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

一想明白这一点,他万万不敢小看古人了。

在安南南边,有好多处良港,比如赫赫有名的金兰湾。如果郑和的船队在这里驻扎,则南洋诸国之事,十几日,就能知道。

从古到今,不知道多少人,多少事情都变了,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变的,就是地理位置。

只要能拿下安南,就有一只伸向南海的手,对南洋诸国的控制,一下子从远在天边,变成近在咫尺。

别的不说,占城,泰国,缅甸,乃至马六甲,苏门答腊一带,都在掌控之中,甚至得到消息,出海不过数日就能到了。

比之唐代安西四镇到长安的距离。就如同唐代控制的安西四镇一般,驻军无须太多,就足以镇守四方。

朱祁镇对万邦来朝的盛况,并不敢兴趣。

但是对太宗皇帝的南洋战略却是非常感兴趣的。

如果能这一辈子,将南洋收入版图之中,即便别的事情,都不做了,想来在青史之上,也少不了他这一每天送进大内的奏疏,少则几十封,多则数百封,王振别的都不干了,单单将这些奏疏看一遍,一天时间就不够。

所以王振需要人手。

这些内书堂出身的太监,在宫中地位拔高已经成为必然了。

张忠一看见这副地图,眼睛都快要崩出来,也顾不得身体好坏了,连忙上前几步,想爬上去,却又担心污了地图,只能小心翼翼,眼巴巴的看着。

毕竟这是军国重器,即便是英国公府藏书不少,这地图决计没有的。

张忠看过一些交趾的地图,但是南洋乃至西洋的地图,却是第一次看。

地图上就是郑和出海所到之地,最远已经到了非洲,将几块大陆的轮廓都描绘出来的,大致形状看上去不差多少。

但是其中差了多少,朱祁镇也看不出来。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那种徒手画地图的本事。

地图上大多数名字,张忠都知道了。只是当时读得时候,仅仅知道一个名字而已,即便是有简单文字描述,但是哪里有地图形象。

张忠仅仅稍稍一看,心中就有无数疑惑,迎刃而解,心中暗道:“原来如此。”他恨不得将这副地图抓在手中,死死的看上几天几夜。

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如此军国重器,哪里能轻易示人。陛下能让他看,想来也是看在张家世代忠诚的缘故了。

张忠恨不得一眼将这一副地图给背下来,但是依然控制自己的眼神说道:“太宗皇帝经营南洋与西洋不同,西洋招徕而已,对与南洋却是多加控制。”

“而控制南洋的要地,一在交趾,二在旧港。”

张忠将手指轻轻点在地图上一点,说道:“就是旧港宣慰司。”

朱祁镇上前几步,看着地图,他就看到旧港,与后世的记忆对照,就是在苏门答腊岛上,与新加坡遥遥相望。一看就知道是要害之地。南洋的中心地带。

张忠说道:“旧港宣慰司在海中,乃旧三佛齐之地,距离占城五日海程。宣慰使乃施进卿,擒陈祖义有功。为太宗皇帝封为宣慰使。此地本就是朝廷立足南洋之根本,位于海上要冲。三宝太监下西洋,多在旧港补充物资。”

陈祖义,朱祁镇依稀之间是有些印象的,乃是纵横南洋的一大海盗。后来被太宗皇帝所杀,具体的就不大清楚了。

果然,提起旧港不得不说陈祖义。

张忠讲道:“旧港乃是三佛齐旧地也,不过爪哇满者伯夷兴起,屡屡兴兵攻三佛齐,三佛齐旧主死,旧港中三佛齐贵族与陈祖义联系,借陈祖义之力,对抗满者伯夷,陈祖义在南洋屡次击败满者伯夷,南洋汉人尽归旧港。”

“固然旧港虽然是异国他乡,但是多为大明子民。”

“三宝公公下南洋,奉太宗皇帝之命,要招降陈祖义,只是陈祖义在海外野惯了,不知道天高地厚,居然敢对抗天朝,自然为三宝公公雷霆一击,成为阶下囚。”

“施进卿乃是陈祖义部将,见此献旧港而降。三宝公公纳之为旧港宣慰司,令施氏世袭之。”

“只是旧港赖陈祖义所部而立,陈祖义一去,旧港在天朝庇护之下,更加兴旺发达,西洋货物,中原物产皆聚之于旧港。”

“甚至水师士卒,有恙在身者,留在旧港,有成家不还者。”

“看似海外,俨然中土。”

“只是,”张忠的语气微微一顿,说道:“这样的局面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了。”

朱祁镇问道:“为何如此?”

“施进卿已经去了,而今旧港宣慰司有进卿之子施济孙为宣慰使。只是施济孙的本事远远不及乃父,满者伯夷卷土重来,他已经多次上奏朝廷,向朝廷求救,只是自从宣德六年最后一次下南洋之后。朝廷一意拒绝再次下南洋。”

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三章 灾年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七十章 诸子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