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

江南重赋

在午后时分,雨总算停了。

只是天空还没有放晴。

朱祁镇坐着步撵来到了慈宁宫中。

一进慈宁宫之中,就发现慈宁宫中,有一点凝重的滋味。朱祁镇一问才知道,却是昨夜风雨来得太急。

太皇太后着凉了。

朱祁镇大吃一惊,连忙进了内室之中。

却见太皇太后穿着一身白色内衣,披着衣服,靠在床头,胡氏正端着一碗汤药正在伺候太皇太后吃药。

朱祁镇立即上前说道:“奶奶有恙,何不派人叫孙儿过来。”他一边说,一边将胡氏手中的汤药接过来,用勺子轻轻抿了一口。顿时觉得无法言喻的苦涩之味,在味蕾上面炸开。

朱祁镇忍不住将眉头皱在一起,几乎睁不开眼睛。

朱祁镇觉得温度合适了,说道:“奶奶吃药。”

太皇太后从朱祁镇身上,似乎看出了宣宗皇帝的影子,接过朱祁镇手中的药碗,一引而尽,似乎根本感觉不到苦。

太皇太后放下药碗,胡氏接了过去。太皇太后对朱祁镇说道:“你放心,我这把老骨头,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

朱祁镇听了,眼睛忍不住一红,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宣宗皇帝虽然已经去了半年,朱祁镇已经习惯了没有父亲的日子,但是太皇太后却未必习惯没有儿子的日子。

母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的感觉,谁上谁下一目了然。

太皇太后而今虽然是小病,仅仅是着凉而已,但是上了年纪的人,这病说来就来,说不定就去了。

特别是在这个医疗条件不大好的时代,这样的事情,更是普通。

太皇太后之所以隐瞒自己的生病了,如果不是朱祁镇今日过来,朱祁镇未必会知道,都是为了什么,朱祁镇又怎么能不知道啊。

就是怕朝中听了,起了波澜了。

大明没有了宣宗皇帝,如果再没有了太皇太后,这局势只会更加艰难。

太皇太后担心朱祁镇应付不过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朱祁镇虽然从小不在太皇太后膝下长大,但是这一段时间,却与太皇太后结下了深厚的感觉,这分感觉一部分是祖孙之情,一部分是师徒之情。

太皇太后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朱祁镇从她身上感受一种政治家的气度。

天下大事,脉络在目,如掌观文。皇太后虽然对他极好,但是在见识气度之上,差了太皇太后不止一个台阶。

这天下在太皇太后手中,看似什么事情都不管,却能让天下平稳无事,大臣各安其位。但是让孙氏来做,不知道弄成什么样子。

朱祁镇言语之中,带着哽咽道:“是孙儿不孝,不能让奶奶颐养天年,反而忙与俗事。”

“乖孙已经不错,要说不孝,却是你父亲不孝,年纪轻轻就丢下大明江山而去了。”太皇太后说起宣宗皇帝,心中也一阵痛。强忍着说道:“今天你又有什么不解之处。”

朱祁镇将拖欠粮税的事情,都说了。

太皇太后听了,轻轻一笑,说道:“我孙儿不错,天下要害一在九边,因为九边有天下雄兵。另外就在江南,因为江南有天下钱粮。用江南钱粮,养西北劲卒,这就是本朝国策。”

“太宗皇帝迁都北京,就是为了掌控九边雄兵。”

“而太祖皇帝定鼎天下,却仗了江南钱粮之助。”

“江南重赋,就是因此而起的,我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天下欠赋,大部分都在江南吧。”

朱祁镇连忙说道:“太皇太后英明。”

“不是什么英明,江南田产十之八九入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江南一府可抵别处一省,特别是广西,贵州,云南这西穷省,与江南好一点的府县相比都不成,贵州估计只能顶一个县吧了。”太皇太后说道。

“有人说,之所以江南重赋,是因为太祖皇帝惩罚江南百姓跟随张士诚,这话根本是污蔑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最是爱民不过,洪武年间,南京百姓因从龙最早,一连灭数年钱粮。太祖皇帝何以对江南百姓另眼看待。”

“不过,江南重赋也是有原因的。”太皇太后说到这里,微微一顿。

朱祁镇连忙端了一杯热茶送上前,问道:“什么原因?”

太皇太后轻轻一抿说道:“江南富饶,人丁兴旺,亩产最多,江南一亩所产,胜过中原两倍,胜过西北三四倍之多。”

“如此,不从江南取粮,在何处取?难不成从西北取?同样的赋税,在江南不过是拖欠一点而已。”

“但是在西北,却是要造反的。”

“还有就是江南重赋并非从本朝开始,本朝不过是承袭而已。”

太皇太后问道:“你可知道贾似道?”

朱祁镇说道:“知道,贾似道是宋末宰相,是一个大奸臣,就是他亡了南宋。”

太皇太后听了,轻轻摇头说道:“孙儿,奸臣忠臣,是外面大臣说的,孙儿只需分能用,不能用?”

朱祁镇若有所思说道:“这贾似道倒是能用,还是不能用?”

太皇太后说道:“贾似道时运不济,但说起来也是能用的,他年轻的时候,鄂州之战逼退忽必烈,就很有名臣风范。后来却千夫所指,被认为是亡宋的首祸。在我看来,却是南宋朝廷走到了尽头。”

“南宋朝廷以一隅之地,对抗蒙古三面进攻,财力枯竭,不足以养军,这个时候贾似道提出了公田法。就是公家赎买两浙土地为官田。以官田所产养军。”

朱祁镇想想,说道:“南宋既然已经没有财力养军了,他那来的钱来赎买土地。”

太皇太后说道:“宝钞。”

朱祁镇说道:“他以什么为本?”

太皇太后说道:“赎买的土地。”

朱祁镇吃惊的说道:“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吗?”

“空手套白狼?”太皇太后想了想说道:“倒也贴切,不过这一件事情,贾似道倒是做成了,只是他得了钱,失了人心。”

“在两浙路有土地的都是什么?”

“多为达官贵人,还有一些武将的田产,两宋从宋太祖开始就是厚养武将,削其军权,而今权也没有,田产也没有了。”

“谁还为赵官家效命。”

朱祁镇说道:“贾似道未必不知道这个结果,只是没有钱,前线诸军估计先散了吧。只能先顾眼前了。”

太皇太后说道:“我儿聪慧,不过,贾似道虽然死了,这公田法却是遗留下来了,前元将江南土地分给宗亲勋贵,都是按照贾似道公田法定得税制。而张士诚打下来之后,还有加征。”

“太祖打下江南之后,前几年处处征战,需要粮草,只是稍稍减低一点,就照着收税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原来如此。”

行政是需要成本的。

“这事虽然不好,但也只能如此了,所以派往江南的大臣,要重之又重,多派些贤明的大臣,安抚好江南百姓。”

“你万万不可乱动。”

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十四章 遗诏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七十九章 回师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