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

第一百六十四章太皇太后崩

御花园一行后,太皇太后的身子骨一落千丈,陷入弥留之态。每日不分白天黑夜,清醒的时间少,昏迷的时间多,甚至即便是清醒的时候,也不能说完全清醒了,已经开始语无伦次了。

多次叫襄王的小名。

但是襄王已经在麓川了。

太皇太后终究没有等到皇子的诞生。在六月十五日,驾崩了。

比历史上提前了三个月。

却不知道是不是而今这个朱祁镇比历史上的正统更让他操心。

太皇太后驾崩,举国同悲,天下缟素。

在永乐年间,在与汉王争位的时候,太皇太后就参与其中,在仁宗登基之后,更是参与进入几乎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

如果说,仁宗皇帝乃是与民休息之政的提出者,那么太皇太后就是将这想法落实的人,从仁宗登基之后,到而今近二年,边疆虽然不能说没有烽火,但是海内并没有大战,百姓从永乐年间的奔波劳苦之中恢复过来。

虽然朱祁镇有提出河北水利这样的大工程,但是于谦毕竟是能臣,在他的主持之下,不敢说百姓都没有承受营造之苦,最少很少人因为水利工程而家破人亡。

即便朱祁镇也不得不承认。百姓得以安堵,多太皇太后之力。

所以太皇太后不仅仅在官场,即便是在民间也有很高的威信。

朱祁镇不管是真伤心,还是为了继承太皇太后的政治威信,对太皇太后的丧事也只有大办。朱祁镇亲自扶灵,葬礼规格之大,直追宣宗的葬礼。

而这一件丧事,更是成为正统七年最大的事情。

办完这一件丧事之后。

朱祁镇却避居太庙之中,不见任何人。

宫中忧心忡忡,不得不请皇后去劝。

太庙之中,乃是供奉列祖列宗的地方。

朱祁镇坐在蒲团之上,面前的乃是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四位皇帝画像一字排开。

朱祁镇坐在这里,就好像是在论文答辩一般,接受这些皇帝的质询。

不,朱祁镇是在接受自己的质询。

他对太皇太后的感情从来是很复杂的。

最开始的政治假想敌,后来的心中靠山支柱。

在做很多事情上面,朱祁镇都是可以大胆的去做,原因很简单,有太皇太后在。太皇太后是可以为他兜底的。

就好像是小时候一样。

太皇太后一去,朱祁镇心中先是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不管山岳说不说话,山岳在哪里,本身就是一股压力。

不管太皇太后还政到什么程度,但是太皇太后只要活着,她一句话,就能引起重大的政治影响。

朱祁镇做任何事情,不将太皇太后意见纳入考量之中,是不可能的。

太皇太后走了,这股压力就不在了。

这对朱祁镇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不,心中的依靠不在了。

此刻,他真真正正的成为孤家寡人,之前有些心底的疑惑,是可以选择性的与太皇太后说说,但是而今,他又能与谁说啊?

杨溥,于谦,王直,曹鼐,张辅,胡濙?

别开玩笑了。

朱祁镇怎么可能与他们说心底话。

他们都是朱祁镇的左膀右臂,肱骨之臣,但是也是朱祁镇的对手与敌人。

这个世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想将这个世界带到什么方向。他只觉自己好像是一个双目皆盲的剑客。

不知道要走到何方,不知道敌人从哪里来,不知道朋友从哪里来。

唯一能做的是,向前方走去,一步步走去,对于任何一个靠近的声音,都拔剑斩去。

至于他选择的道路,到底是真能通向光明,还是黑暗,就连朱祁镇自己都动摇了。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未必不是好的,不管说王安石是奸臣也好,是名臣也罢,但是不得不承认,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很多事情,朱祁镇之前都没有想过,但是此刻却细细的剖析。

如果让一个男人一瞬间长大,就是当他意思到,满目看过去,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全部是依靠自己的人。

就好像是奉天殿的御座一般,看上去华丽非常,但是背后乃是九龙柱上面有龙形浮雕,是靠不得的,而两侧距离很远,根本不可能将双手放在扶手之上。

必须坐得笔直才行。

朱祁镇心中反思自己,一时间忘记了时间。

忽然听见太庙的门一响,钱婉儿挎着一个篮子,挺着大肚子,走进了太庙之中。

一进太庙,钱婉儿的呼吸都紧促起来。

这里就好像是寻常人家的祠堂,一般都不许外人进入的,连钱婉儿也没有资格的,这也是下面的人不得不请皇后过来的原因。

朱祁镇立即将钱婉儿搀扶过来,说道:“你怎么来了?”

钱婉儿说道:“皇上,你在里面待了好几个时辰了。下面的人担心,就让我来叫。”

朱祁镇看了看天色,说道:“让你担心了。”

在古代过得时间长了,朱祁镇也学了一手看日头读时辰的技能。

钱婉儿说道:“陛下身负天下之重,太皇太后去了,陛下即便是伤心,也不能这般,臣妾想来,太皇太后在天之灵,也不会让你这样的。”

朱祁镇说道:“我知道了。”

虽然朱祁镇心中为太皇太后去世伤心的成分,是有的。但是极少。因为朱祁镇早就蜕变成一个政治人物了,他或许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伪装的,但是本质上,他解读太皇太后驾崩这一件事情,乃是从一个政治事件来解读。

钱婉儿双手抓住朱祁镇的手,说道:“皇上,即便没有了太皇太后,你还有母后,还有我,还有孩儿。”

“你即便是为了我们也要振作起来了。”

朱祁镇看着钱婉儿,心中一阵触动。

他看得出来,眼前这个女孩是爱惨了他。他本意上是在履行一个皇帝的义务,因为后宫和谐,才能让他花更多时间在朝政上。

说起来,他琢磨杨溥心思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他想皇后的时间。

但是这个傻子,却这么轻易的就动了真情。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我会振作起来。”朱祁镇扶着钱婉儿说道:“走吧,朕饿了,列祖列宗灵前吃东西,总是不大好的。”

钱婉儿脸上一红,埋怨道:“这还不是你中午没有吃饭,我才带了一些点心进来。”

朱祁镇说道:“好,好,好,是我的错。”

就这样,朱祁镇扶着钱婉儿走出了太庙。

下午的阳光从他们身前打了过来,模糊了他们的身形。

墙壁上的画像,用莫名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背影,似乎有如神光一般。

随着太皇太后的离开,永乐年间的风云人物,也跟着他们的故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朱祁镇却要踏着他们的余晖,继续的向前走下去。

太皇太后的时代结束了,同样结束了,从洪熙年间到而今这一段,不敢说绝对和平,但是相对和平的时代。

但是随着太皇太后的离开,草原上传来的战鼓之声,已经跃跃欲试了。

已经持续二十年的和平,虽然还在继续下去,但是剩下的每一天和平的时间都弥足珍贵。

一根已经绷紧的线,正在承受两边君主的合力施压,就等着崩断的一天了。

朱祁镇的时代,就在夹杂在血光之中,一步步的来临了。

只是他并不知道,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但是他只能按着自己的意志走下去了。

一场从辽东,宣大,榆林,宁夏,甘肃,哈密的战争,缓缓的拉开了序幕。

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八十章 西宁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