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

“坐。”朱祁镇说道。

将说话有些激动的张忠安抚下来。

王振最会察言观色了,一件朱祁镇的表情,就知道这张忠是入了朱祁镇的眼了。于是乎立即将绣墩换成了长凳。

张忠身体太过虚弱,这一番话说出来,就已经有些疲累了。也做不的虚把式了,重重的坐在椅子上,不住的喘息。

王振令小太监奉了茶,张忠这才缓过劲来,苍白的脸色多了一丝血色。

朱祁镇说道:“你的意思是旧港已经摇摇欲坠了。有何策以救旧港。”

张忠说道:“以臣之见,这旧港不救也罢。”

“旧港赖西洋船队而生,只有西洋船队在,旧港即便是丢了,也能复得之。而今陛下要强救旧港,却是得不偿失。”

朱祁镇一听,就明白了。

张忠的意思很明白。

太皇太后的命令刚刚下去,就是罢一切不急之务,与民休息。

这救旧港算不算急务。

或者在朱祁镇心中算,毕竟旧港一丢,大明在南洋的落脚点就没有了,但是太皇太后与内阁诸位大臣眼中,决计不是。

在这些大臣眼中,整个下西洋,耗资亿万,无有所得,而今虽然已经罢一切不急之物,但是先帝皇陵,北京大工,乃至修建长城,这些工程都是急务。

都没有停下来。

朝廷财政紧张到,河南受灾了,拔的赈灾粮,都要细细打算,左右挪支。

这样的情况之下,你去救海外一宣慰司。

朱祁镇自己都能想道,大臣该如何喷他:“陛下何爱,海外一宣慰司,却不爱天下百姓。天下百姓非陛下之赤子?”

朱祁镇无法回答。

所以大张旗鼓的救援旧港更不可能。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虽说如此,但是施济孙毕竟乃朝廷忠臣,而今旧港有难,而朝廷不能救,何以号令天下各土司?”

朱祁镇说了这话,张忠自然不能没有表示,说道:“陛下英明,只是此事却是万万不可大张旗鼓,想来旧港宣慰司也是有些兵力的,国朝大军虽然不能越洋而去,但是却可以多备一些火器供给旧港。”

“想来有朝廷的支持,旧港能支撑十几年,到时候就有转机的时候。”、

“如果,旧港支撑不到,这就说明,施家不堪大用,就来列旧港为府县,也未必不能。”

朱祁镇自然明白张忠所说的话。

十几年后,有什么大变化,自然是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镇坐稳皇位,大权独揽,到时候做事,自然没有人掣肘了。

而且十几年的修养生息,想来国力也恢复不少。

可以对外用兵了。

朱祁镇说道:“以卿之见,这件事情该如此去做?”

张忠咳嗽一声,说道:“陛下可以用内廷的人手。”他微微一顿,说道:“陛下可知道王景弘。”

朱祁镇听得有些耳熟,一时间却想不起来了。

王振在朱祁镇耳边说道:“就是南京守备太监。”

朱祁镇立即想起来了,虽然而今朝廷在北京,但并不是说南京就不重要了。依旧非常之重要。

如此重要的地方,太皇太后是怎么安排的。

乃是由三个人执掌之。

其中一个就是南京户部尚书黄福,还有就是襄城侯李隆,还有就是守备太监王景弘了。

在安排之上,文官,武将,太监,三者都有代表,甚至今后二百多年,南京守备情况,就是这个模式。、

黄福也是老臣。

以太学生从知县一步步做起来,还担任过交趾布政使。交趾百姓感激涕零,如果黄福能一直在交趾,交趾未必有失守的可能。

只是黄福年纪大了,而今已经七十多岁了,一直让如此老臣在边境,不是优待功臣之道,于是就让他担任南京户部尚书,参赞南京军务。

北京六部夺南京六部的权,故而南京六部的事情大多很清闲,只是让这个老臣,坐镇南京而已。

至于襄城侯李隆,乃是靖难功臣襄城侯李睿之子。永乐四年袭爵之后,最得太宗皇帝宠爱,屡次北征,都随侍太宗皇帝。立下不少战功。

迁都北京之后,太宗皇帝担心南京有变,就留他镇守,而今已经好多年了。

王景弘能与他们两人并列,成为南京三巨头之一。想来也不是泛泛之辈。

张忠说道:“郑公公,年前驾鹤西去,而王公公就是跟随郑公公多年的副手,对南洋的局势熟悉之一极,陛下何不中旨一封给王公公。”

朱祁镇听了,说道:“中旨行吗?”

对而今体制了解的朱祁镇,很明白,中旨不是圣旨。没有内阁的附署,下面的官员是可以不理会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所谓的中旨,就是领导塞的小条-子,你可以理,也可以不理,就看着领导硬气不硬气了。

但是朱祁镇却很明白他而今的处境。

他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底气很足的那位。

张忠说道:“陛下,您忘记了,王公公是内臣。”

朱祁镇听了心中顿时一动,暗道:“对啊。”这一瞬间,朱祁镇似乎打开一扇广阔的天地。

是啊,对付文臣,这种中旨未必有用,对付勋贵,这中旨也未必合适,但是对于太监,却足够了。

因为想杀一个文官,必须走响应的法律程序,杀一个勋臣,也是需要明正典刑,不可私下用刑。

但是杀一太监。

朱祁镇想怎么杀,就怎么杀,天下人都不会有什么反应的。

天子家奴,这四个字概括的太正确了。

不过,这些太监在外面如何威风八面,但是在皇帝面前是没有尊严的。

一睡觉,朱祁镇有些按捺不住,看着王振,还有身边的这些小太监,似乎想让他们分布天下,让天下大事都汇总在他的手中。

如此天下之事都瞒不过他了。

他深深呼吸几次,才算是将这个念头给压制下去了。

他知道,为什么明朝一代,太监干政层出不穷,实在是太监太好用了,成本也低,生杀大权在手,下面的人自然不敢违逆半分。

而且多在身边照料,朝夕相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对很多皇帝来说,他最亲近的人,与其说是太后,皇后,皇子,这些亲人,还不知道说是他的贴身太监。

能不用吗?

不过,朱祁镇知道后车之鉴。这一件事情的效果并非那么好。这才能收敛心神,按捺住这个想法。

只是他依然发现了另外一扇大门。

洪武祖训,宦官不得干政,早已烟消云散了。经过太宗,仁宗,宣宗三代皇帝的发展,大明朝的太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部门,就是二十四监。

在北京,南京,他们掌控着大量的宫殿,园林。在外面,有镇守太监,有织造太监,几乎是一套独立于外廷之外的体系。

这一套体系也是非常有力量的。

对大明朝越了解,朱祁镇就越发想做一些事情,哪怕是简简单单的调查,与社会实验,毕竟一些文书中的大明,是事实中大明,还是有所区别的。

之前有太皇太后的禁令在,而今朱祁镇似乎找到一条绕过的捷径。

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章 议政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七十章 诸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