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

朱祁镇打发了会昌伯。

一个人坐着窗户下面,环臂而坐,手扶着下巴,他的下巴之上只有浅浅的绒毛,还没有发硬。

默默的想着。

他细细想来,会昌伯所说,或许偏激,但是未尝没有道理。

会昌伯不过再怎么不是,他也是外戚,是自己的舅家。在古代这关系,是剪不断的。而且朱祁镇也明白,这一次,刘球横扫一下,打碎了不知道多少瓶瓶罐罐的。影响了不少人的利益。

这些人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在会昌伯身上,或许也是有的。

不过,朱祁镇即便想明白了,也是不会庇护会昌伯的。

原因很简单,与自己的名声相比,会昌伯一家的生死,在朱祁镇心中根本就无足轻重。甚至朱祁镇保住会昌伯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他对会昌伯有多少感觉,而是在古代道德观感之中,亲亲相隐也是很多人认同的。

朱祁镇真将会昌伯给明正典刑了,且不说后宫之中的麻烦,但这样做,并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甚至显得比较冷酷。

仁君,仁君。

杀了自己外公,能叫仁君吗?

所以,这自然是高高的举起,一番做唱念作打之后,然后留会昌伯一命。然后会昌伯幡然悔悟,从此悔改,这才符合核心价值观。

如何处置会昌伯,这仅仅是需要这一场大案之中,需要善后的地方就太多了。

比如南京问题,比如施礼的问题,都需要大概善后。

在北方五月,冬小麦也开始陆陆续续的收了,虽然河北一带并没有什么高产,但是勉强维持住了口粮。

大量精兵强将派往各地,也将蝗灾给压制下去,不能说各地都没有蝗灾,但是都没有扩大。

而刘球也将扬州十大盐商,一个也没有露,全部给抓起来了,连同施礼一家都送往京师,但是而今还没有到。

但是大致上,已经尘埃落定了。

结果让朱祁镇有欢喜又是担心。

首先牵连的人太多了,最少有一百多个官员,两淮盐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漏网之鱼。

但是关于盐政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其次,就是战果丰厚。

不说,那些不容易变卖的田产宅院,都留给了扬州知府处置,让扬州知府一下子成为最富的府。

单单说现银,就有一千二百多万两。

这一大笔钱现在还在扬州,估计下半年,才头押送进京。

虽然还没有见到现钱,但是朱祁镇就已经松一口气,有这一千多万两银子,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的治水经费就有了着落了。

但是大量问题,也都出来了。

最少大明的盐政体系,几乎完全崩溃。重新建立起盐政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毕竟盐乃是百姓生活的必须品,也是离不得的。虽然因为这个时代的交通运输问题,各地的食盐都会有一定的存量。

一时半会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朱祁镇先召见了杨溥。

如果说这一段时间之内,谁最累,那一定是杨溥。

河北治水与两淮盐案这两件事情,几乎占据了杨溥的所有时间。

其实河北治水本身就有一定之规,杨溥并不用多操心才是。

只是因为朝政看似平稳,但是实际上杨士奇的影响力并不会那么容易散去,而河北方面又是有于谦主持的。

在外人看来,于谦就是杨士奇一派一面旗帜。

杨溥在朱祁镇面前保证过,一定会全力支持于谦治水。所以他不得不存最坏的心思,关于河北治水的任何事情,他都要一一过目。

他倒不是担心于谦会做什么。而是担心,有人会在他与于谦之间做些什么?

杨溥此刻可没有与于谦硬磕的心思,自然存心谨慎之极,不要出任何事情,才是最好。至于两淮盐政,杨溥更是步步跟进。

对刘球大力支持的同时,也在朝中暗暗做了调整,将与盐商牵扯比较深的官员,大部分都调了闲职。

更不要说,除此之外,大明各方面的事务都压在杨溥身上。关于朝廷四面八方的大事,都要与杨溥商议。

比如,朱祁镇刚刚与杨溥商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藏经》六千多卷的印刷。都是内廷出钱的。

朱祁镇觉得财政有些困难,想将这一件事情该砍掉。毕竟朱祁镇并不信佛。

所以杨溥知道之后,立即来劝说。

所说的不是别的,就是大明对西藏地区的治理。大明对各偏远地方治理,一般来说,都是因俗而治。

元代藏传佛教,就在西藏占据了统治地位。大明对这种情况,是继续承认,封西藏土官,僧官,由他们统治西藏。

所以,这《大藏经》的编纂,固然有太皇太后笃信佛教的原因,其实还有不少政治原因的,比如这《大藏经》很多都是要赐给西藏的。

甚至朝廷也在北京郊外,专门修建寺庙,供奉喇嘛。就是有这样的原因。甚至松潘之战中,就有和尚在松潘土司与朝廷之间来会奔波,才算是缓和的双方地方关系。

所以,对股政治势力,花一定的钱,也是必要的。

朱祁镇这才打消了消减《大藏经》经费的想法。

随着朱祁镇越来越自信,对朝廷官员掌控也比之前深了,朱祁镇更多的将自己从庶务之中抽离出来,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至于其他奏折都由内阁代拟了,他每天就看个节略。让朝廷政事不出格,不出自己的掌控之外,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朱祁镇轻松了不少,但是内阁的事情就更加多了。

只是这样沉重的政务折磨之下,杨溥一点也没有懈怠,甚至朱祁镇觉得杨溥的精神头,越发好了。

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有余。

果然,对有些人来说,权力就是最好的春药。

朱祁镇召来杨溥首先问的,却不是两淮盐案,而是广西的兵事,说道:“柳溥那里还没有消息吗?广西官员怎么说?”

而今大明大体上是比较和平的,襄王与南疆各土司有大大小小的摩擦,王骥在云南休养生息之余,已经小心翼翼的向南疆试探,准备对孟养发动进攻。但是毕竟还没有打起来。

除却云南之外,还有广西的战事,并没有结束。

虽然局限于几个山头之间,但是官军依旧没有犁庭扫穴,将那些山中乱事给扫荡干净。

当然了,朱祁镇知道,这一件事情,朝廷是要承当一点责任的,因为李时勉几乎将两广粮食抽空了。直接导致了广西军事行动取消。

让这些人在山中休养生息一年,变得有活跃起来。

但是朱祁镇对柳溥还是不满意。

不管怎么说,这些乱匪虽然在山中,整个活动范围并不大,敌我对比明显。但是柳溥却总是搞不定。

固然是疥癣之疾,但是总不能一直由他们继续闹下去吧。

当时山云镇守广西的时候,可是没有这种破事的。

杨溥说道:“陛下,此事易缓不易急,王翱已经上报了,柳总兵军中纪律不行,如果陛下催得急了,恐怕还要出反效果。欲速则不达。”

总体来说,明军的军纪很一般。

在开国的时候,还能称得上仁义之师,比起其他义军,总体来说明军还比较好的,太祖皇帝总结取天下的经验,就是以不杀人而取天下。

但是太宗靖难的时候,北军军需匮乏,太宗皇帝不得不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七十章 年关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章 诸子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二十一章 青贮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章 寇深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