祖皇帝虑百官扰民太甚,就在洪武年间确定了各府县,要缴纳的粮税,不经官府之手,而由粮长转运。”

王振的这番话,如果对之前的朱祁镇,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是他这半年之内,对大明朝的上上下下一直摸索,不敢说太明白,但是一些基本常识,还是知道的。

比如是粮长。

粮长乃是太祖皇帝特别设定的头衔,甚至不能说官吏,主要负责将各户的赋税征齐,然后运输到朝廷指定的地方。

“这有什么问题?”朱祁镇说道。

“陛下,粮长收粮是按黄册收的,但是黄册不准,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很多地方有百姓迁徙,绝户,户口不准,自然征收不到,在洪武年间,还有粮长往里面贴钱,而今差错过多,根本贴不起来。”

“当然,也有刁民闹事,不想交皇粮国税,而文官都讲圣贤之道,下不去手。”

“要真收上来,恐怕要出人命了。”

“这些是真收不上来的。”

“当然,也有假收不上来的。就是地方大族,托庇一方,玩弄文书,欺上瞒下。篡改黄册之事,都有一两起。”王振说道:“不用雷霆手段,总就是有些人有侥幸心理。”

朱祁镇对王振有一点刮目相看了。

他因为王振在历史上的名声,故而看王振带了有色眼镜。觉得王振担不起大任。而今不过承太皇太后的心思办事而已。

却不想王振在国家大事上,还是有些见地的。

王振见朱祁镇看他的眼光有些不同,心中大喜立即说道:“欠粮最多的就是江南,主要是江南民田官田不分,官田乃是太祖皇帝取张士诚亲眷将官的田产,田税很高,民田与之相比,不过半数而已。”

“开国数十年,很多田契流转,百姓觉得不公,不乐纳粮。所以江南粮税拖得最多。这一千多万石欠税,一半都是江南欠下来的。”

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