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

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

襄王或许当时不明白,但是今后总是会明白的。

只是此刻的襄王却是伤心至极,跌跌撞撞的出了慈宁宫,忽然翻身跪下来,重重磕头,不知道磕了多少头,直到襄王额头见血,才被左右拉了下去。

于是乎,襄王还没有在北京安置下来,就匆匆出京。等他刚刚到了麓川的时候,就传来太皇太后的驾崩的消息。

襄王当时就吐血。

修养了两三年才算捡了一条命来。

从此襄王到死,都没有再回离开过麓川。

太皇太后身边自然也有朱祁镇的眼线,几乎在襄王离开慈宁宫的时候,朱祁镇就已经知道了这事情本末了。

朱祁镇自然懂太皇太后的意思,心中却更感到凄然,暗道:“娘娘,在你心中,孩儿就是这么信不过吗?”

朱祁镇细细想了想,却不得不承认。太皇太后也许是对的。

就如会昌伯一般,会昌伯一家虽然是废物,但是并没有亏待朱祁镇,孙氏对朱祁镇也是极好的,但是朱祁镇觉得会昌伯夺爵的好处更多,就毫不犹豫将会昌伯的爵位给拿下了。

如果有一日,朱祁镇觉得杀了襄王的好处更多的话,朱祁镇并不觉得自己会下不去手。

朱祁镇心中暗道:“孤家寡人,唯我独尊,上下百战,唯利是图,娘娘,这是你教我的啊。”

襄王走后,太皇太后的身子骨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忽然有一日,太皇太后忽然来了精神,说道:“想来御花园的花也开了,我想去看看。”

朱祁镇见状,立即知道,太皇太后的回光反照,他立即让人准备轮椅。他亲自推着太皇太后走在御花园之中。

春夏之交,御花园之中,各种鲜花绽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这个轮椅是朱祁镇吩咐能工巧匠打造出来的,虽然是木制车轮,但是却是藤椅,推起来并不沉重。

太皇太后更是瘦了很多很多,所以朱祁镇推起来毫不费力。

太皇太后就好像一个小姑娘一般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好香,这春色满目总是看不足的。”

朱祁镇说道:“娘娘喜欢,可以常来。”

太皇太后说道:“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大抵大限到了,皇帝啊,说实话,你比你爹要强多了。”

朱祁镇立即说道:“孙儿比不得父皇。”

太皇太后冷笑一声,说道:“我自己的儿子,我不知道。你爹什么都好,就是太贪玩了。从来不肯踏踏实实的做一件事情,喜欢画画,喜欢斗蟋蟀,见了几个狐媚子就走不动路了,说起来是能文能武。要不是祖宗留下基业深厚,他是不是准备做宋徽宗啊。”

朱祁镇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对子言父,不要说在古代,即便是在现代,也是一个很失礼的举动。但是说话的偏偏是太皇太后。母亲数落儿子,不管当着谁的面,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要说现在宣宗已经去了,即便宣宗还在,面对太皇太后这样说,他也待受着。

太皇太后说道:“皇帝,我最看中你的是什么?知道吗?”

朱祁镇说道:“娘娘请讲。”

太皇太后心中说道:“是你战战兢兢之心,你不知道你刚刚登基的时候,在我身边明明是怕得要死,却又刻意讨好的样子,实在是好笑之极。”

“三杨乃是仁宗留下老臣,张辅也是两代侍奉我家,胡濙当初是太宗的私臣,那一个都是我大明忠良死节之臣。说不客气话,即便那一天你遭逢大难,他们都是会殉节之臣。真以为我和你父皇都是目盲之辈,会选一些心怀莫测的大臣,当托孤重臣的吗?”

太皇太后看人,并没有看错。

三杨两个病死任上,一个告老还乡不说了,张辅以七十老龄战死土木堡,胡濙在土木堡之边,还有夺门之变,这两大政治事件善后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夺门之变的时候,胡濙已经八十了。

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太皇太后想起朱祁镇登基以来,很多事情,总觉得可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朱祁镇也觉得自己当初做过很多傻子,特别是当初想引会昌伯家丁入宫,他实在太低估朱家的权威了。

他直接一纸诏令召集御马监之中军队护卫,就行了。

毕竟太皇太后虽然厉害,但是毕竟不姓朱,而太宗靖难起兵以来,几十年的威信,并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

朱祁镇虽然觉得京营之中最大的势力,乃是靖难勋贵集团,但是这个靖难勋贵集团,其实换一句话,就是天子羽翼。

这个性质一直到大明灭亡都没有怎么变过。

祖孙两人相对一笑,似乎正统以来,宫中所有的暗潮做了一个了结。

太皇太后最后说道:“皇帝,你功课好,说一说,贫贱骄人的典故。”

朱祁镇稍稍一回忆,说道:“这是史记之中的典故。”他微微一顿,就背出一段道:“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屣然,柰何其同之哉!’”

朱祁镇这几年学习,可是真下了苦功夫,对儒家学术,仅仅是通其大义而已,但是在史学上却是下了苦功夫,即便而今他也抽时间听翰林院讲课。

无他,他深刻的认识了一件事情。

或许,古代的历史书与历史的事实有所出入,但是自从夫子削笔著春秋之后,历史本身就是政治学。

特别是在资治通鉴之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所以,朱祁镇下功夫读史书,就是为了以资今之用。

太皇太后说道:“‘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这一句话,说的太好了,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一点。你的文韬武略,我不担心,但是你似乎骨子里有一股骄傲之意,是啊,纵然你改了祖宗成法,与内阁大学士坐而论道,但是这种骨子里面的骄傲,却一点也不少。”

大明的礼法严苛,在很多时候都是让下面大臣跪奏,特别是很多严肃的场合之中,但是朱祁镇一改成制,不管大小臣工,在朱祁镇面前都有一个座位,当然了,也会因为官职不同,分为椅子,长木板凳,或者是墩子。

但是这一点上,却足够朱祁镇收拢很多人心了。

“娘娘,”朱祁镇想要反驳。他是有好多遁词的,毕竟对现在的朱祁镇来说,心中想一套,口中说一套,乃是家常便饭,游刃有余。

但是面对生命到了终结的太皇太后,朱祁镇却一句谎话也说不从来。

朱祁镇知道,太皇太后所说的对,这种骄傲,就是朱祁镇对于穿越者的傲气,觉得自己的见识来自历史的下游,足以压榨当世所有人的骄傲。

太皇太后说道:“你是皇帝,天下臣民都是你的臣工,你有一点傲气,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一点,从来是我最担心的一点,有一句话,我给说了很多次,我再次对于说一遍: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是亡国之道。祖宗八十年之基业传到你这里不容易,我只要你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想一想列祖列宗,想一想我。从今日之后,江山社稷之重,只有你一个人担着了。好为之,好为之。”

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八十章 西宁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八十章 西宁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八十章 经筵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