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

第一百四十七章又是一年风雨时

大雨如同瓢泼,将所有人的衣服打湿了,虽然在白天,但是昏暗如夜,保定府大清河上,无数星星点点的光芒闪耀。

是一盏盏气死风灯。

在这些气死风灯下面,有这大量士卒身披斗笠蓑衣。将一行人护在中间。

最中间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于谦。

于谦身上虽然穿了最好的江南蓑衣,但是依旧挡不住几乎是天崩一般的大雨。

河北的水情就是如此,不下则已,一下就是好像是天崩地漏。要将一年的雨在一两个月之内,全部下完。

于谦脚下是青石板,大清河这数百里河堤,乃是于谦重点工程。

全部换成石堤。

因为于谦深刻觉得这一段水情,乃是最容易溃堤的。而且这一条河道联系三角淀与白洋淀,一旦大清河溃堤,很容易造成从保定府到天津城乃至沧州一带,大面积的积水,就是当初北宋以池为城战略的重现。

所以,这里须臾不敢擅自离开。

于谦站在大清河岸边,不过两三天之内,大清河河水肉眼卡见的咆哮起来。

于谦看着河边一个石雕,就好像是长矛一般,插在河道之中。河水一点一点的从这个石制长矛上面爬了上去。

这样的石雕在各种河道边都有。

只是于谦不想到花功夫雕刻而已。比如乐山大佛的初衷也是镇水,而河水漫到佛像不同的位置上。表明不同的水情。

水漫大佛膝,能不能火烧凌云窟不知道。但谁决计是一场大洪水。

而今就是如此。

在暴雨之中,于谦死死的看着这根石柱。于谦说道:“下面班军民夫都准备好了吗?”

于冕浑身也湿透了,说道:“父亲,早就吩咐下去了。”于冕看着河水咆哮,河水一浪一浪的向上涌,他心中还有忐忑。说道:“父亲,而今是不是要下面的民夫上堤吗?”

于谦说道:“功夫在诗外,而今该做的都已经都做了。现在要坐的仅仅是等而已。”

于谦虽然这样说。但是他心中其实并非没有担心。只是他也明白,他在此之前做了几乎所有准备,但是在水火之前,真能万无一失吗?

不过,有一点却也是确定的。

以这个时代的通讯与物资人员转运的速度,即便真有什么问题,于谦也是无能为力了。

如果镜头从于谦上方提升,沿着大清数百里的石堤掠过,就会发现大量民夫百姓,都大堤之下休息,随时准备上堤。

而在大堤之上,百余步有一个在巡查并监视水位,一旦水位太高,就会立即敲锣,让下面人上来要泄洪,要么加固堤坝。

这并非大清河这一次的景象,而是整个河北的缩影。

在于谦的主持之下,整个河北几乎所有壮丁此刻都动员起来。于谦将整个河北地界,分为三等,第一等就是影响重大,必须死守,否则损失太大了,而大清河一线,就是这样的。

其次就是大工粗成,可以守堤。但是如果撑不过去的话,可以放弃一段。最后就是不管的地方,干脆就是泄洪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将河北水利全部整修一遍,是一个极大的工程,而且河北的人丁其实也不多,远远不能与后世相比。

人丁不多,劳动力少,即便从河北山西山东招揽了不少流民,这数量依旧不多。

劳动力不多,想全部修整好,一来不大可能做到,二来有些贪大求全了。毕竟河北满打满算一千多万人,只需保证这么多人的耕地就行了,其余的地方,就可以放一放了。

必须要守住的地方,都是水利条件比较好,而且是粮食产量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于谦首先下手的地方,可以说就是太行山脚下一带。

因为这里存在高度差,自古以来留下的水利条件比较好,受旱灾多,可以不受洪水,即便是有洪水,也是一下子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悖常识的结果,也就河北繁华的地方,并不是临河临海的地方,反而是在太行山脚下与平原过度的地方,才是比较重要的粮食产地。

保住这里,就是保住了河北今年的秋季的口粮。

还有就如大清河附近,虽然面对的风险很大,但是国家也下大功夫整治了,这石堤的坚固程度,决计不在北京城墙之下。

这几处是要必保的。

至于那些距离湖泊太近,在数个河道汇集的地方,还没有来得及修整的地方,干脆当做泄洪区。

而次要地带,就是泄洪区与必保的地方一个缓冲。

这些地方进行了一定的水利修整,理论上是可以守住的,但是毕竟新修的堤坝,都是夯土结构,很难打包票的。

于谦的严令之下,各地地方主官全部在大坝上办公。

整个七月,河北就处于下雨与将要下雨之间。

在七月下旬,于谦不得不下令,大清河泄洪,洪水从大清河南岸汹涌而出,将白洋淀与三角淀之间的湿地地带全部淹了各地的泄洪的开始,河水大量的向这一带堆积,又三角淀,得胜淀,白洋淀,五官淀,等等几个大淀汇集在一起大湖。迅速扩张。一时间,大清河以南,南运河,也就是卫河河道以西,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出现了。至于保定,文安,好几个县城,即便事先有了准备,也变成一座孤岛了。

于谦已经下令在保定县,文安县外面加固一层防水堤。还有事先将百姓迁入县城之中,倒是没有什么伤亡。

而这个大湖令人讽刺的是,这大湖的东边边界乃是大运河,北边边界乃是大清河,原因很简单,为了保护运河,三角淀与运河之间,有一道坚固的河堤,将两者分开。

而大清河正是于谦新修的河堤,这一道河堤已经变一片汪洋之中的白线,北面是大清河,南边是一片汪洋的大淀。

不过,于谦最少保住了,京城以南各县的安宁。

而且于谦也引三角淀水进入卫河入海河道之中。

加上他之前修整好的卫河扩宽工程。卫河排水量大增。想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内,就能将三角淀这里的水排走相当一部分,最少让文安,保定这些县城,从孤岛情况之下,恢复过来。

于谦在保定汇总了各方的消息之后,心中长出一口气。

他虽然知道,还有很多官司要打,想来漕运总兵官武兴就要找上门来打御前官司了。毕竟于谦下决心引三角淀入卫河河道,直接冲击了运河的河运,让运河中断了十几天时间。

治水与保运之间的矛盾,这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最后一次,于谦早就习惯了。

于谦目光炯炯的看着眼前一片汪洋如同大海一般的湖泊,心中暗道:“五河河道整理的差不多了,明年就可以让百姓自行护卫河堤就行了。”

“问题就是这一片大淀。”

这一片大淀当看面积的话,与鄱阳湖,洞庭湖相比,也仅仅是逊色几分而已,但是他的问题就是太浅了。

水最深不过几米,旱季分为数十个小湖泊,甚至有人说是千湖之称,但是雨季连成一片。

“一定要想办法将湖泊掘深,不能让这样的情况重演了。”于谦暗道。

只有留住水,旱季的时候才有水灌溉,但是一想到要将这一片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真正的大湖,天文数字一般的土方量,还要面对上游的泥沙堆积。再加上河北地质,浅着一两米,必见地下水,多则三四米,这样的地质情况下。简直有无数困难等着他。

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