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天子

古代对神童也是非常看重的。

而今张太后对朱祁镇而今所做所为,也是刮目相看。

诚然,朱祁镇那些小伎俩,真正能起做用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她取襄王金册之事放了出去。

昨日杨荣就已经上奏,奏疏之中虽然没有明言,但是言下之意却是很清楚的,就是祖宗自有成法,父死子继方是正道。暗示他抵制兄终弟及。

张太后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如果她不做出处置的话,令事态进一步扩展的话,就无可挽回了。

倒不是对她有什么伤害,而是对襄王。

如果这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将来皇帝登基亲政之后,有不知道多少无耻小人,会借机报复襄王。

襄王恐怕没有好下场。

这决计不是张太后所期望的。

朱祁镇的作为,固然让张太后有些措手不及,但也看出来,朱祁镇的潜质,做一个好皇帝的潜质。

这让张太后心思有些变更。

她心中暗道:“之前没有想过太子有如此资质,如果我将太子带在身边,亲自调教,有生之年,或许能为大明留下一位明君。”

不过,看朱祁镇的样子,与她间隙以深。

恐怕一个做不好,为今后之事埋下祸根。

张太后心中暗道:“而今只能当机立断了。她说道:“来人,为太子更衣。”

朱祁镇不明就里,却无法反抗。张太后身边的人为朱祁镇换了一身太子正装。外面罩着一身孝衣。

随即张太后带着朱祁镇一前一后,坐上了步撵。

看着步撵的方向,朱祁镇心中也渐渐的安定下来,因为,他看得出来,这是向南而去。

中国古代的宫殿,都是前殿后寝的结构,而今所去地方,就是前殿。

恐怕去见大臣。

果然张太后带着朱祁镇走出了长长的宫墙,来到一大片空荡荡的广场之中,这广场之中,都清理得干干净净的,只有三个高台。

这三个高台并非别的,而是三大殿的遗址。

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三大殿是最先修建的建筑物。只是也是最先倒霉的,就是三大殿,在永乐年间,就被天雷击中,引发大火,付之一炬。

想要重新修建,却是不大可能。

不仅仅财力的问题,还有材料的问题。比如修建宫殿所需的梁柱,都是金丝楠木,名贵之极,想要从云贵群山之中运出来,可是要费好大功夫的。

再加上,永乐之后,国家财政支撑不住,执行战略收缩,连交趾都放弃了。

这些大工程,只能先放放了。

太监宫女簇拥着张太后与朱祁镇走过三大殿的广场,向东走过了几道宫墙,不多时就远远的看见了一座特别的建筑。

故宫的其他建筑物都是金瓦红墙,唯独这文渊阁却是青墙黑瓦,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物。是模仿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楼而建。

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冷色象水,以避火。

是紫禁城中的藏书楼。也是内阁所在地。

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大臣已经迎接出来了。

朱祁镇远远的看见,五个头发霜白的老人,四个文官服色,一个公侯蟒袍。只是他们衣服外面都套着孝衣。他们身后还有数十个七八品的小官。都是在内阁行走的中书舍人。

“恭迎太后,恭迎太子。”几个人齐声跪地行礼说道。

“起来吧。”太后一边说,一边将牵着朱祁镇的手,走进了文渊阁之中。

一进文渊阁,朱祁镇就闻到了一股其他味道。

文渊阁乃是紫禁城之中最大的藏书楼,为了保养书籍,里面就有不少药材,防虫防蛀。这些药味交错在一起,形成一股特别的味道。

就是书香味。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闻过这种味道了,因为随着印刷手段的进步,这种味道早就慢慢消散了。

在文渊阁之中,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正座,而左右两排长桌,长桌下面只有长凳。

正座的金交椅,其实御座。

各衙门的正座,就是各部门主官的位置,而文渊阁在皇宫之中,皇宫之中只有一个主人。就是皇帝。

太后目光一转,见五个大臣都进来了,而这些中书舍人都留在殿外候着。

太后说道:“此乃新天子也。”

此言一出,却见一个老者立即跪倒在地面上,说道:“臣杨荣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荣此言一出,其他四个人都也跟着跪在地面上,说道:“臣杨士奇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杨溥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胡濙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张辅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看了太后一眼,却见太后面无表情不动声色,他只能震震喉咙,说道:“父皇不幸升暇,万斤重担在孤之身,还请诸位看在太宗,仁宗,与先帝的面子上,相助于孤。”

杨士奇说道:“请陛下放心,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镇看着下面跪着五个人,心中暗暗猜着他们的身份。

首先先跪下来的那个是杨荣。

杨荣比起杨士奇要稍稍年轻一点。

而此刻第一个说话,却是杨士奇。

虽然先帝对杨荣最为信任,但是内阁之首,也就是内阁首辅却是杨士奇。杨士奇是下面五位之中资格最老,但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个。

前几天,他听王振讲过情况。

知道杨荣与杨士奇之间,其实也是有一点问题。杨荣并不服气杨士奇的地位。

这五人之中,那个公侯服色的那个,自然是英国公张辅了。

看起来英国公张辅是几个人之中最不显老的,头发黑得最多。身体最为魁梧强壮,不愧为武人出身。

朱祁镇目光转过,剩下的两个人。他一时间分不清楚,谁是胡濙,谁是杨溥。片刻之间,就确定了。

其中那个气色最好的是胡濙。

因为他知道胡濙乃是武当弟子。为太宗皇帝所信重,以寻找张三丰之名,走遍天下,其实是暗中寻找建文帝下落。

他不知道,这个时代武当武功到底真如金庸所写的那么神奇,但是有一点却是没有错的,胡濙最擅长养生。

他在这几个人之中,并非年纪最小的,但是却是气色最好的。鹤发童颜这四个字,几乎就是为胡濙所创。

确定胡濙之后,剩下的那个一个自然是杨溥了。

他们就是宣宗皇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

朱祁镇说道:“诸位师傅请起。”转过身来,说道:“王大伴,为诸位师傅拿些墩子来。”

“是。”一直跟在朱祁镇身后的王振,立即说道。

随即为五个人搬来绣墩。

这五个人一一落座。

而太后与朱祁镇也落座了。

正位的交椅挪开了。

并排放下两把交椅,太皇太后在西首,而朱祁镇在东首。

张太后说道:“哀家不幸,白发人送黑发人。大明江山这万斤重担,就担在哀家身上了,哀家一个妇道人家,能做什么事情,还不是要仰仗诸位师傅。前番忙于皇儿的大事,而今该议的事情,都议一议吧。”

朱祁镇一听这话,就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旁听的。或者说是礼仪上的皇帝。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十四章 遗诏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