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戚

爱屋及乌,恨屋及乌。

朱祁镇回忆之中的太后,向来是威严有余。温情不足。

而且襄王在朱祁镇心中也是一个特别的王爷。太后所育三子,长子自然是明宣宗,次子是越王,越王向来身体不好,根本没有就蕃。甚至太医也说了,越王的病,不利子嗣。一直在京城养病。

越王自然无缘大统。

而襄王是太后三子,因为是幼子,向来亲厚,本来就蕃长沙,后来又迁往襄阳。而襄王本身能力也值得注意。

当初仁宗皇帝驾崩,宣宗皇帝当时在南京,太后当初就扶持襄王监国。等宣宗皇帝从南京回来。而且这是襄王第一次监国,而并非最后一次。

宣宗皇帝虽然没有如文宗皇帝一般,五次出塞扫北,但是也是巡过边关,与鞑子交过战的,当宣宗皇帝出外的时候,就是襄王监国。所以襄王对百官之中,也是有一些威信的。

而且更让朱祁镇担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所以为的祖宗家法,并非那么坚不可摧的。

而今毕竟是明前期,而不是后期。

明太祖与太宗之间,是靖难之役,而仁宗皇帝与汉王之间的争斗,延续了两代人。也是宣宗皇帝用残忍手段,将汉王杀死,才算是结束。

即便是太宗与仁宗,仁宗与宣宗之间,看似正常交接,但是其中不知道暗流,是后世之人不明白的,别的不说,三杨为什么这么得重用,就是他们都是仁宗潜邸中人。在夺嫡之中,立下了大功。

唯一让朱祁镇安心的事情,就是襄王而今不在京师,而在襄阳。

但并不是说,这就万无一失了。

权力争夺之中,谁觉得万无一失,谁就离死不远了。李建成将李世民就要逼出京师了,觉得大事已定,谁知道李世民反手就是玄武门之变。

襄王金册之事,就好像是一个刺一般,深深的刺进了朱祁镇心中。

朱祁镇说道:“王大伴,你觉得该怎么办?”

王振听朱祁镇如此一说,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说道:“而今不可妄动,但也不可没有准备,请小爷一封手令,奴婢联系宫中忠义之辈,为小爷效力。让太后不敢轻举妄动。”

“小爷只需与内阁诸位大人亲善,想来陛下的大事过了,自然会说小爷登基之事。”

朱祁镇说道:“你与五军都督府诸位公侯有联系吗?”

在明后期,五军都督府早已成为摆设了,天下兵马大权都归了兵部。但是而今这个时代,五军都督府依旧权力非常大,统管天下卫所。而且在五军都督府中掌握权力的,都是永乐以来的名臣宿将。

比如说张辅。

张辅而今就是武将之首,封英国公,虽然已经不在五军都督府任事,但是依然挂着中军都督府的头衔。

说起来,永乐时间的靖难功臣,而今也次第凋零,不过宣宗皇帝也亲自上过阵,麾下也有相当一部分真正打过仗的将领。

但是整体素质上来说,宣宗皇帝留下的功臣,远远比不上永乐靖难功臣,而永乐靖难功臣,又远远比不上太祖开国功臣。虽然张辅还在,但是名臣宿将,已经陷入青黄不接的情况中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兵权,想要在京师做成什么事情,如果没有五军都督府的支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是而今的王振,还不是几年后的王振,他是宫中区区一个宦官,如果能将手伸进五军都督府中。

“奴婢无能,请陛下责罚。”王振立即跪在地面上,说道:“在五军都督府中任事的人,有两人能用。”

“谁?”朱祁镇问道。

“会昌侯,与李奶妈的丈夫胡信。”王振说道。

朱祁镇双眼无神,愣愣的看着香炉。心中不住的想着各种消息。

皇位之争,这样动则满门抄斩的买卖,五军都督府之中大部分将领是不会做的。

原因很简单,虽然后世明朝是文贵武轻,但是宣德年间,还是武将还是能压文官一头,真正得用的武将,谁头上没有一个世袭罔顾的爵位,特别是如张辅这样大将,历经三朝,永历,洪熙,宣德。即便是襄王继位又怎么样?

能短了英国公张家不成?

所以大部分武将是不会参与进去。文官方面倒是正统的拥护着,如三杨等人,他们读圣贤书,对嫡长制定然是遵从的,但是这个时代,文官虽然权力有所提升。

但是在权力交接的前夜,他们反而没有力量去影响什么。

不过五军都督府之中,有两个人,却让朱祁镇担心不已,因为他们两人是决计会听太后的命令的,那么是政变。

这两个人就是彭城伯张?,与实际掌管五军都督府事的张昇。这两个人都是太后的兄弟,说起来,也算是朱祁镇的舅爷了。

仁宗皇帝娶妻的时候,太宗皇帝还是燕王。靖难起兵的时候,张家举家相从,张?从太宗皇帝征大宁,又从仁宗皇帝守北京有功,封彭城伯。也算是靖难功臣之一。

只是而今年纪大了,不大管事了。

但是张昇却不然。

宣宗皇帝数次出京,或巡边,或击虏。虽云太后与襄王监国。但是真正执掌京师的就是张昇。

有这两人在,一旦太后有命,换一个皇帝。木以成舟。五军都督府与内阁诸位大臣,大抵也不会说什么。

这也是宣宗皇帝临终之前,为什么要大臣们,家国大事必秉太后而后行之。

不仅仅是因为宣宗皇帝对母亲非常信任。也同样是一个事实。

太后张氏,在永乐年间,辅佐仁宗皇帝与汉王夺嫡的时候,就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又在太宗皇帝之后,数次政治危机之中,处理妥当。

虽然身在后宫之中,但是影响力之大,决计不仅仅限于后宫。

朱祁镇虽然觉得自己有些不孝,但是心中还是觉得:“比起太后张氏,母后实在差太远了。”

太后张家兄弟两人,都在五军都督府掌实权。

而皇后孙家,父亲孙愚也就是刚刚所言之会昌伯。之前不过是工部督造天寿山的一小官而已,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事。

即便是有都督府佥事,也不过食禄不任事而已。

孙家与张家的实力简直是没有办法相比。

但是再没有办法相比,朱祁镇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孙家了。至于胡信,一来朱祁镇信不过,二来朱祁镇也不觉得胡信能办出什么事情来。

胡信的妻子李氏入宫为朱祁镇的奶妈,这就说明一件事情,胡信的官职一定不高。真正有实力的将官,怎么会让妻子为人奴婢。

纵然太祖为了限制太监,建立了女官制度,选年四十以上,贤良淑德之妇,入宫中执事。说起来李氏身上也是有官衔的。

但是真正功勋之家,决计不会让妻子如此的。

朱祁镇也不能将事情寄希望于这一个小军官身上。

朱祁镇猛地起身,说道:“王大伴,为朕做两件事情。”

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三章 都掌蛮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