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

第一百四十四章大阅武学

金英就是现成了例子。

当初金英可是狠狠的得罪了王振,而今随着朱祁镇的权力提升,王振在宫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王振自然不敢对太皇太后怎么样。

但是对金英却有办法整治。

别的不说,金英的东厂与马顺的锦衣卫双方的摩擦之中,一直处于下风,甚至出了好几次纰漏。要不是王振估计到太皇太后在。

金英而今东厂提督的位置就坐不稳。

太皇太后在的时候,尚是如此。

太皇太后一旦不在了,金英的下场可想而知。或许这不是朱祁镇本意,但是朱祁镇却未必能控制的了。

毕竟当初王振一系太监,跟随朱祁镇这么长时间,总是要赏功的,那么赏功的话,位置从什么地方来啊?

太皇太后对刘永诚的态度与金英不一样,可见太皇太后对刘永诚看中。

但是即便太皇太后对刘永诚如此看中,刘永诚更是效忠太宗,宣宗两代君王,深受信任。朱祁镇依旧不想让刘永诚继续在御马监了。

所以,就将刘永诚安置到了武学。

虽然张辅主管武学。

但是张辅毕竟是国公,虽然没有在五军都督府管事,但是朱祁镇遇见大事了,都要咨询张辅,更不要说张辅能忙得求子。

朱祁镇也就安排刘永诚为武学祭酒,主管日常事务。

刘永诚躬身而起,就好像一个奴婢一样站在一次,说道:“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掷,此番出行带的人太少,请允许老奴贴身护卫,老奴虽老,但是三五个人还近不得身,不比这位斩杀阿岱汗的李大川差。”

朱祁镇说道:“朕岂能不信刘公公,刘公公就在朕身前吧。”

刘永诚见锋插针,就站在朱祁镇身边半步的位置上,如影相随,就好像是一个影子一般,看来他都习惯这个站位了。当初跟随太宗皇帝,大抵也是这样站的。

甚至张辅,孟瑛,朱勇,李贤,这四个人都在刘永诚后面。

朱祁镇说道:“刘公公。”

刘永诚说道:“老奴在。”

朱祁镇说道:“击鼓吧,朕要看看,武学表现如何?”

刘永诚说道:“是。”

随即刘永诚将朱祁镇请上点将台,随即等人高的大鼓敲响了。

不过片刻之间,几千士卒从各个方向飞驰而来。将整个校场给站满了。随即在刘永诚的命令之下,开始操练。

说实话,朱祁镇看不明白。

这些学员,一会儿长枪如林,一会儿铁骑呼啸,还表演了火铳三段射,各种阵法演练,似乎是因为校场面积有限,否则能真来一次对练。

朱祁镇看得觉得很整齐,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就好像是看阅兵一样,外行人看一个整齐,只有内行人才解读武器装备如何。

朱祁镇即便看过不少兵书,但是依旧是一个外行。

不过,作为皇帝他未必需要亲临战阵,只需知道谁能打就行了,眼前张辅,朱勇,孟瑛,李贤。虽然都是靖难功臣二代,但是全部是上过战阵的,特别是孟瑛,刚刚漂亮的平了麓川。

朱祁镇看他们的表现就行了。

朱祁镇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这些学员的能力不错。

朱祁镇问张辅,说道:“英国公,你觉得他们如何?”

张辅说道:“臣以为纵然京军之中,也只有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能与之相比了。”

朱祁镇听了,心中暗喜。

无他,张辅所言的三个营,乃是大明京军的绝对主力,号称三大营。

当然了,朱祁镇也知道张辅的话,是要打折扣的,毕竟奉承话谁都会说,但是以朱祁镇对张辅的了解。如果不是这些学员有八分功底,张辅也不敢将马屁拍成十分的。

朱祁镇说道:“来人,赏京营学员银元十枚,英国公与刘公公练兵有功,各自赏赐银币千枚。”

在朱祁镇的挑剔之下,周忱已经将第一批银币打造出来了。

与朱祁镇心中的袁大头是有所区别的,就还是一个大号铜钱,不过上面没有了方孔,一边是大明重宝,另一面正统御作。

只是还没有放出市场。

不过宫中也常常赏赐金银币,而今赏赐学员银币,也不算什么。这也算是朱祁镇对银币流通的一点小测试。

将来会慢慢的将军饷,俸禄,大明各项开支都兑换成银币的。

朱祁镇对刘永诚说道:“正好,今日诸位都在,令他们各自比试,决出前三甲,朕重重有赏。”

张辅对政治最为敏感,前三甲这三个字,让他立即联想到了很多很多,一时间居然愣住了,倒是刘永诚这个老太监,并不没有想太多,而今是说道:“陛下,而今学员不少,如果两两比试,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了,老奴以为当初选一番才是。”

朱祁镇说道:“哦,如何选?”

刘永诚说道:“陛下,下面所有学员,都是以军法治之,有些人入学时间长,即便陛下今日不来,过一段时间老奴也要启奏陛下,令他们这些人去五军都督府袭职。”

“不够格袭职的人,就不要让他们参加这一次比试了。”

“即便如此,一时间半会儿,也结束不了,不如陛下亲试之兵法,令他们当场作答,选出前一百名,然后两两比试,就用不了太多时间了。”

朱祁镇听了,点点头。他也知道武学并非不讲文化课的,甚至这还是重点之一,因为袭职这事情,是有兵部参与的,所以袭职的时候,也是要写文章,要求精通兵法。

不过由于兵部的考官们不精通兵法,后世一度让这些人先写一篇八股出来。虽然要求不高,但是也要精通孔孟之道。

当然了,现在大明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但是该有动笔能力,还是要有的。

朱祁镇也觉得这是必考项,他并不觉得真正大明将领,目不识丁是对的,比如张辅,张辅固然是名将,但是张辅的文章也是不错的,如果不是张辅的家学渊源,张忠也写不出了一篇让满朝上下无话可说的封建策。

里面政治思想如何,先不说,单单是文笔不好,连上朝廷议论的可能都没有。

只是朱祁镇没有想到,他今日随口一句话,居然定下来大明军事圣地,大明武学最高荣誉的武进士的考试流程。

后世虽然多有更张,但是先文试,后武试总原则没有变化。

所有人之中,或许只有张辅有感觉。

他预感,天下名将出勋贵的局面,或许要成为天下名将出武学了。而这一次出现的前三甲,更是至关重要。

张辅一时间有些恨自己膝下空虚,否则他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将前三甲之一,揽入英国府中。

朱祁镇不知道,张辅其实将他的想法揣测的差不多。

他心中沉吟片刻,定下了考试题目,这题目极大,问:“太宗皇帝五次征北,而今瓦刺又起,如何清净沙漠、一劳永逸。”

其实这个问题,与其说朱祁镇是问下面的人,不如说表明自己的信念。

这个大问题,指望下面的人能回答下来,简直是搞笑。朱祁镇自己都想不明白。但是他要让很多人知道,他,朱祁镇是对草原动武的。

毕竟而今,他已经不是数年之前的幼主了。瓦刺的威胁越来越大的同时,朱祁镇觉得他应该让满朝文武有一个心理准备了。

一时间校场之上,放满了方桌,一个学员一张桌子,一个个眉头紧皱,抓耳挠腮,显然被朱祁镇这个题目给难住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二百章 马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序章 我, 朱祁镇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