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后

大行皇帝尚且停灵于乾清宫。作为太子,朱祁镇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王振虽然在宫中有些影响力,但也不可能遮挡多长时间。

朱祁镇与会昌伯话没有说几句,就传来王振的敲门之声。

朱祁镇知道,不能不走了。

随即朱祁镇留一下句:“卿当好自为之。”

随即就回到了乾清宫之中。

在梓宫之前,听着正月里的寒风吹动白皤,让人感觉有一阵阴气扑面而来,朱祁钰不知道是冷,还是害怕。所以靠朱祁镇,靠得很近。

朱祁镇只能拍拍朱祁钰的手,说道:“放心,有哥在。”

安慰了朱祁钰之后,朱祁镇陷入沉思,他对会昌伯并没有保有太大的期望,只是也万万没有想到,会昌伯一脉连百十个能打的人都找不出来。

近乎是废物。

在宫外找不到,只能在宫中找了。

朱祁镇想起王振对他说过的话。

在宫中的太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脉,一脉就是南京来的,一路是行在本来就有的。

这个时候的北京还没有正式确定是大明的京师,不过以行在称之。

这两脉太监,就要说太宗皇帝与仁宗皇帝之间的各种恩怨情仇了。

太宗皇帝长期住在北京,甚至在当时太宗皇帝就将北京称为京师了。只是太宗皇帝一去,仁宗皇帝继位之后,他就觉得北京不好。

因为仁宗皇帝一直在南京监国。他觉得北京不适合当都城,北京作为都城,所需要的东西都要通过运河转运过来,劳民伤财。

于是乎,他登基之后,没有几个月,就将北京改为行在,并准备迁都回南京,并令宣宗皇帝去南京祭祀孝陵。主持迁都之前的准备。

恰恰是这个时候,仁宗皇帝驾崩了,宣宗皇帝北上接位,他常年在北京跟随太宗皇帝,不想迁都,迁都之事,就不了了之,但是北京依旧称行在,不能称京师。

这两拨太监,就是指太宗皇帝原来身边的太监,与跟随仁宗皇帝从南京带过来的太监。

在汉王起兵的时候,北京这一拨太监中,有人响应,被诛杀不少。

但是总不能将这些太监都杀了吧。

只是这些太监就沉沦下僚了,只能给南京那一拨太监打下手了。

也是而今不过宣德十年,距离永乐年间不过十年出头,如果再多几年,北京这一脉太监,老得老,死的死,也就形不成什么势力了。

而王振恰恰是永乐年间进宫,常年在北京,他属于哪个派系就不用说了。而太后从南京而来,一直主持后宫,她身边的太监,是那个派系的,也不用说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希望永乐年间这些太监,还有一点实力。”

永乐皇帝是一个相当重用太监的皇帝,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他手下的太监。而且在他手下,也有不少太监,甚至能上阵打仗。

只是不知道而今,剩下了多少。

也怪不得皇帝喜欢用外戚与宦官,因为在关键时刻,能与皇帝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也就是他们了。

就在这个时候,王振悄悄来到了朱祁镇身边,在朱祁镇耳边轻声说道:“会昌伯被太后叫走了。”

朱祁镇目光一闪,死死盯着王振。

王振跪在朱祁镇身前,低声说道:“奴婢该死。”

王振事前说过,朱祁镇与会昌伯见面,会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会弄成这个摸样。

朱祁镇此刻杀了王振的心思都有了。

王振从小陪伴在朱祁镇身边,如果说朱祁镇与王振没有感情,却也不是,只是他而今难免掺杂后世对王振的一些看法。

只是他知道,而今他真正能用的人,也就王振一个。

朱祁镇深吸几口气,平息了一下心绪。说道:“带路吧。”

王振说道:“小爷去哪?”

朱祁镇说道:“慈宁宫。”

朱祁镇心中暗道:“会昌伯孙愚虽然不可靠,但是有一句话,却是没错的,而今之事,是万万绕不过太后的。”

“早晚都要面对。”

慈宁宫在乾清宫之西,从乾清宫走过去,也需要好一段路程。

王振为朱祁镇准备了步撵,就是一把交椅左右有两根长杆,有四个人抬着。紫禁城毕竟够大,如果走得话,相当耗时间。

只是朱祁镇而今哪里有心思想这个。

他心中存了侥幸之念,希望太后心中仅仅是犹豫,尚没有下定决心。但是如果太后心意已定,这一段路,大抵是他最后走的一段路了。

今后大抵要飞的了,何须走路,都魂飞渺渺了。

从养心殿后面长长的宫墙走过去,一路上只能看见身穿孝衣的太监宫女来去匆匆,见了朱祁镇纷纷磕头行礼。

朱祁镇也见了,有几个小太监匆匆的往慈宁宫方向而去。、

知道有人已经向太后禀报了。

一路走过来,朱祁镇反而镇定下来。

似乎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反而敢豁出去了。

在慈宁宫后门,却见几个四五十岁的女官等着,见了朱祁镇之后,纷纷行礼说道:“见过小爷。”

朱祁镇问道:“太后在吗?”

一个女官说道:“太后正等着小爷。”

朱祁镇脚步不停,说道:“带路吧。”

“是。”一个女官亦步亦趋的走在朱祁镇的前面。

不多时就来到了慈宁宫正殿之中。

却见一老夫人一身黑衣,跪在地面上,中堂之上,却有一副画像,画像上有一个人,看上体型颇重,满脸黑须,不是正坐,而是目光稍偏一点,一身龙袍,上有十二章,正是皇帝服饰。

朱祁镇立即明白,这是仁宗皇帝画像。

倒不是朱祁镇之前见过,是猜的。

太祖朱元璋画像,朱祁镇在后世见过,朱棣虽然没有见过,但是想来朱棣敢深入大漠,身形定然矫健,而宣宗皇帝,就是他父亲,朝夕相见,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大明只有这几个皇帝,其中一个以身体痴肥著称,还有谁?

自然是他爷爷,仁宗皇帝了。

“跪下。”太后手上按着念珠,根本没有回头。

朱祁镇听了,乖乖的跪在一边的蒲团之上。

太后说道:“知道,这是谁的画像吗?”

朱祁镇说道:“知道。是仁宗皇帝画像。”

太后依旧没有转过身来,说道:“你怎么知道的。”

这个时代的画像却是珍贵多了,即便是临摹也不会有几幅的,而朱祁镇出生的时候,仁宗皇帝已经去了。

朱祁镇自然不会说,是他猜出来。

他低声说道:“是父皇带我看的。”

提起宣宗皇帝,太后也是一阵沉默。

宣宗皇帝是太后的长子,对宣宗皇帝,太后也是最重视的。只是宣宗皇帝英年早逝,恐怕太后心中的痛楚远远在朱祁镇之上。

比起父母,子女都是不孝之人。

丧父丧母之痛,如何能比得上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特别是晚年丧子,更是悲痛莫名。

朱祁镇此刻知道,在宫中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太后。他也知道,他此刻与太后所言,关系到他的生死。

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十四章 遗诏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三章 都掌蛮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