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

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这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

如果按大明这个时候最低粮价,一两银子可以卖四石粮食,一石粮食九十二公斤,也就是三百六十八公斤。

淘宝上二十五千克面粉一百元上下。我抹去零头,四舍五入,也不过是一千五百元。

即便忽略了,精粮与粗粮,大明的粮价也不是长期维持在在二百五十文一石的水平上。这个估计也是相当不靠谱的。

别的不说,在很多明代的记录之中,一个仆役不过几两银子而已。很多百姓娶妻有两三两银子就足够了。北京的四合院也不过几十两银子而已。已经有人抱怨,房价腾空,居大不易了。

所以白银的价值还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海外白银还没有大量流入之前,价值更高。到了明末才一路贬值。

所谓万贯家财,算起来是铜钱,如果换算成白银,也不过是万两,甚至还不足。

大明赤贫的百姓,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白银,至于将一千枚银币挂起来的做法,不管是多土豪也不会做的。

周忱做恍然大悟状,说道:“圣明不过陛下。臣这就去改。”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这两淮的白银送到京师,就在由户部负责铸造成银币,今后大明皆用银币,暂且可以用银。将来再说吧。”

周忱说道:“是。”

朱祁镇说道:“从今之后,宝钞朝廷不再发行,折合给百官的宝钞,全部放银币。此为定制。”

周忱说道:“臣代京城百官叩谢陛下。”

朱祁镇说道:“这些年苦了百官了。这事情朕也知道,只是朝廷而今财政困难,今日得了这一笔横财,才敢如此,务必让百官知晓朝廷苦衷。”

杨溥心中暗道:“如此一来,满朝上下,敢说盐商一句好话,都会被群起而攻之了。陛下轻重拿捏十分合适。”

大明俸禄微薄,这一件事情,似乎被传为真理了。但是总体来说,太祖皇帝也不是那一种一定要饿死百官的皇帝。

他非常务实。

百官中最小的官吏九品,乃至于不入流,在他的安排之下,其实也足够养家的。当然了,不高也是事实。

但是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怎么样一步步到了绝对不够用的地步。

首先,就是宝钞。

就好像是朝廷用擦屁股都嫌硬的宝钞向灶户收购盐一样,朝廷也用这东西代替了官员一部分俸禄,据说一阵子是全部代替的,后来宝钞不值钱了,变成了一部分宝钞,其余的钱粮。

而正统年间,就是这个局面。

但是宝钞乃是大明法定货币,即便全天下都知道宝钞不能用了,但是朝廷决策上宝钞依旧是钱,哪怕民间一两百贯宝钞只能换几百铜板,但是在朝廷计算之中,一贯宝钞就是一千铜钱。

这种情况下,大明官员本来不高的俸禄硬生生被打了折扣。

至于后来官员排场越来越大,开销大增,白银大量流入,连白银都不值钱了,物价腾高,洪武年间定下的规格,能适应得了,才是怪事。

所以,朱祁镇这个命令,一方面固然是想让宝钞冷处理,朝廷不说废,但是从此朝廷不再用,不出数年,这宝钞就会推出流通领域。

其实而今也差不多全部退出了。

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为百官,特别是京官一次普遍性的加薪。

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就意思到百官尤其是京官俸禄太少,毕竟地方官还有一些外快,但是京官没有的。

宣宗皇帝当时也想过加薪。但是最后不敢轻易改变祖制,不过,宣宗皇帝的做法,是不加工资,加奖金。

于是乎,朝廷过节,朝廷发奖金,打胜仗,朝廷发奖金,乃是太子降生,朝廷发奖金。

有时候大笔一挥,就是这些京官一年的俸禄。

宣宗驾崩之后,太皇太后是比较抠门的。之前愉快发奖金的日子,就此远去了。

但是这问题依然存在。

在祖制上,朱祁镇也不敢轻易动手,也就学着宣宗皇帝,打补丁而已。宝钞换为银子。也不过是恢复到了洪武年间的水平。

总体来说,从洪武到正统年间,大明是一步步恢复过来了,各种基础物价是一路走低的。所以,朱祁镇估计如果将宝钞全部换成银子,大明官员的购买力,应该比洪武年间要宽裕一点。

这一次调整之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朱祁镇就不准备动了。

杨溥说道:“陛下有意铸钱,只是有一件事情,却要处理好,就是如果这铸钱之事,全部给了户部,那么工部宝泉局,该如何是好?”

朱祁镇一听这才想起来。大明有两个铸币机构,一个工部宝泉局,一个户部宝源局,其实他们两个衙门负责的事情,都一样,乃是铸钱。

朱祁镇说道:“今后工部就负责铜钱,户部负责银钱,两者各不打扰,还有首辅,民间私钱之事,却也要好好处置。”

说实话,朱祁镇面对盐商一千多万两银子,眼睛都有一些发红了。他深刻的做了检讨,那就是大明朝廷虽然没有银子。

但是并不代表民间没有银子。

只要朝廷对民间加强控制,这源源不断的钱就过来了。

本质上,这一次盐法变革,就是一场国进民退。

而朱祁镇关注铸钱,自然也让锦衣卫做了一番调查,结果锦衣卫一口气呈上来,不知道多少个版本的正统通宝。

朱祁镇立即对这种敢作铸私钱的人另眼相看了。自然想在这上面下刀。

杨溥说道:“陛下,这铸私钱一事,朝廷向来是不管的,而且铸私钱,不比私盐,私盐之事,只需拿住盐场,就能做到首尾,一举擒获即可,但是私钱却遍布天下,隐于深山之中,实在是不好捉拿。”

“而且天下频兴大案,天下人如何看陛下?”

朱祁镇听了,说道:“先生之意,朕明白了,不过今日下诏,重申禁铸私钱之令,重则论死。”

杨溥说的其实是两件事情,一个是行政成本。

这一次两淮盐案,之所以这么轻松,就是因为贩卖私盐,不可能不与政府勾结,否则他们的私盐哪里来的。

但是铸钱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私自开矿,还是用铜器铸钱,从来不是什么高科技,他们私下做来,又有谁能知道?

如果满天下的追查,且不说派出多少人手,即便派出人手之后,就能查清楚,要知道在各地敢铸私钱的,都是一等一的坐地虎。

就是二十一世纪,不是还有人敢弄央视的记者,而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即便是锦衣卫,又是老几

直接杀了埋进深山之中,又有谁知道啊?

即便朝廷追查下来,他们未必不敢占山为王当土匪。

要知道,本朝剿灭的土匪,有很多都是传承数百年,所以这土匪窝传承比皇帝时间都长的,也不是没有的。

即便正统年间的大明国力强盛,也是不可能禁绝土匪的。

第二,就是朱祁镇在民间的声誉。

毕竟百姓也好,士林也好,喜欢都是仁君,君不见宋仁宗在西夏上面打得多惨,但是即便现在大家都还是很喜欢宋仁宗的。就是现在大家也都是喜欢一个仁慈的领导,而不是铁腕的。

如果朱祁镇一个大案接着一个大案的来,怎么看都不是仁君的作派。

这种声誉上的损失,看似不重要,但是在很多时候,还是很重要的,毕竟百姓是接触不到皇帝的,他们能听到的都是名声而已。

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八章 断事官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六章 新天子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章 议政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章 新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