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

宣德十年的夏季,特别的炎热,不过在清晨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升起,清凉的空气笼罩着紫禁城的地砖之上。

让人感觉分外清爽。

一行百余人在王振的带领之下,走在红墙之间。

为首的自然是张忠。他身后就是石璟了。石璟身后,就是各家子弟,还有外戚孙家与张家也都在其中。

当然了还有将近三分之一,却不是勋贵圈子里面出来的,乃是真正的好手。谈不上万人敌,也是那种能临阵冲杀,数次陷阵的高手。

王振一边走一边说道:“你们在乾清宫之中当差,万万要注意体统,你们的活动范围只有乾清宫,除却乾清宫之外,任何地方都不准去,尤其是后宫之中,到时候丢了脑袋,牵连家人,不要说,杂家没有提醒你。”

“‘宫禁森严’这四个字,可是用血写的。”王振说道:“知道,胡美这个名字吗?不知道的,回去打听一下,别临死,还不知道怎么死。”

这些侍卫每一个人都是相貌堂堂,古代选官对仪表也是有要求了,更不要说在皇帝身边当差了。

当然了,胡美一案,距离而今也有好几十年了,乃是洪武年间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张忠却是很明白的。

胡美原名胡廷瑞,避朱元璋讳,改名为胡美。原来是陈友谅驻守江西的大将,据说朱元璋当时招降胡美的时候,胡美要求不解散他的部众,朱元璋原本不想答应,也是刘伯温在后面踢了朱元璋御座一脚,朱元璋才答应下来。

之后,胡美与徐达合兵攻武昌,要转战福建,广东,战功赫赫,甚至有一女嫁给了朱元璋。

却因为胡美的儿子,擅自出入宫廷,有人传言,与宫中某些人有染,结果胡美一家都被处死。

本来是开国大将,结果连一个名声都没有留下来。

后面的侍卫们,本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知道胡美的,但是很多勋贵家学渊源与张忠,却是明白这一点。

气氛顿时严肃起来。

特别是走到了乾清宫之前。他们更是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一百二十个人,分为两列,一个个都是穿着锦衣,腰配长刀,衣甲鲜明。

王振进去一会儿,一小太监将他们引进来。

却见朱祁镇早已起床了。一行人立即拜倒在地,说道:“拜见陛下。”

朱祁镇一挥手说道:“平身。”

王振在一边指指点点的,小声将这些人谁是谁,都告诉了朱祁镇。

朱祁镇虽然已经看过名单了。只是名单未必与真人能对上号。

朱祁镇扫了一眼,却发现这些人虽然站在一起,但有一种泾渭分明之感,这些勋贵子弟,从小都学过进宫的礼仪,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很明显表现出礼节上的疏漏。

朱祁镇立即明白,这一群人之中,真正能打的也就这几十个。

朱祁镇指着其中一个大汉,说道:“你叫上,报上名来。”

这个大汉一开口,就声如洪钟,说道:“微臣乃遵化卫百户张大川。”

朱祁镇听了这个名字,与名单上对照,说道:“张大川,朕记得你这个百户乃是先帝提拔的。”

张大川大声说道:“正是。宣德三年,臣为夜不收,与鞑子十余骑,臣击之,斩首四,其余皆逃,先帝闻之,特别提拔。其实当时如果不是微臣的马不好,这十余名鞑子,一个也跑不了。”

朱祁镇一听,就知道张辅是用心了。

张大川是敢在野外,以一敌十几,还能斩首四名,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张大川如此,其他几十个非勋贵出身的侍卫,大抵也不会太差。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宣宗皇帝一手提拔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宣宗皇帝能活上几十年,这一批人很可能就是开国功臣,与靖难功臣之后,但宣庙功臣。

这些人对宣宗皇帝的忠心是最大的。继而也将忠心转移到他身上了。

朱祁镇说道:“张统领,石璟与张大川,就当你的副手吧。”

张忠连忙说道:“臣遵旨。”

一百二十名侍卫,分成两班,日夜守护,张忠因为父亲乃是英国公的缘故,就担任了侍卫统领一职。

不过朱祁镇也知道,张忠的身体,估计不可能日夜守护,真正的实权就在他两个副手身上,一个副手是石璟,也就是未来的驸马爷。是可以信任的。

另外一个,朱祁镇选了张大川,就是看他底层出身,与勋贵没有什么瓜葛。

如果没有宣宗皇帝提拔,而今他也不过是一个夜不收而已,看他样子就知道,他是宣宗皇帝提拔的人,宣德三年到现在,六七年了,还是一个百户。

就知道他上面没有人。

朱祁镇让张忠安排乾清宫护卫,随即召见了张忠。

张忠身形有些单薄,但是在朱祁镇面前,没有一丝失礼的,朱祁镇却看见了张忠鬓角都丝丝见汗了。

虽然已经是夏天了,但是清晨总得来说,还是比较凉爽的。张忠如此,就说明一身戎装,配刀带剑的,对张忠来说,却是一个负担。

朱祁镇见状,心中却不是滋味。

一来,张辅有大功于国,他的子嗣却这样,显然撑不起英国公府,而英国公府却是支撑勋贵与文官对抗的支柱。

一旦张辅不在,英国公府后继无人。谁来对抗文官?

二来,朱祁镇私下里,未免没有一丝欢喜。

张辅作为武勋第一人,威望很高,资历很老,战功赫赫。这样一个大将军,即便而今类似于赋闲在家,仅仅是在内阁之中,以被顾问。也不是皇帝可以轻易放心的对象。

如果张辅的儿孙满堂,个个人才了得,朱祁镇只会更担心。

而今主少国疑之时,张辅唯一的儿子是这样。朱祁镇对张辅却更加放心了。想来张辅即便是造反,也不过为他人做嫁。那又是何必啊?

所以,朱祁镇对张忠的态度就更好了。

朱祁镇立即赐座,两人坐定之后,朱祁镇将一封奏疏递给王振,再由王振转交给了张忠,朱祁镇说道:“先前内阁报上的,说是弃交趾之罪人,依然在狱中问如何处置。”

“王大伴,也常说,弃交趾乃本朝第一恨事。”

“令尊数次平定交趾,对交趾之事,认识极深,当初弃交趾,举朝上下,就令尊力否。而今见了张统领,朕就想问一问,交趾之事,到底是怎么样的?”

张忠听了,心中一动。

立即知道该怎么说了,因为他从朱祁镇的语气之中,就窥出了倾向性。

原因很简单,张辅一生功业大半在交趾,在交趾一事上,张辅的态度大家都知道,作为儿子万万不会打父亲的脸。

“汉唐掩有西域,乃是汉唐之盛,而今西域凋零,已不胜兵,取之无益。故太宗皇帝欲取南洋,成就本朝之盛,这才是太宗皇帝的本意。”

“而今交趾一失,不出数年,三宝太监之经营,尽丧之,丧交趾,就是丧南洋西洋。”

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六章 经筵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