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登基大典

经此一事,朱祁镇的地位被确定,再也没有什么波折了。但是并不是说朱祁镇就清闲下来了。

恰恰相反,朱祁镇更加忙碌了。

因为登基大典。

这才是正正经经的国家大事,一点也不能轻忽。虽然距离正月初九还有几天,但是登基大典却是非常正大的典礼,几日的时间,一点不长,而且很短。

当然了,筹备登基大典的事情,都由胡濙负责,因为胡濙是礼部尚书。

但是有一些事情,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朱祁镇的。

故而朱祁镇这几日之内,要频繁的练习礼仪,在登基大典之上,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有一丝做不到位的,就会被天下群臣所知道。

本来就是幼帝登基,如果在如此大典上失态,恐怕为天下所轻。

所以,朱祁镇这数日来,几乎每日每夜的练习礼仪,就是为了万无一失。

宣德十年,正月初九,酉癸,朔。

清晨的阳光,刚刚照射在奉天城楼之上。

这奉天城楼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在后世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名字,叫天-安门。

天还没有亮礼部就派出官员去天坛祭天,然后去宗庙祭拜祖宗,然后将列祖列宗的灵位请入奉天门城楼之中。

就在奉天城楼之中。朱祁镇一身孝衣跪坐在,数面神位之前,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还有大行皇帝。在牌位之后,还有列祖列宗的画像。

红色的几案之上,上面供奉着牺牲。庄严肃穆之极。

朱祁镇只觉得太祖,太宗,仁宗,与父皇都在看着他。

外面传来,百官的劝进之声。

这种三请三让,纯粹是礼仪上了,下面百官

以勋贵大臣,文武百官,宗室外戚,分别向太子劝进。

这三批人都要选出代表来,到奉天城楼下面高声宣读:国家不幸,天下无主,你应该继承你祖宗基业登基为帝。

然后要有翰林院的人出面,宣读太子旨意,以不孝了,不能承担大任,来推托。

这依旧是高度仪式化的行为了,就好像是演戏一样。

不过杨士奇考虑到了朱祁镇的身体。就将这一件事情简化了,朱祁镇根本不用出面,只要坐在城楼之中,让翰林院宣读圣旨即可。

走个流程而已。

三请之后,就有王振等人上奉天楼,每一个都捧着一个红木漆盘。上面有冕冠,衮服,玉带,等等。

王振上前,为朱祁镇除却孝衣,穿上衮服。

这衮服,就是所谓的龙袍,为赭黄色。胸前为团龙图案,上臂与其他地方也是有团龙图案,然后有十二章纹。

所谓十二章纹,就是日月星辰等十二种不同的东西。

其中日月星辰都在肩部,就是所谓的肩抗日月之意。

这一套衣服,是一个整体。浑身上下,没有一丝缝合的痕迹,就在织机之上,直接织出来的,所谓之天衣无缝,就是说这个。

而且上面金龙都是金线织成。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就好像是游动一般。漂亮之极。每织成一件龙袍,必须要用专门的织机,必须用一年多的时间。

可以寸尺寸金。

王振与另外一个太监,将龙袍左右拉开,朱祁镇从后面穿了上去,只是双臂张开,下面的太监们,就将朱祁镇浑身上下料理的舒舒服服。

等朱祁镇一切料理好了。

下面鼓乐齐鸣。各种钟鼎都响起来了。

虽然朱元璋建立朝廷,要收集雅乐,但是时代久远,雅乐早已失传了,最后弄出来宫廷音乐虽然宏大肃穆,但是与古代宫廷雅乐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只是这些差别,朱祁镇是听不出来的。

他只是跟着钟鼎声,一步步的走下奉天城楼,向下一看。

却见文武百官在奉天门内部的广场之中,分为文武各司其位,站得整整齐齐的,锦衣卫御前司大汉将军,一个个打扮得威武不凡,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根根身穿盔甲,手持各种武器。

这些武器更多都是礼仪性的,实战性的不多,比如陌刀,比如金瓜。

每一个官员都是正装,庄严肃穆之极,整个广场之中,除却雅乐之声,根本没有一丝别的杂音。

看到这个样子,朱祁镇一时间愣住了。

王振在朱祁镇身边低声说道:“陛下,吉时已到。”

朱祁镇说道:“走吧。”

朱祁镇身穿一身正装龙袍,头戴冕冠,从奉天门上下来,走在正中的御道之上,王振躬着身子,虚扶朱祁镇一只手为前导,只是朱祁镇才九岁身体还没有长开,故而王振的姿势难受之极,但是再难受,他也不敢多少一个字。

能让他出现在这样大典之上,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

两侧的文武百官一个个跪在地面之上,头也不敢抬,只有威严的宫廷音乐缓缓的奏响,整个广场都回荡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朱祁镇缓步走向太和殿方向。

本来他应该坐在太和殿的御座之上,接受百官朝贺,就算是成为一国之君了。

只是在永乐年间三大殿在刚刚修建之后,就烧成一片白地了。而今还没有重新修建起来,朱祁镇在乾清宫接受朝贺。

朱祁镇走过长长的御道,正坐在乾清门下的御座之上。

这御座,本来乃是交椅,不过装饰以金银而已。只是太祖皇帝之后,皇室的生活也越发奢华了。

而今的御座,已经变成了类似床榻的御座。

御座横起来坐上三个人都有余,后面三张靠背,中间那一片高,两边低,类似于山型。两边的扶手却有两条游龙,扶手尽头是龙首含珠状。

只是朱祁镇身体太小,坐上去,四边不靠,空荡荡的,王振之前也考虑过了,为朱祁镇左右增加了两个迎手。

所谓迎手,就是类似两个小枕头。让朱祁镇将双手放下,不那么孤单。

当朱祁镇在雅乐之声中坐定。后面有太监用两柄孔雀羽毛扇子遮住后面。

王振前出几步,站乾清门屋檐下面,对广场之上的文武百官,大声宣读道:“仰惟祖宗肇造之功,收成之道,规模宏远,光照万世,我皇考皇帝以至仁大德统承之率循宪章。恢弘政化。方期国家永底雍熙,不幸遐弃。肆予眇躬,袛承遗命,于宣德十年正月九日即皇帝位-------”

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朱祁镇没有细听,但想来数百字估计下不来。乃是出自翰林院之手,不过其中的内涵也就那么一点,首先,改元之事,就是今日为正德十年,明年为正统元年。

其次就是各种升格,皇后孙氏变成了皇太后。而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还有几个公主。升格为长公主。

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其中也有一些政治意味的事情,但是全部是内阁的意思。朱祁镇没有掌控的能力,大抵就是继承宣德年间的政策,一切照旧。安成例来办。

朱祁镇虽然正位皇帝,但是他自己知道,真正距离他君临天下,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

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