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

第三十章朱祁镇的决断

李时勉入诏狱,杨溥进宫分说被气晕倒。而李时勉在诏狱之中断绝消息,家人不能探望。

很多人传闻,李时勉已经死了。

李时勉在国子监执教多年,国子监的学生都闹了起来,还有很多低级文官,更是无数封奏疏飞向大内。

可惜朱祁镇不在大内,这些奏疏直接在司礼监就投到火炉之中。甚至再给朱祁镇奏折目录之中,都不会有这些奏疏。

这个时候,朱祁镇接到的密奏,已经不仅仅是内阁的密奏了。

朱祁镇坐了这么多年皇帝,虽然王振权势很大,但是朱祁镇还是有绕过王振的消息渠道。

无数人等的奏折堆积在朱祁镇面前。

让朱祁镇对事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一路飞奔,让大腿内侧都磨出血来,但是此刻朱祁镇似乎感觉不到大腿根处的痛楚。

他心中一遍一遍的想着,却是王振。

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天起,王振就是最大支持者,陪着他走过当初提心吊胆的日子。

但是这些年来,王振有很多小动作,朱祁镇并非不知道。

一来,这也算是酬功,二来,在外面看来,王振对朱祁镇也算是功臣,朱祁镇如果不保住王振,岂不是显示出朱祁镇太刻薄寡恩了。

所以,朱祁镇也敲打过王振,但是太多的事情,也就听之任之了。只要不误了朝廷大事,朱祁镇就当做不知道。

但是人是会变了。

就如朱祁镇而今已经不是那个仓促之间,举止失措的九岁小孩,而王振也不是当初宫中没有地位,在太子身边混资历的太监。

朱祁镇基本上已经控制住朝廷,虽然很多事情不能乾纲独断,但是大明整体走势,却在他的掌控之中。

而王振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连内阁首辅,英国公等公爵,也都看之不起的内相。

王振的忠心,朱祁镇从不怀疑。

但是朱祁镇现在考虑的不是王振的忠心不忠心。

而是整个宦官体系在大明的定位。

王振在宦官体系在大明的政治生态之中,就是一方势力。这一方势力,内有司礼监,外有厂卫,还有各地的镇守太监。

在太皇太后的放纵下,王振的努力之下,这个集团在宣德十年之后,一直处于扩张之中。

这是太皇太后担心,朱祁镇镇不住下面的人,为朱祁镇安排的帮手。

但是而今,朱祁镇需要这个帮手吗?

答案是不需要。

大明皇帝权力从来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同样的权柄在不同的人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朱祁镇现在可以自信掌控太阿。不假他人。

所以,王振存在的第一需要已经不在了。

那么,王振存在有利于朱祁镇推行自己的政策吗?

答案更是否定的。

虽然厂卫甚至外地的镇守太监,对皇权有益。但问题是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各地方的官员就不是大明的臣子了。

当然了皇帝如果没有威信,地位官员自然也不会太拿皇帝当回事,或许人家更看重阁老。

但问题是,难道太监就不是这样了。

最近王振做的什么?明目张胆的在司礼监交付的奏折上做手脚。

朱祁镇一想起来,心中就有一种恨意,暗道:“王振是不是觉得我太好说话了。”

太监固然听话,但是想要依靠太监推行国策。朱祁镇不用想就知道不行,是后车之鉴的,万历帝矿税政策是好是坏,暂且不论,单单是他派太监收税,直接将收税变成了明抢,就让全天下反对,就证明了指望这太监推行国策,想都不要想。

虽然文官集团有些难搞,但是有些什么还是离不开他们。

很多觉得,找人当官还不容易吗?

但是事实上就不容易。

且不说,如杨士奇,杨溥等岁月打磨出来的老臣,每一个都是瑰宝。不用说当代,即便放在大明历史上,也很难说是可以替代的。

寻常小官还办,但是可以主持大明这一套国家机器的人,却是很少。

很可惜,王振不是这样的人。

所以,朱祁镇想要在国事上有所作为,即便是在私下里与杨溥这样大臣暗斗不断,朱祁镇也是离不开他们的。

但是王振之前所做所为,朱祁镇尚能容忍,不就是贪一点钱,揽一点财吗?

但是李时勉是什么人?

是士林领袖,也是功臣。

朱祁镇还记得李时勉在建立海关体系之中的功劳。

这样的大臣是可以折辱的吗?

如果朱祁镇今日不给李时勉讨回公道,那么今后谁为朝廷做事。

朱祁镇快马加鞭就是想在李时勉出事之前回京,一方面是为了救李时勉,一方面也是为了王振。

王振于他毕竟多年情分了。

如果今日李时勉没有事,朱祁镇对王振的处置,也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但是一旦李时勉真出了什么事情。

为了平士林之怒,朱祁镇也只能挥泪斩马谡了。

但是到了而今,朱祁镇却要做最坏打算了。

王振依靠朱祁镇多年的信任,早已从宫中蔓延开来,成为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拿下王振固然只需一旨文书。

但是如何将宫中的动荡减轻到极点,并不妨碍朝廷,却是朱祁镇要注意的。

谁知道忠诚这东西,到了最后这关头会怎么样?

朱祁镇思量片刻,下了一道密令,让刘永诚来见他。

朱祁镇反而放缓了速度,封锁自己即将到京师的消息,只有在刘永诚到了之后,朱祁镇才准备入京。

王振却不知道朱祁镇已经距离京师不远了。

他此刻还在诏狱之中。正在提审李时勉。

诏狱之中,李时勉的待遇还不错,毕竟是朝廷大员,在诏狱之中,还是单间。就好像是寻常人家的书房一般。

王振带着人,推门进来,说道:“李先生,多年不见,而今可好吗?”

李时勉表情淡淡的没有一丝波澜,说道:“多年以来,李某俯仰无愧。有什么不好。倒是王振,你这些年做了多少亏心,当初你也是读圣贤书的,而今觉得可好?”

王振本来带着报仇的心绪,得意洋洋的。但是而今听李时勉这样说,顿时心中无名火起,却不知道往哪里发泄。

王振是秀才出身,否则也不会成为朱祁镇的启蒙老师。当初也是读圣贤书的。而今大权在握,所做所为,自然有很多不符合圣贤之道的。

王振之前没有想过,但是面对李时勉,一时间好像看见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不知道是羞愧还是自惭,更让王振怒火不可遏制,王振冷笑说道:“李先生好,我就放心了,因为你很快就不好了。”

“我知道,李先生是诏狱之中的老客,我明说了。今个儿,李先生不要想活着从这里出来了,早早的按我的安排认错服罪,我能给李先生一个痛快的,而且向陛下求情,让李先生罪止一身,否则的话,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李时勉听了,仰天大笑,说道:“李某平生无所傲,唯一骄傲的,就是这一把铁骨头。王振想要让我认你这子虚乌有之罪,且来试试,让我尝尝,与太宗朝的锦衣卫相比,这锦衣卫的老手艺,滋味变了没有。”

王振说道:“好,既然李先生有如此雅兴,咱家就如你所愿,来人带他下去,好好梳理梳理。”

王振在梳理这两个字上,是加了重音,想来决计不是简单的梳理。

王振一声令下,自然有几个锦衣卫大汉上来,将李时勉给拉了下去。

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九十章 贝琳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